APP下载

小学科学课巧用科学探究方法例谈

2021-09-10马咏梅

教学博览 2021年5期
关键词:科学实验情境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回顾小学科学课堂学生的探究活动,基本遵循着“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这样一种程序。下面我以教学实践中的真实体验谈谈探究是科學学习的目标也是其学习方式。

关键词一:激发欲望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学科学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课前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对探究活动的成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鄂教版《科学》三年级(上)《水是什么样的》,我特意设计了课前和学生一起做猜猜纸口袋里有什么的游戏,旨在利用孩子们好奇心、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积极性,达到他们理解:如何利用我们的器官观察事物。同学们非常投入,眼球都投向纸袋,小脑瓜飞快思考、想办法,争先恐后地出主意,游戏中同学们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的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满足学生的探究热情的同时又在轻松、积极的气氛中不露痕迹地复习了利用感官观察自然事物的方法,后续的探究活动水到渠成,为新课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的探究活动就在这种充满好奇的心境中展开。我们在教学中,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

关键词二:问题凸现

在科学课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整个探究活动围绕问题而展开,也因问题得到解决而结束。

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了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教师还应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结构状况,学生的智能水平。在了解学生上述情况后,就可以确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新的学习内容能够与学生巳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新内容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先前的知识经验是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意识的基础。

向学生呈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情境,这种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本能地产生一种想知道“怎么回事”的冲动,促使产生相应的问题情境,学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感受、发现问题,同时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关键词三:假设生成

猜想、假设是解决问题的侦察兵,猜想、假设无论被证实,还是被伪证,都具有推动认识发展的作用。在本课中,当学生都迫不及待想玩玩桌上的水,我提出:大家可以利用我们学过的观察自然事物的方法玩玩桌上的水,也可以利用我给大家准备的实验材料做实验,请你预测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学生在教师指导性提问的帮助下,在讨论结果的基础上,生成的假设,会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假设,而不是科学性不强的臆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环境,以避免抑制学生的讨论。教师作为指导者,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即使有时学生的假设看起来相当幼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的注意偏离了问题本身,教师不妨给予简单的提醒,但这种提醒决不能干涉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如何根据问题和以往的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关键是让学生掌握如何从过去的知识经验中找出着眼点,找出思考问题的路径,使假设尽可能清晰地表达对现象的解释。

关键词四:设计实验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实验由教师设计,实验的步骤由教师一步步演示,学生按部就班,整个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中,学生看是参与了,其实质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其心智活动很少。

实验设计、验证的方案可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适当地指导。也可以根据实际自主操作,如发现违反要求的,老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其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本课中,学生利用我给准备的圆的、方的、底面有洞的、有颜色的等等实验器材装水、搅水,学生的实验活动都紧扣发现水的特点这一目的。不仅仅流于表面的忙碌。

在学生进行实验时,充分利用提问指导学生观察和实验,而且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区分什么是观察结果,什么是依据观察结果所作的推理,必要时可让学生重复实验。学生表达看法时,教师可及时提问:这是你的推测,还是你的观察结果,并要求学生及时记录观察结果和推理。三年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不能匹配,能说不会写,所以观察记录尽可能简单,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即可。

关键词五:结论提炼

任何科学探究总是在一定的理论假设(有待验证的结果)指导下的探究,科学理论(验证后的结果)则在探究过程中步步向真理逼近。因此,从静态的观点看,没有结果便没有科学的进步。

作为结论,是指在探究活动结束时,应在实验和讨论的基础达到某种最终结果,能被群体接受。这个结论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观察,并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动脑思考作出的一般性概括、结论或是个人意义上的新结论、新发现。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小组间或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发现彼此间的差异,同时要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注意彼此间认识的不一致。还可以安排群体间的研讨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你认为这可能是怎么回事?你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其中的规律吗?学生向全班其它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概括或结论,也便于相互学习,生成新的问题,使大家的认识和发现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

关键词六:活动反思

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是教师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教师为学生创造智力活动和交往的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有利于这种探索的学习目标和认知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能力、知识、情感是可变的,从而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的发展过程,通过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以能动的方式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种学习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而不是别人做给他看,学生需要提出问题,参与解决问题,参与设计,参与相互讨论。

探究活动重结果,而且更要重过程,一节课能否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提高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学习能力,教师是否促进这些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不能像有的教师所认为的那样,探究活动难度大,尽量给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致使假设由教师提出,实验由教师设计,结论由教师作出,这种似是而非的看法与真正的科学探究相悖,这样的探究活动也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

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找问题的症结,有利于提高科学教师合理使用教材、材料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了解如何对某一陌生现象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其提出问题、假设、验证、推理、判断等探究能力,也是今后更好地进行探究活动的保证。

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寻求问题情境的意义的过程,这种过程朝向一定的目的即问题解决,而不是一种散漫的、徒耗精力的活动。备课时,我们一方面要考虑三维目标如何落实,另一方面同等重要的要考虑如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地、创造性地进行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兴山县教育培研中心 马咏梅

猜你喜欢

科学实验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最酷的太空实验
科学拔牙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