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读课的四种导读策略

2021-09-10杨小琴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

【摘要】本文以《宝葫芦的秘密》导读课为例,论述导读课教学中故事导读、直观导读、悬念导读、任务导读等策略的具体应用,从而使导读课发挥起点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书籍的兴趣。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 整本书阅读 导读课 导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09-0062-03

小学生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是在整本书阅读开始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掌握阅读的方法、产生和保持阅读兴趣的教学过程。整本书阅读,兴趣是第一引导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导读课作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起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便是这节课的重中之重。那么,导读课如何激趣导读呢?

下面,笔者以《宝葫芦的秘密》导读课的教学片段为例,详细介绍导读方法。

一、故事导读

为了使《宝葫芦的秘密》导读课在导入环节就先声夺人,课堂伊始,教师利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个宝葫芦,你想要什么愿望,它都能帮你实现。小学生王葆,就有一个这样的宝葫芦。一天,他和同学下象棋,想吃掉对方的“马”,“马”就倏地飞进他的嘴里……

这个精彩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既很好地完成了导入新课的任务,又直奔“导读”的主题。并且,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还穿插利用播放电影的方式“讲”了一个《偶得宝葫芦》的故事,用“叠加效应”来强化故事导读的效果。人都有追寻故事的心理需求,爱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小学生尤甚。深刻的故事给人影响深远,甚至令人终生难忘。因此,用故事来导读,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但是,运用故事导读法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选择书中最精彩的、最有趣的小故事,使故事导读产生最大的吸引力和聚焦力。在课例中,笔者选择了“‘吃马’闹剧”这一小故事,因为它不仅展现了一个“吃”字所带来的荒诞且有趣的神奇经历,让学生惊叹大笑的同时又充分发挥想象力“脑补”王葆“吃”马的场景,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

二是故事的讲述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避免变成教者单方面输出的过程。在开始讲故事之前,可以问学生一些既与故事相关又与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比如:“你们平时有没有下过象棋啊?”“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要吃了你的马’是什么意思吗?”教师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也可以适当暂停,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或者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三是故事导读的方式不限于口述,也可以用动画、视频、电影的方式,变单纯的听觉刺激为视听综合刺激,增强导读的效果;故事导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用叠加的方式来巩固、扩大导读效果。如上述课例中途,播放电影《偶得宝葫芦》,目的就在于此。

二、直观导读

对小学生而言(尤其是小学二年级学生),完整地读完一本书主要面临两个困难:一是难以将注意力投入到一个较为深奥、与实际生活相脱节的,并且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精力的书籍阅读上;二是理解文字所表达的韵味或者意趣是很难通过单纯的文字阅读来实现的。

因此,在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上,可以利用图片、插图、动画、视频和有声文字等辅助材料对阅读书籍进行直观化处理。如教师可以设置闯关游戏,引导学生掌握方法。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好几个小城堡,让学生分别组队闯关(闯关成功的,就在他们的小城堡上画一面红旗)。

第一关:看封面

1.让学生仔细观察封面,和同桌说说看到了什么。(书名、出版社、关于葫芦的插图等)

2.屏显:王葆和宝葫芦的自我介绍(有声文字)。

第二关:识作者

1.学生先在书中画出介绍作者的句子,读一读。

2.屏显:作者张天翼的图片资料。

第三关:读目录

1.教师介绍目录的作用。

2.学生读目录。

3.猜一猜故事的情节。

教师同时将《宝葫芦的秘密》一书的封面、插图、目录、内页等制作成幻灯片,用以播放导读;用有声字幕播放精彩段落导读;播放宝葫芦的动画片导读;用有声字幕播放精彩段落配以动画片导读等。无论是图片、动画还是有声文字,最大的特点在于形象立体,符合小学生以形象为主的思维特点。它们可以将静态的文字变得鲜活、有趣,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意识,激发学生对文字的感受力,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书中文字的魅力,并最大限度地激发阅读书籍的兴趣。

將阅读材料直观化处理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展示相关的视频片段。一方面,视频将声音、文字和画面巧妙地融为一体,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获得最大程度的直观感受。在《宝葫芦的秘密》导读课上,书中关于王葆第一次向宝葫芦提出要求的场景是这样描绘的:“我要……我要……鱼!我定睛瞧着桶里面,一动也不动,瞧得连眼珠都发了酸。桶里可仍旧是那半桶水,纹风不动。桶底里还是躺着那一只螺蛳,毫无变化。”由于这段文字比较枯燥乏味,因此笔者带领学生看视频片段《偶得宝葫芦》。视频中,王葆眼睛直勾勾地望着地上的水桶,一动不动,很久很久,但水桶还是那个水桶,没有丝毫的变化。这时镜头定格在王葆的脸上,表情非常微妙。学生看完后,对这一段文字便有了更强烈更具体的感受。当笔者引导学生对影视场景与文字进行对照时,便有学生发出了感叹:“一个短短的电影(镜头)竟然要用那么多文字(描述)!”

这样,书中静态的文字便鲜活了起来,学生对文字的感受力也得到了提升。在学生的潜意识里,书中的文字变得与电影一样生动有趣。阅读下去也似乎变得和观看电影一样“好玩”,至少阅读不再是让人抵触的事情。同时,通过感官的调用,学生对“纹风不动”这一成语也有了直观化的理解。在对照中,学生发现“纹风不动”和“毫无变化”表达的是同样的含义。理解了词语,阅读障碍减少了,枯燥的文字不再寡淡无味,阅读兴趣自然就来了。

三、悬念导读

悬念导读,即在整本书阅读开始前,教者从情境理论出发,结合书籍内容的特点,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依靠恰当的图片、文字、视频,提出与文本相关的开放性问题,留下空白,引导学生讨论,激励学生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思考并寻找答案,从而得到自己的解读或结论,达到激发阅读兴趣、保持阅读耐心、增强阅读体验的目的。

在《宝葫芦的秘密》教学片段中,教师除了设置如上三个闯关环节,还设置了“知内容”的闯关环节:

1.播放电影片段《偶得宝葫芦》。

2.学生分享看视频的感受。

3.学生猜视频对应于书中的章节。

4.结合电影片段《偶得宝葫芦》,师生品读“偶得宝葫芦”片段文字,提出三个问题,设置悬念:(1)宝葫芦为什么挑选王葆当自己的主人?(2)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奇怪的事?(3)故事结局如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项目、案例或实际生活中的矛盾作为学习驱动源;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者应当提供现实的教学内容和与所教课程相关的问题环境,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促使其进行探究学习。具体而言,设置悬念有如下方法:

(一)创设故事情境

悬念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是指读者或听众对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情节的变化发展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情节越精彩,期待后续发展的心情越迫切。艺术如此,教学亦然。

在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上,教者可以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学生讲述书中精彩的情节,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故事发展到高潮时,故事的讲述戛然而止。此时学生的兴趣发展到了极致却由于故事的中断而止步,但这种止步反而增强了进一步了解的欲望。教者趁热打铁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书籍上,告知他们可以通过看书知晓后续情节。这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以及对悬念的好奇便都转移到书籍上了。

创设故事情境,可以讲一个完整的精彩故事,激发学生对后续故事的期待;可以讲一个人物的趣事或奇闻轶事,激发学生对其他趣事或其他人物的关注;可以讲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民情风俗等,激发学生对这片环境的热情。

(二)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生活情境是指悬念的设置可以立足于书籍与生活的关系,以问题的方式将学生的生活经验直观地展现出来,使学生自主地对书籍内容进行预测,并产生进一步阅读以验证自己观点的欲望。

以《宝葫芦的秘密》导读课为例,教师可以绘声绘色地描述如下生活场景:如果你就是王葆,在期末数学考试的时候,看着好多不会写的题目,急得不得了。屁股像个陀螺一样,挪来挪去;抓抓头发又挠挠脸,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候瞄到旁边的同学好厉害,很快就写完了一题。毫无疑问,这一生活场景大多数学生都曾经历过,因此会忍不住发表自己的评论。这时,教者可以适时发问:“那么,拥有神奇的宝葫芦的你会怎么做呢?”这样,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了。

在导读课上,教者需要从阅读书籍中寻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契合的联结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制造观点冲突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自尊心和好胜心开始发展的时期,当遇到与自己相左的观点时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说服对方的欲望。教者可以恰当地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发掘与阅读文本相关的争议性问题,促进多种不同观点的形成,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讨论、争论,使学生在求知的好胜心的驱使下,自主地投入书籍阅读中。同时,为避免观点冲突上升为人际冲突,教者要适时引导学生认识“观点不同,是探索真理的第一步”。

以《宝葫芦的秘密》导读课为例,书籍原文表述王葆被宝葫芦挑选为主人的原因是“因为你和别人不同,你是一个很好的少年……”;但是在《偶得宝葫芦》电影片段中,对王葆获得宝葫芦的原因表述却是“希望出人头地,但最好不用花一点力气”。在导读课上,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书中宝葫芦是不是因为王葆不想“花一点力气”,所以才称他为“很好的少年”?有的学生认为就是这样,因为电影中就是在王葆表明自己的希望之后才出现宝葫芦的回应;而有些学生则认为并不是这样,因为想不花力气就有收获的想法是不对的。看到学生争执不休,笔者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告诉他们“如果想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那就把书看完再来讨论”。

悬念导读需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符合小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特点。奥苏贝尔提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以附属内驱力为主。也就是说小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是为了赞许和认可。因此,适当的竞争可以激发这一心理动机,促使其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悬念提出并化解的过程中,可以恰当运用竞争机制、奖励机制,并且要多样化、常态化,适时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增加知识的欲望。另外,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仍以具象学习为主,悬念的设置应生动有趣,紧扣生活本身。

二是以开放性为主,涵盖全体。我校学生以进城务工子女为主,现有知识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对同一问题所得出的答案自然也多种多样。开放性悬念的特点在于可以随不同的个体理解能力和生活经历而得出不同的答案,其难度也随着学生的思考程度而具有个体化的区分。开放性悬念适合我校学生实际。另外,耶克斯·多得森动机曲线揭示了当任务为中等难度时,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因此,设置开放性为主、中等难度的悬念,可以带动所有学生以较高的积极性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三是紧扣阅读本身,以书籍内容为辅。悬念的设置不能脱离阅读的书籍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的兴趣发生偏离;同时也不能完全以书籍内容为主,这样容易使阅读书籍变成刻板的阅读理解。设置悬念需要从书籍内容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实现直接兴趣与間接兴趣的转化,即学生对教者所设置的悬念本身的兴趣,转化为对阅读活动所产生的兴趣。

四是后续跟进,及时反馈与讨论。导读课只是阅读的开始,悬念的设置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及时解答,所以导读课设下的悬念需要在推进课、分享课上不断跟进,组织讨论,并提供反馈。这样悬念导读策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带动学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任务导读

任务导读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或任务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以完成任务来维持学习者的动机。任务导读要求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之前就设计并下发读书作品任务单,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完成任务单中指定的学习任务,最终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在《宝葫芦的秘密》导读课上,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下发读书作品任务单,明确阅读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把整本书阅读和任务结合起来,以完成读书作品任务来维持整本书阅读的动机。比如,教師设置了“挑战大boss”的挑战任务,让学生通过抢答的方式复习本课学到的阅读方法(看封面、识作者、读目录、知内容),教师根据表现,评出最终的大boss,给予表彰。同时,布置学习任务:下发读书作品任务单,明确阅读中要完成的读书作品。

读书作品任务单的内容包括阅读计划、读书笔记、读后感、仿写、手抄报、阅读卡片、思维导图、绘画本、概要表格、精彩词句段落摘抄、问题集、精彩句段赏析等。教师要在导读课前根据不同年段编制好读书作品任务单,如低年级主要以阅读卡片、绘画本、简单的内容概要表格填写、精彩词句摘抄等为主;中年级主要以思维导图、问题集、精彩段落摘抄等为主;高年级主要以读书笔记、读后感、问题集、精彩段落赏析等为主。读书作品任务单采取“弹性任务”的方式,教师尽可能多地编制等量等难度的不同的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喜好来选择,比如,可以在读书笔记、读后感、仿写三项中选其一。这样,在下一步的推进课上,展示的读书作品才能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杨一帆.浅析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J].科技经济导刊,2016(32).

[2]陈帷.巧遇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说说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C].教育理论研究(第九辑)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

[3]司发瑞.立足课堂,追求有效——谈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15).

[4]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

[5]赵丽霞.学习理论流派及其教学设计观[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2).

注:本文系2019年度贵港市港南区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基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本书阅读课例研究”(课题编号:GNSKKT2019B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小琴(1983— ),女,广西贵港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现任贵港市港南区第一小学教导处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低年级学生
漫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低年级学生养成教育的一些做法
浅谈低年级数学课堂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思想品德课中的导行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