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本剧”为载体引导学生阅读
2021-09-10张丽霞
【摘要】本文论述利用“课本剧”引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主动性、推动学生海量阅读,从而真正落实“精读与泛读结合”“把课堂教学引申到课外,和学生的语文生活联系起来”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课本剧 载体 高年级学生 阅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9-0114-02
“课本剧”是一种把课本中叙事性的文章改编成戏剧形式,让学生进行表演,以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的表现形式。“课本剧”一般包括题目、人物、时间、地点、道具、背景、幕名和正文這几个部分。“课本剧”的编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合作学习、整体发展及反思,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五六年级要会浏览,默读有一定的速度,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重视阅读”更成为学校、教师、家长的共识。部编版语文教材对学生阅读深度、广度、速度的要求都有提高。虽然教师的教学理念在更新,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教学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但是学生阅读方面仍然是一个“瓶颈”。造成这个“瓶颈”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缺乏阅读主动性、阅读量少等都是造成这个“瓶颈”的因素,而“课本剧”的编排,能比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以“课本剧”为载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这样的弊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更有甚者,教师一句句、一段段地分析课文,卖力地讲解,学生却兴趣索然,更别说深入阅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仅把“兴趣”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条件,而且还把它确定为语文教学必须实现的首要目标。
宋朝理学家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德国著名教育学家卡尔·威特也认为:“不管教什么,首先必须努力唤起孩子的兴趣。只有当孩子有了兴趣时,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而唤起孩子兴趣的最佳办法,是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课本剧”从某个角度来说其实就是高级版的“过家家”游戏,是一种教育游戏,而孩子天生是喜欢游戏的。一般来说,学生为了把课本内容改编好、演绎好,第一步是要把课文读懂读透。“课本剧”剧本的编写,从本质上说就是对文本的二次创作,但这种创作活动不同于平时一般的写作,这是一种艺术化的行为,可以让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编写“课本剧”之前,学生会带着强烈兴趣阅读文本,再把一个个冰冷的铅字变成生动传神的表情、动作、语言。同时,学生在排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听、说、想、演的能动性,会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又因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而对阅读更加有兴趣。
比如,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时,作为小古文,读通、读懂、读出节奏是首要的,但是,仅仅按照常规的方式读,还不算真正的阅读,如何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深入到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就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对此,笔者采用了编演“课本剧”的办法,激起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笔者先把课文分成“出玩”“摘李”“尝李”“赞戎”四个部分,让学生任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并分组进行剧本编写与排演。经过15分钟的准备,学生就“出玩”部分的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玩”一句创编为:
“旁白:王戎七岁时,自小聪明伶俐,时常跟小伙伴一起嬉戏玩耍。一天——(幕起)”
王戎:(手指向天空,兴奋道)难得有如此好天气,我等去郊外游玩,如何?
其他人齐声回答:如此甚好,如此甚好,一起去吧。(大家边游玩边嬉戏打闹)
“摘李”部分更是富有创意——原文“看道边李树多子,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被学生这样创编:
所有孩子:(像发现了新大陆,跑过去,异口同声)李子树!
伙伴甲:哇,这树上的李子数不胜数,把树枝都压弯了,我等赶紧上去摘果子吧!(说完,伙伴甲、乙、丙急忙爬上树)
伙伴丙:此树李子这么多,我要多摘些回去,给爹娘也尝尝。(边摘果边把果塞入怀中)
伙伴乙:正好我感觉饥饿,可多摘些填饱肚子。(说完,摘下头上的帽子装起李子来)
伙伴丙:(干脆脱下外衣,用来装果子)我还可以摘一些拿到集市上去卖,换些银两,我娘肯定会夸我的。(喜上眉梢地)
(王戎此时在一旁哈哈大笑起来)
伙伴丙:王戎,你为何发笑?(伙伴们都停下摘果的动作,望着王戎)
王戎:(笑而不语,摆摆手)没什么、没什么。
伙伴乙:你为何不上来摘果子呢?哦,我知道了,你肯定是不敢爬树,怕摔着了吧?哈哈哈……(其他伙伴也跟着笑了起来)
伙伴丙:王戎,你放心,我们给你留着点。
伙伴甲:你不会是个胆小鬼吧?
……
经过这样的创编、表演,大家都兴趣盎然,不知不觉地拿起课本,深入解读人物的特点,领悟课文的主旨。“兴趣”让真正的阅读发生了,可以说,编演“课本剧”是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良好突破口,它就像一剂催化剂,有效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以“课本剧”为载体,培养学生阅读主动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长期以来,教师对文本中字句的推敲、讲解,使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逐渐失去主动阅读的意愿。宋朝理学家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而“课本剧”要求学生读透文本,学生对人物性格、心理的揣摩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正是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的过程。“课本剧”本身的表演性已经让学生对文本阅读产生了兴趣,这就为主动阅读做好了铺垫。
“课本剧”的编演,是一种深读文本,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情感、形象,然后将其形诸于外的排演过程,是一种特殊的阅读理解方法。学生编写“课本剧”前,首先要反复阅读文本,画出重点词句与表现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词句,初步把握角色;其次,要深入研读文本、深刻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与人物的特点;最后,对课文进行深入研读,对人物情节有了大致把握之后,再去搜集相关资料,补充阅读,丰富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如生动的对话,人物的形象、动作及人物细腻的神情变化等。由于学生的兴趣被有效地激发了出来,这个学习过程,是學生主动精读课文的过程。
在《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的剧本编写过程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编剧的需求主动阅读、获取信息,加深对人物的了解,有利于在编写剧本时丰富人物形象。比如,原文中的“取之,信然”四个字,学生经过研读和体悟后,加入了很多的补充内容,让情节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伙伴丙:尝就尝。(拿起一个李子,在衣服上蹭两蹭,咬了一口)呸呸呸,这是什么破李子,苦得要命。(把李子扔掉了)
伙伴甲:怎么可能!(拿起一个李子,半信半疑地咬了一口)好苦啊!这李子简直比黄连还要苦。(说着,小伙伴们一溜烟都爬下了树,把刚才摘的果子全丢掉了)
众伙伴(诧异、异口同声地):王戎,你是如何知道这李子是苦的呢?(用手指着树上的果子说)
王戎:(一本正经地说)这李子树果实累累,又种在路边,人人路过都会看到,却无人摘。要是这李子是甜的,早就被别人摘了去,哪儿还会留到现在呀。
(众伙伴围了过来,对王戎佩服得五体投地)
伙伴乙:王戎,你观察得真仔细,我们都没有经过思考,就一股脑儿冲上去摘果子,以后还要多多向你学习呀。
“呸呸呸”三个象声词、“半信半疑”的神态描写、“一溜烟都爬下了树,把刚才摘的果子全丢掉了”等动作的描写,写出了李子的“苦”,既形象又生动有趣。还有台词的设计,不仅切合人物特点,还极具生活气息。经过这样的改编,无须教师对文本作更多的讲解,学生就已经通过深入研讨感受和领悟了文章的内容与主旨。
三、以“课本剧”为载体,推动学生海量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具体而明确的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材主编温儒敏也说:“让中小学生‘海量阅读’,学会‘连滚带爬’地读。”相应地,部编版语文教材突出“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编排特点,也注重阅读策略的安排。比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预测策略”、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批注策略”、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提高阅读速度”(要教给学生“不停、不回读;连词成句读;借助关键词读;带着问题读提高阅读速度”等阅读策略)。
如何实现“增加阅读量”“海量阅读”?除了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还要为学生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课本剧”就是给学生的“海量阅读”搭建一个平台、创造一个契机。因为把课文改编成剧本,是对课文的细读和延伸,学生为了把“课本剧”改编好、演绎好,除了要把课文理解透彻,还需要进行海量阅读,即围绕课文阅读多方面的材料,从而使人物与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形象、生动。
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1课《芙蓉楼送辛渐》为例,学生至少要围绕课文阅读以下几方面的材料:一是阅读与故事发生地点相关的材料:芙蓉楼在哪儿?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在“芙蓉楼”送别?因为此一“送”,此楼对后世有什么影响?二是阅读与故事人物相关的材料:辛渐是谁?要去哪儿?途经什么地方?(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当时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当时的身份、地位如何?三是阅读与本故事相关的故事:王昌齡与辛渐之间有什么样的故事?四是阅读与作者情感相关的材料:王昌齡与辛渐在分别之时各自的生活、事业、情感上如何?五是阅读与当时社会背景相关的材料:王昌齡与辛渐当时处在什么大社会环境之中?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他们有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只有充分阅读了相关的资料,才能准确把握故事的发展、人物的情感,进而在台词设计、人物神态动作时想方设法让课文里的人物“活”起来,从而实现“通过课本剧的编演,用戏剧语言来表达文章主题”的初衷。
“语文教学改革要重视精读与泛读(略读)结合,并且一定要指向课外阅读,把课堂教学引申到课外,和学生的语文生活联系起来。”“课本剧”的编演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给他们创造了主动进行海量阅读的良好契机,真正落实了“精读与泛读结合”“把课堂教学引申到课外,和学生们语文生活联系起来”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德)卡尔·威特(著),白静泽(译).卡尔·威特的教育[M].苏州:苏州古吴轩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
[2]温儒敏.语文课为何难以引起读书的兴趣?[J].小学语文名师,2019(9).
【作者简介】张丽霞(1973— ),女,汉族,广西宾阳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