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为民的郑当时
2021-09-10李乃庆
李乃庆
郑当时,字庄,生卒年不详,淮阳郡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县)人,西汉名臣,郑桓公第十九世孙,任侠善交,在梁、楚扬名。汉景帝刘启(公元前188-公元前141)时任太子舍人。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公元前87)时,历任鲁国中尉、济南郡太守、江都相、右内史,位列九卿。后来,在窦婴、田蚡争论中不偏不倚,被贬官为詹士,即太子官属之长。再后来,任大司农、丞相长史、汝南郡太守。他一生清廉,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他的兄弟子孙因他为政清廉,官至二千石者有六七人之多。
礼贤下士人敬畏
秦朝末年,郑当时的祖上郑君曾经是项羽手下的一名将领。项羽死后,不久就归属汉朝。汉高祖刘邦下令:项羽原来所有的部下,在提到项羽时候,都要直呼其名,不得称他为楚王。然而,郑君偏偏不服从诏令,依然称项羽为楚王。刘邦下旨把那些肯直呼项羽名字的人都拜为大夫,却赶走了郑君。郑当时像他的祖上一样耿直,且以仗义行侠为乐事。汉景帝时期,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反动叛乱,郑当时因为解救梁国将领张羽于危难之时,声名传遍梁、楚之间。孝景帝刘启即位后,选良家子孙任太子舍人,郑当时因为祖上的功德和他的仗义行侠而被选中。
郑当时虽然在皇帝身边做了兼管秘书、侍从之职的太子舍人,备受朝臣的尊崇,却从不高高在上摆架子,而是处处礼贤下士。每逢五天一次的休假日,他经常在长安四郊置备马匹,骑着马去看望各位老友,邀请拜谢宾朋,虚心求教,夜以继日,通宵达旦,不知疲倦,没有一丝的疏漏。
郑当时喜爱道家学说,他虽然年纪较轻,官职不高,但交游相知的朋友都是祖父一辈的人和天下知名人士。每逢见到仰慕的年长者,那种情意殷切的劲儿,就好像唯恐见不到人家一样。因此,汉武帝即位后,对他厚爱有加,先后任命他为鲁国中尉、济南郡太守、江都国相,后来升任为右内史,位列九卿。
郑当时做了右内史后,更加自律,在他的眼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敬执主人待客之礼,从不认为自己身份高贵,都是屈居于客人之下,并常常告诫属下官吏:“有来访者,不论尊贵或低贱,一律以礼相待,不得让人滞留门口等候,不得冷落。”
每逢上朝,只要遇有向汉武帝进言的机会,他一定称道年高望重的人。推举士人和属下的丞、史诸官吏,从不对吏员直呼其名,都是津津乐道,饶有兴味,言语中都是称赞他们比自己贤能。与属下谈话时,都十分谦和,唯恐有什么伤害对方的地方。听到别人有高见,便马上报告汉武帝,唯恐延迟误事。因此,崤山以东广大地区的士人和知名长者都众口一词称赞郑当时的美德。
舍生忘死为百姓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五月,河内郡连降大雨,黄河水溢,在河南省濮阳县西南的瓠子大堤决口,洪水向东南冲入巨野泽,泛入泗水、淮水,将淮水、泗水连成一片,淹及淮阳郡、鲁国、梁国、齐郡、济南郡等十六郡国,另有分支北流入济水,灾情十分严重。
汉武帝派遣郑当时、汲黯发卒十万堵塞决口,郑当时请求给五天时间准备行装。汉武帝说:“我听说‘郑庄远行,千里不带粮’,为什么这次还要请求准备行装的时间?”郑当时惭愧道:“臣下因赘于朝政,已多年没有回过老家,且老家有很多朋友,这次想带些长安的吃食,等堵塞了决口,顺便回老家一趟,让家人和朋友品尝一下京城的美食,也算一点心意。”但是,他听了汉武帝的话,没有再准备这些食物,立即奔赴瓠子口堵塞决口。
郑当时到了瓠子口,见瓠子大堤被汹涌的河水冲破,那洪水翻卷着巨浪,裹挟着泥沙,如山崩地裂。河水向东南而下,难以计数的房屋瞬间倒塌,不计其数的百姓被洪水卷起又抛下,到处是凄惨的哭喊之声。地里的庄稼瞬间毁坏,化作泥浆;猪马牛羊漂浮于水面,到处是恶臭。郑当时看到这些情景,非常痛心。
在堵塞决口时,他身先士卒,亲临一线,下令把十万民夫分成四个系列,每个系列又分成三到四拨:第一系列,一拨负责到附近砍伐树木和竹子;一拨负责运送到决口处;一拨负责把运送来的树木和竹子砍成尖桩;一拨负责往决口投放。第二个系列,一拨负责到附近村子里收集柴薪;一拨负责运送;一拨负责往决口处投放。第三个系列,一拨下水在决口处打桩;一拨负责到附近收集石块,用树枝、秫秸、草和土石卷制捆扎而成捆,用于构筑护岸和抢险堵口;一拨负责往桩前投放石块。第四个系列是水下系列,一拨跳入水中把树木、竹子夯入水下;一拨把送来的柴薪塞进树桩和竹桩之间,然后再填入泥土,用大竹或巨石,沿决口横向插入河底作柱,由疏而密,待决口处水势减弱,再填以草料,压上土石。此时,因为汉武帝的舅舅、丞相田蚡的封地在黄河北岸,黄河决口南流,对北岸有利,他竭力反对堵口。但郑当时作为朝中重臣,那种舍生忘死为百姓的精神为朝野称赞。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黄河南岸的淮阳郡发生水灾,汉武帝接到淮阳郡的奏报,想到郑当时治水有方,又是这地方人,对这里的地理风貌比较熟悉,立即命郑当时与汲黯奔赴淮阳郡,治理水患。郑当时到了淮阳郡,查看了水情,当即下令:民夫由县令、县丞率队筑护城堤。他与郡守指挥郡北几个县的民夫疏浚旧河渠,汲黯与郡丞指挥郡南几个县的民夫奔赴城北和城西北,疏通新河渠。
舊河道有源于荥阳北的沙水,俗名小黄河。其上游受黄河水,为古荥阳荥渎,在荥阳的一段叫蒗荡渠。河东南过中牟县之北与汴水同流,东南至浚仪县一分为二:东流者为汴水,南流者为沙水。沙水经淮阳郡城西三十里南下入颍水。此水昔日可行舟,还可灌溉,百姓多享其利。自瓠子堤决口,黄河水南下,此河严重淤塞,河水四溢,已不能通航。
另一旧河道是枯河,上流自郡城西北的长平古城而来,经郡城北二十里东下,又折而东南入颍水。因为上次黄河水泥沙沉积,也大多淤塞。郑当时率队奔赴沙水一线,郡守率队奔赴枯河一线,疏浚沙水和枯河。郡丞率队以城西北三十里为起点,疏决新河渠。该河渠经郡城西南,然后折而向东,经郡城南,入颍水。
因为天气炎热,郑当时和民夫一样,光着膀子,高挽裤腿,站在泥泞中帮助铲土。民夫看到大臣和他们一样,甚是感动,往岸上抬着土,“嗨哟、嗨哟”地呼喊着号子,不知劳累。
汉武帝十分牵挂这里的治水情况,尽管郑当时每隔一段时日就向朝廷奏报一次,汉武帝依然不断派使者前来察看。得知郑当时、汲黯的治水之策和疏浚、开掘进度非常之快,使淮阳郡免受大的水灾,十分高兴,赏赐他们很多猪肉和美酒。郑当时却不享受,而是把这些全部分给了民夫。
廉洁自律千古颂
郑当时身居高官之位,廉洁自律,从不添置私产,朋友之间的交往,也仅依靠官俸和赏赐所得供给各位年长的友人,而所馈送的礼物,只不过是用竹器盛的些许吃食。
同时,他常常用“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的典故,教育属下做人要有尊严、有志气、守操节。
郑当时晚年的时候,因为汉朝征讨匈奴,招抚各地少数民族,天下耗费财物很多,国家财力物力更加匮乏。郑当时保举的人及其宾客替大农令承办运输,亏欠钱款甚多。此事后来被检举,郑当时因此落下罪责,赎罪后削职为平民。不久,汉武帝想到郑当时勤政为民,又命他入丞相府暂行丞相长史之职。后来,汉武帝认为他年事已高,且为政清廉,让他去做汝南郡(最初治所在上蔡县,即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西南)太守。郑当时为政清廉,平日居家也品行纯正,爱民如子。到了汝南郡,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几年后,积劳成疾,卒于任上。死后,他的家中除了一些供饮食起居的东西,没有剩余的财物,仅有图书数卷。
郑当时、汲黯是汉朝的两位贤臣,他们在朝廷时都曾经位列九卿,品行高尚,为官清廉,历代享祀不绝。汉朝的司马迁《史记》评价说:“夫以汲、郑之贤,有势则宾客十倍,无势则否,况众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人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唐朝的司马贞《〈史记〉索隐》评价道:“郑庄推士,天下翕然。”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淮阳县博物馆原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