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课程中民歌音乐鉴赏教学问题研究
2021-09-10邢岚月任佳
邢岚月 任佳
摘要:音乐不仅是一门艺术学科,同时还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高中音乐鉴赏课便是对高中学生进行音乐欣赏能力以及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高考制度的阻碍,高中音乐欣赏课程的展开并不顺畅,仍有部分家长、教师甚至是学生并没有对高中音乐课程形成足够的重视。本文以高中民歌鉴赏课程为切入点,深入讨论民歌鉴赏课程教学相关问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 音乐鉴赏 民歌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音乐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愈加受到社会的肯定与重视。在目前现行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中,音乐课程的设定偏重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三方面,高中“音乐鉴赏”作为高中必修音乐模块,非常契合课标要求,尤其是对于民歌欣赏课来说,可以从多方面的地体现课标性质。民歌作为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自然也成为了“音乐鉴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阶段高中音乐鉴赏课远远没有得到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重视。教师缺乏对教学多样性的思考,使得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化,导致学生在上课时感到音乐课程枯燥无味。教师对学生心理方面欠缺正向引导,导致部分学生更愿意投入文化课的学习,错误地认为音乐课只是一种休闲课程。此外,由于一些学校无法正确认识音乐课程对于学生审美需求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经常出现减少音乐课时,加塞文化课程等行为,上述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展开。
一、民歌音乐鉴赏的意义及作用
1.民歌鉴赏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国家,拥有众多民族,形成了各异的风土人情与地域性音乐文化。民歌作为劳动中形成的音乐事项,不但反映了老百姓日常生活,还影响着每一代人对于历史思考,正如同马克思所说的一样“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1]。《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中提出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因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将课程重点放在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上。在中国民族音乐中,民歌作为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体裁,具有较高的群众基础。通过对于民歌的鉴赏,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培养爱国意识,继承传统文化。此外,也应在日常教学中加入国外民族音乐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欣赏、尊重和理解各国文化差异,从而开阔自身视野,共享人类优秀的音乐文化成果。
我国自古以来,便有以歌会友、以曲表情的传统,随之而生的便是山歌、小调、号子等口口相传的民歌形式。学生可以通过民歌鉴赏课程深入这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缩影,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故事与人民多彩的生活。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虽然逐渐趋于成熟,但仍旧在理智、意志方面有所欠缺。通过民歌音乐鉴赏活动带领学生认识不同的民歌体裁,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通过学习民歌,感受民歌深层的情感表达以及艺术张力,达到培养学生坚定意志的目的。同时,在鉴赏课程中加以艺术引导,形成学生自身的艺术审美观念,为音乐鉴赏的个性化以及美学上的发展打下基础。通过音乐鉴赏课程,丰富学生们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创作的热情。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学会理解音乐表达的内容,感知音乐独特的魅力,提高音乐欣赏力,体会音乐内涵情感。这些对于现代社会学生素质教育的推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2.高中民歌鉴赏课程
鉴赏课是一种基于音乐作品分析上的课程类型,包括:音乐背景、音乐表现以及音乐发展创作等多方面。鉴赏顾名思义是以“听”为主的活动[2]。高中音乐鉴赏第一单元的主题为“学会聆听”,但是对于音乐作品来说,单纯的“听”只是流于表面的行为,并不能对音乐作品的内部情感有全面的理解。因此,在了解音乐背景、音响结构的同时,通过与各种因素的结合,达到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认识,对一个音乐作品的鉴赏才能达到全面。高中阶段的学生的人生阅历尚且浅薄,教师在进行音乐鉴赏时,应对作品进行多次聆听。初听、复听、再听,每一次都会为学生带来不同的欣赏体验。这对于提升学生音乐素质、音乐欣赏能力、音乐的审美观念以及个性化发展,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音乐的鉴赏,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及不同地域的音乐特点。初次聆听音乐可以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课堂的好奇心。在对背景以及结构讲解后,通过复听在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此外,通过学习令学生对不同的民歌在体裁和风格上有一定的认识,对发展学生个性化也起着必不可少的积极作用。音乐可以陶冶人心,通过鉴赏课程,来洗涤心灵,感受音乐内涵,引导高中学生消除自身的壓力及生活带来的负面情绪,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高中学习和生活。
二、高中音乐鉴赏现状
1.调查研究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规定学生的音乐课程在必修课必须修满36个学时,通过考察和评价可获得2个学分。然后,根据地方音乐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或是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发展需求,选择必修性或选择性必修课程中一个模块修满18学时,通过教师考察和评价获得1个学分。共计3个学分。
笔者通过采访某高中音乐老师发现,现阶段的高中音乐课程在临近期末考试期间,都很难以正常进行,即使上课,也会存在学生难以进入课堂认真听课的状态。这大大降低了素质教育的进程。对于音乐鉴赏课程,教师大多是利用网上的现有的PPT和网页视频音乐进行播放欣赏,很难对歌曲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这有悖于《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的教学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会在高三之前进行音乐课程评价考试。高一音乐课程排课量在每周一节。高二音乐排课量在两周一节。通过如此换算如果达到排课上课率,针对《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的课程规定是正好上满的。但是,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音乐课程在高一的上课率最高,达到了91.67%。在200份问卷调查中,有76.5%的高中生表示高二音乐课程并不会按时上课,存在被占课或者是冲掉的情况。有23.5%表示高二的音乐课会按时上课。有23%的学生表示对民歌感兴趣,有68.5%的学生表示一般,有8.5%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
可见,音乐作为素质教育中没有得到教师和学校应有的重视。设有的音乐课程往往会被当作形式主义课程。高中正值课业压力最为繁重的时期,音乐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以更积极地状态去面对高中快节奏的教学进程。而音乐鉴赏作为高中必修音乐模块,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心灵,丰富文化内涵,还可以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大部分学生对民歌的兴趣表示一般,民歌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推动了艺术的发展,而学生对民歌却没有一个确切的认识,非常的可叹可惜。在繁忙的高中课程中,要通过一节课达到“以学生为主体”,高效率高質量的完成,教师应该从提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来入手,对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有思考性的去丰富课堂内容。
2.案例分析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音乐鉴赏课程是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重要途径。民歌继承了中国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值得被世代珍惜和传承,可以提高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自身素养。对高中民歌鉴赏课程开展,笔者有以下设想。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材民歌鉴赏集中的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该篇占整本书近十分之一的篇幅,可见民歌的在高中欣赏教材中的重要性。第二单元一共分为四大节内容,分别选编了西北民歌、少数民族民歌、中原民歌以及南方民歌。教材选取不同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歌曲,这些歌曲体裁、歌唱形式、歌唱内容各有不同,反映了中国不同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审美性格和传统文化。学生通过感受民歌简朴灵动、平易近人、极具地方色彩的音乐形式,可以丰富自身情感的表达,体验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流传下来的歌曲的魅力[3]。
音乐鉴赏课程虽然是以“听”为主的课程,但是在学习过程中,视觉也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学生容易通过文字、图片、符号等视觉形象获取信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或者图片来导入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高中民歌鉴赏课程中也应当适当的利用视觉来带动学生的情绪,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在鉴赏第二单元第二节课《独特的名族风》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蒙古、西藏、新疆的图片,介绍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展现充满宁静的草原或是浩瀚的沙漠带领学生置身于全然不同的环境,营造沉浸式的教学氛围,拓展学生对少数名族的知识面。然后,分别对《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进行聆听和讲解,体会少数民族民歌节奏、旋律和唱腔的特点,带领学生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音乐鉴赏课程不仅有提高学生对于不同歌曲鉴赏的能力的作用,还可以增强学生民族意识,培养学生爱国情操。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强调音乐实践,开发创造潜能”,在音乐鉴赏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表达。音乐鉴赏课程不能只是单纯的流于表面,更以该注重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现阶段的高中音乐鉴赏课,非常的流程化。教师通过音乐聆听,背景简介,歌曲特点介绍,小组互动学唱,再次聆听就结束了一节课。音乐鉴赏课程其实可以更“活”。民歌使用了很多不同的创作手法,如第二单元第一节《高亢的西北腔》中的山西小调《刨洋芋》,该歌曲采用了“合头换尾”“换头合尾”的创作手法,教师可以通过一段具有西北民歌风格的简单旋律让学生实践这种创作手法。这样既使学生明确了西北民歌风格,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课堂内容,也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民歌创作形式。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让视、听、创造性相结合,从而造就更具有审美性的新课堂。
三、积极正视《音乐鉴赏》
1.学校管理方面
学校是进行教学的场所,是培养国之栋梁的摇篮,任何课程都要一视同仁,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对于音乐教学来说,不但要组织丰富的学习模式,还应当积极组织音乐实践活动,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丰富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如,可以适当的加入当地地方民歌的鉴赏课程,做到了解家乡特色文化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在午休期间选择合适的时间播放一些适合放松心情或者具有不同艺术特色的音乐曲目,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音乐感知和审美能力素养,同时也可以缓解高中生学习的压力。虽然素质教育是国家重点的教育方向,但音乐课程被其他文化课程侵占的现象屡禁不止。学校层面需要进行严格的课程管理,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对于学生身心思维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2.教师方面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个人魅力的提升和塑造,与课堂效率及学生课堂反馈有着很大的关系。当代音乐教师常常出现“念课”现象,这是一种对学生不负责的行为。教师应当明确课堂教学的态度,提升专业素养,不只是单纯的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讲解,更多的是进行有效的音乐知识讲解,钢琴伴奏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等,做到以学生为核心,把握上课教学的节奏,逐步改变教学环境,灵活运用教材内容,拒绝生搬硬套的古板课堂,结合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创新,多方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将课程与实际联合起来形成学生积极参与,踊跃思考,勇于创造的互动式的音乐课堂。在音乐鉴赏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学生正向引导,激发学生的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丰富学生对于音乐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对于音乐的创造能力。
3.学生方面
学生对于音乐学科也应当重视起来,要认识到音乐是净化心灵,培养审美个性,具有娱乐性的同时还兼顾了历史性、审美性、创造性等培养美育道德功能的学科。学生不应该只是投身于应试教育的学习而忽略了精神层次的需求,应当争做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新青年。
结 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中的音乐课是一个有趣的、富有多种元素色彩的、在放松中学习和进步的课程。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学生为主体,带领学生走入音乐,深化他们对音乐艺术理解;注重培养学生自身审美情趣,提高音乐素养,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激发学生自主创造能力。教师应当仔细地研读教材,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素养及音乐专业技能,结合经验更新调整上课模式,从而创造一个多姿多彩的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杨晓华.民歌,可以重新成为时尚吗?[J].中国文化报.004.
[2]闫明玉.高中生音乐鉴赏水平的聆听能力实践策略[J].科普童话, 2019,43:98.
[3]江明惇.《中国民族音乐》[J].高等教育出版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