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初中文言文种子课的五步教学流程
2021-09-10杨丽芳
【摘要】本文以《孙权劝学》教学为例,针对初中文言文教学低效、缺乏“语文味”等问题,论述采用五步教学法流程构建初中文言文种子课的策略,建议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课中读通文意、理解字词,研读文本,理解内涵;课后拓展阅读,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 种子课 五步教学流程《孙权劝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9-0086-02
种子课,是指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专门针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易把握的课,经过深度思考、持续实践、不断改进,最终形成可供参考的有效课型。构建初中文言文种子课策略,应着力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贯穿新课改核心理念——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并紧扣语文核心素养,以读为核心、以读引领整个教学环节,渗透浓浓的“语文味”。本文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孙权劝学》教学为例,围绕朗读课文,理解课文重要字词句的意思;研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拓展阅读、熟读成诵,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等,阐述构建初中文言文种子课的五步教学流程。
一、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在初中阶段,“读准字音,读好停顿”是学生朗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要求,由于文言文距离学生生活较久远,字词的古今含义差别大,而字音和停顿则是朗读文言文的障碍。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及停顿,了解课文的大意。读准字音,是指读音要正确。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通假字,要注意读它的本字音;读好停顿,就是朗读时读准节奏、注意停顿,停顿正确了,学生才能准确理解文意,提升朗读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为了“读准字音,读好停顿”,笔者做了这样的设计,如教学“蒙”“卿”“岂”“邪”等字时,让学生在课前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读准字音;在朗读句子的停顿“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时,让学生根据句意和句子结构及其成分确定正确的停顿。为了将句子结构及其成分判断简单化,笔者在课外梳理方法:(1)主语与谓语之间可停顿;(2)动宾之间可停顿;(3)句中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4)介宾短语之前可停顿;(5)在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里,若前面有“夫、盖、其、故”等词语领起时,这些语气词后可停顿;(6)提前状语之后可停顿;(7)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以及文体名称等后面可停顿。学生记住了这七点,在课前做好这一环节的预习,基本就能做到朗读无障碍。
二、读通文意,理解字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口读就是让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的见解和体会,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读通文意,理解字词的含义。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工具书翻译的内容,笔者在课堂上教给学生采用直译法。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词汇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与文意相对,字字落实。如直译“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将“遂”换成“于是”;“拜”换成“拜见”;“蒙”留、“母”留;“结”补为“与吕蒙结”;“友”留,“而”换成“然后”;“别”换成“分别”,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轻松地翻译为:“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為了让学生熟练地运用直译法,笔者在课外帮助学生梳理直译语法规律。如“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等直接保留;“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文言单音词;“调”:调整句子顺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补”:补充句中省略的内容,使意思完整;“删”:删去没有实际意义的词,不译。除此,还要将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五种文言文句式进行归纳整理。学生做到流利直译、落实字词,就能疏通文义无障碍,为研读文本环节打好基础。
三、研读文本,理解内涵
研读文本是体验作者思想内涵的过程。研读就是细读、精读,学生对文本的研读是否深入,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成效。那么,怎样研读文本、理解内涵呢?笔者着力从细节上挖掘,一个标点、一点变化、一处矛盾、一个创意等一点点去深挖,还可以从词句含义、结构层次、情感意境、写作手法等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细嚼,理解文章的内涵。比如教学《孙权劝学》这一课时,首先,从句子“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挖掘细节,厘清文章思路;其次,从写法上设置问题“课文怎样表现吕蒙进步的”,体会侧面描写的妙用;再次,挖掘思想情感,如设置问题“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使学生明白了事理;还可以从读句子的语气上挖掘,把握人物性格,如“不可不学”,以双重否定的语气体现孙权的坚决,于严厉中又可见其关心、厚望;如反问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前者体现了孙权不悦、责备,后者体现孙权语重心长,言辞恳切;感叹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前者体现鲁肃的吃惊、赞叹,后者体现吕蒙深感自豪,由此概括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可见,在研读文本设计问题时要立足文言文阅读“思考探究”中的问题,即问题要精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形成质疑,学生从不同角度研读文本,品味“语文味”,真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拓展阅读,提升能力
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重阅读、达到“学以致用”,检测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即目标的达成度。拓展阅读是五步教学流程的“点睛”环节,在选择拓展阅读篇目或者拓展升华问题时,要下足功夫、体现经典,“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说:“立足‘教这一篇’到‘教这一类’的文章。”这就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应立足文本,由‘教一篇’拓展到‘教同一类主题’的文章。部编版语文教材就是按照一个单元、一个主题,即同类体裁或同类主旨文章进行编排,在教学《孙权劝学》一课时,笔者挖掘吕蒙用功读书之后的变化,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马生的勤奋好学进行对比阅读,明确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再引导学生阅读课外《孔子家语》,对比品析“伟大教育家劝说孔鲤要好学的艺术”和“孙权劝说吕蒙要好学的艺术”。这样由课内到课外阅读层层推进,学生不仅拓宽知识面,还能提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思维训练能力和作品鉴赏能力。
五、熟读成诵,其义自见
宋代文学家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文章只要一遍又一遍地去读,等到烂熟于心,自然能领悟文章的意思。笔者设计多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快速默读,或大声朗读,或是范读、指名读、分角色演读、齐读,等等。如教学《孙权劝学》这篇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默读,接着大声朗读,再分角色朗读,读出吕蒙厌学的情绪、读出孙权责备吕蒙不学习的语气、读出鲁肃对吕蒙读书变化大的惊叹。读着读着,文章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烙刻在学生的脑海中。这样采用多种方式读,让学生慢慢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总而言之,利用五步教学法构建文言文种子课,既关注了教师教法的有效性,又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构建文言文种子课时,应立足教学目标,始终以生为本,以新课标核心理念为引领,突出课堂教学的“语文味”,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建磐.中国教师教育:现状、问题与趋势[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
[2]张冬冬.国外教师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启示[J].文化产业,2014(5).
[3](美)拉尔夫·泰勒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黄烨琦.依托名师工作室促进城区教师专业发展[J].广西教育,2018(3).
【作者简介】杨丽芳(1979— ),女,广西乐业县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初中语文教研员,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改革、基础教育教学、骨干教师培养。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