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公共意识培养方法探讨
2021-09-10李涛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论述小学生公共意识的培养方法,建议教师可通过精心设计“导入新课”“进入主题”“探究学习”“拓展延伸”“课后实践”等课堂环节,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我们小点儿声》 噪音 公共场所 文明习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9-0072-02
公共意识是公共精神的内核,而公共精神是以公共生活中的普遍价值为核心的一种道德品质。当前社会中,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要牢固思想道德建设。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思想性显著的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精神文明意识的重任。本文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一课的教学设计为例,阐述小学生公共意识的培养方法。
一、教材分析
《我们小点儿声》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对应课程标准中“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部分的内容,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养成懂礼貌、守秩序的文明习惯。教材第一部分内容从“教室里面有点吵”入手,运用图片及文字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应该小点儿声;第二部分内容通过图文案例引导学生反思,启发学生“做个小小‘调音师’”,在公共场所自觉减少噪音;第三部分通过“这里也要小点儿声”场景的展示,让学生懂得在公共场所要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保持安静”的提醒標志,懂得在这些场所要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
2.知道在某些没有提醒标志的场所也要保持安静;
3.懂得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养成遵守秩序、维护公共环境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养成在公共场合不喧哗、保持安静、尊重他人的文明习惯。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校外公共场所图片、课后实践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老师小点儿声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我们小点儿声》,同学们先自己默念一遍课文。
(生默念课文,中途师假装大声咳嗽、用力拉凳子、大力开关教室门)
师:刚才你们在默念课文的时候,老师发出的声音你们听了感觉怎么样?
生1:拉凳子和关门声非常刺耳。
生2:太吵了,影响我们没法专心看书。
师:这时候,你们最想和老师说点什么呢?
生(齐答):老师小点儿声。
师:噢,小点儿声,这不正是我们新课的题目吗?大家再继续默读一下课文,老师这次安静一点,看看谁能快速地读完。
【设计意图】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真实感受在安静的环境下出现噪音、杂音的不和谐,再通过嘈杂到安静的教室环境转换,让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初步感受保持教室安静的重要性,引出新课的主题。
(二)进入主题:做个小小“调音师”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大声喧哗是不好的行为,那为什么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声喧哗的行为还是随处可见呢?想一想噪音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调查统计,觉得是下面的原因的请举手。
1.我嗓门大,习惯了大声说话。(4人)
2.别人都说大声,我说小声听不见自己的声音。(7人)
3.我想说大声让别人都听见。(21人)
4.我生气所以大声叫。(3人)
5.我高兴时,说话会越说越大声。(17)
6.其他(有人补充了“公共场合太多人了,不大声说话别人听不到”,有人补充了“大家都大声说,我也大声说”)。
师:从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出,很多时候,我们是不自觉地大声说话,或者是因为环境嘈杂的影响。那么,我们在教室里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呢?现在我们请两组同学进行角色扮演,大家都当一回“调音师”,看看怎么说话才是正确的。
(第1组:一名学生扮演老师,一名学生扮演学生。老师提问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非常小,只有他自己能听见;第2组:小组4名成员就一个学习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的声音较大,中间产生不同意见更是发出激烈的争吵声)
师:请你说一说怎样给这两组同学调一下音。
生1:第1组回答问题的同学声音应该大一点,就像我现在说话的音量。第2组的同学讨论问题时应该降低音量,只要在小组范围内听见就行。
师:说得好。还有谁也想说一说?
生2:第2组同学讨论遇到问题时,不能大声争论,要不然会影响其他同学。
师:大拇指送给你,你很细心,考虑到了不影响其他同学。
师:小声说话可以营造良好的环境,小声说话也是讲文明的一种表现。除了在教室,在其他公共场所,我们也要做一名合格的小小“调音师”。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思考发出噪音的原因,启发他们遇到类似情况,能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探究学习:认识噪音的标志
师:教室是公共场所,保持安静有利于大家学习。在其他的公共场所,我们也要保持安静。但是有时候我们会忘了说话要小点儿声,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醒我们呢?
生1:看提醒标志。
师:没错。一些要求保持安静的场所都会贴有“请不要大声喧哗”或“保持安静”的标志,如医院、图书馆、博物馆等。现在请大家看白板上展示的标志,等会我要请同学上来找一找哪些标志是禁止喧哗、禁止噪音的标志。
课件展示如下几幅标志图:
师:大家都能正确找出“请不要大声喧哗”“保持安静”等标志。当我们看到这些标志时,就要放轻脚步、降低音量、减小动作幅度、手机调成静音。
师:我们可以借鉴这个方法,在课桌上或在教室的墙壁贴一个“静”字,时刻提醒自己动作要轻柔、说话要小声。
【设计意图】从学校生活拓展到社会生活,呈现三个常见的贴有“保持安静”标志的場所,引导学生认识这些标志,并明白标志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这儿也要小点儿声
师:有一些地方并没有贴警示标志,但也需要我们降低音量。大家讨论一下这样的地方具体有哪些。
(生讨论3分钟)
师:请大家说出自己的答案,并说一说理由。
生1:公交车、餐厅、教室外的走廊,因为这些都是公共场所。
师:那在家里可不可以大声讲话、跺脚、拍球、用力挪动桌椅?
生2:不可以,因为会吵到楼下的邻居。
师:你能为邻居着想,是个细心的孩子。(师朝他竖起大拇指)
(课件出示博物馆、电影院、列车、餐厅、商场、商品楼房等图片)
师:在以上提到的这些场合,大家做到了严格要求自己,却听到别人喧哗、吵闹,我们应该如何履行小小“调音师”的职责呢?
生2:礼貌地告诉他要小声点。
生3:首先自己要保持安静,可以轻声提醒他,也可以用动作提醒他,比如做一个“嘘”的动作。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教室,延伸到与学生生活紧密关联的社会公共场所,并展示常见公共场所的一些不文明现象,让学生明白在公共场所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应该控制音量,尽量不打扰到别人。同时培养学生的公共责任感,让他们知道不但自己要小点儿声,也要提醒别人小点儿声。
(五)课后实践:一起来行动吧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在公共场所说话要小点儿声,尽量保持安静,做个讲文明的好学生。那大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不能做到呢?老师设计了一个表格,大家一起记录一下自己在公共场所的表现吧。
【设计意图】设计该表格让学生填写,一方面能让他们有意识地关注日常生活中各种公共场所噪音的存在;另一方面时刻提醒他们自己在公共场所说话要小声,养成遵守秩序、文明有礼的好习惯。
六、教学反思
经过一年的学校集体生活,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公共意识,如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打扰他人,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还不能完全遵守“社会公约”,未能树立在公共场所要关顾他人的责任意识。
声音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密切接触到的内容,也是比较抽象的内容,这给本课的教学增加了难度。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遵循儿童的认知水平与思维特点,采取了情境创设、角色体验、实践探究等生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迅速理解教学内容,加强认知。但要让学生形成意识、养成习惯不是通过一次授课就能完成的事情,而要经过长期的教育渗透。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内化、固化,才能最终形成思想意识。因此,教师在此后的教学或者生活中,要有意识地继续进行公共意识的培养。
【作者简介】李涛(1970— ),女,广西玉林人,大学专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思品教学。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