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牢记使命的“教育梦”

2021-09-10章梓良邵红能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老师教育

章梓良 邵红能

近来拜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语言饱满,文字中流露的内容和思想,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吴非老师是位能说真话、敢说实话的人,我们很欣赏他的单纯与勇敢。作为一部著名的教育专著,《致青年教师》提醒年轻教师应该怎样做,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的教育、面对自己的学生、面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这其实就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教师,重塑教师的远大理想。

一、装着学生,心中是满满的幸福

近年来,上海教育一直进行着“二期”课改,领悟本次改革的精神,正是基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读这本《致青年教师》一书时,我们很容易发现吴非老师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事例,阐发了对教育生活、人世百态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书中多处表明,吴非老师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

教师是很光辉的职业,也是极辛苦的工作。吴非老师告诫我们:“教师要有宽阔的胸襟,学会欣赏同事,发现别人的优点。”“心中要有阳光,把积极、健康的心态带给学生。”“教育无小节,教师的仪态也是示范。”“人文素养比专业素养更重要,这样才能让理想落地生根。”总之,不要放弃对理想的追求,那是我们职业幸福的源泉。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人物。”事实正是这样,学生对教师的说教进行认知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教师自身的言行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和评价。如果教师言行一致,以身示范,学生就会乐意接受;反之,若教师说一套做一套,学生就会鄙夷甚至抵制。教育应该是培养人的,肯定人的优点,鼓舞人的精神,而不是让人接受羞辱或承受失败的。保护好学生的尊严,就是保护好学生的心灵,这才是真正的尊重学生、尊重教育。同时,对学生的尊重,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感。尊重学生,就是对人性的理解,对生命的敬畏。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给他们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氛围,和学生共同学习,一起成长。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就要用热情的话语鼓励他,力所能及地帮助他;当学生受窘时,要及时地为他解围,破解他的难堪;当学生自卑时,一定要用他的“闪光点”点燃他自信的火花;当学生痛苦时,更要设身处地地說些安慰话;当学生犯错误时,换个角度想一想,假如自己是犯错学生时想要听哪些话,从而对他施与爱的宽容与呵护。无论怎样,作为老师,我们都不能用生硬挖苦的言语去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不能辱骂学生。教师只有坚持用这样的方式表现对学生的尊重,才能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致青年教师》一书中,吴非老师从“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六个方面展开,让我们看到一个特级教师、一个教育前辈用自己几十年最宝贵的经验表达对广大教师的殷切希望和鼓励。这六个专辑,朴实、真挚,没有华丽的外表,只有真情实感的流露。

对世俗的针砭与批判,在《致青年教师》一书中也时有出现。另外,吴非老师不断呼吁,教师要在学生心中播撒善良和爱的种子,为学生打好生命成长的底色。他认为,教育的真谛,就是这样用真心换取真心,用尊重赢得尊重!

二、读书钻研,努力共筑教育梦

有人认为,读书有三重境界,一为读知识,长学问,从而高雅;二为读智慧,把知识变为觉悟、动力、谋略;三为读出人品,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养性。

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学生当人,以人为本,分层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因有所表现而快乐。“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除了学养,可能还取决于你有没有教学的激情,能否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尽情地表现自己。课堂除了有探索和发现,有理智和情感,还应当有孩子的童趣,有少年的率性,有青春的诗和梦……如果教师辛苦工作,可是却无法让学生热爱课堂,那这位教师的工作就没有什么价值。”特别地,吴非老师认为:“无论如何一个老师都不要以学习成绩论英雄。”

其实,在吴非老师的眼中,“从事教育的人本来就应该是一批会做梦的人”。教育是育人的技艺,是美丽的事业,鼓励追求,铸就人格。如果没有梦想,没有理想,那么教育工作就是无趣的。工厂的零件尚可在“无趣”中铸成,而对于面向人的教育,“无趣”就会使其直接远离教育的本质需求。因此,我们应该做一个有真性情的老师:“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有时我们的情感不该掩饰,有时我们不应当宽容,也许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冷漠,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伪存真,展示给学生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我们更需要爱,爱所有的孩子。那一张张笑脸,那只有在稚气的童年时代才会有的直率,我们“最好不要去惊醒他们”,宽容他们的错误,呵护他们的梦想。

本书《致青年教师》的作者吴非老师(实名王栋生),是一位语文教师,又是一位杂文家。30年教师生涯,他心怀“人的教育”,主张教育要培养人格和情感健全的人,呼吁教师“不跪着教书”,践行着独立思考,敢于捍卫教育常识。业余时间,他矢志创作,文风犀利,千余篇杂文谈笑怒骂,指向教育时弊。《致青年教师》语言简洁干净,字字句句闪烁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这本书帮助我们保持教育的清醒,引导我们驱散前行路上的迷雾,找寻教育的本质,捍卫教育的常识!

《致青年教师》有一段文字:“在早晨的阳光中,学生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他能经常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能吃到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他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或者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他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父母听……”这是吴非老师的教育梦,也是我们青年教师向往的教育。

三、品味教育,用智慧的灵光发现美

时代变迁,世事浮沉。不过,教育永远是一门“慢”的艺术。吴非老师用敏锐的目光捕捉教育的細节,用犀利的语言剖析教育的现象,用多重的视角展现教育的本质。有了生活,有了事件,言辞也就更贴近我们的心坎;有了教育教学实践经历的基础,文章也就更能表述出自己真实的教育感悟。

有这样一批从教者:他们为数不多的阅读就是几本教师用书,而他们平时总是喟叹着教师的待遇是多么令人不满意,似乎工资不高就是他们不努力工作的借口。吴非老师作为全国语文教育界的名师,又是“林放杂文奖”的获得者,他却认为:“我们的社会,要想获得真正的精神快乐,你就必须做出相应的牺牲,你不可能什么都轻易得到。”

苦难岁月刻骨铭心的经历与独立思考的记录,成为吴非老师精神的源泉,他开始将饱含着“人、人性、人道精神”的教育思想诉诸笔端。写作,是吴非老师的一生挚爱。因为写作,“吴非”享誉基础教育界。在网络上,他拥有一大批忠实追随者。写作,让许多人熟知“王栋生”和“吴非”。课余时间,吴非老师也曾在各地演讲、做报告,和老师们交流。

教育,乃成人之美。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把教育的目的总结为一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敬重生命,丰富生命,成为吴非老师教育理念中的一种自觉。在这个功利化、物欲横流的时代,在这个教师职业并不被看好的环境里,吴非老师毅然决然地行走着、努力着。也许,正如吴非老师所言:“许多同行跪倒在馒头前面,我们无权干涉他们的选择。既然我们选择了这副重荷,就让我们守住一份崇高。”

吴非老师认为:“教师的工作绝非简单的实验和重复,而是充满创造的实践过程。每一位教师的工作都将是无可替代的,每一节课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践行职责,而且还应富有创造激情和理想追求。”其中,写作是最大的教研,是最有效的教研,是教研的最高表现形式。吴非老师和北大的钱理群老师在探讨一个合格教师标准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提到“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和“写作者”。可见,《致青年教师》是站在教育思想家的高度,为当代教育歌唱和呐喊,重塑教师的职业理想。

作为青年教师,我们不妨从阅读开始,从阅读《致青年教师》这样的书开始。因为这样的书可以给予我们思想的力量与方法的指导。同时,作为年轻教师,我们要安于生活的常态,不被功名利禄所左右,不被纷繁的人情世故所牵绊,也许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教育生活。

(作者单位:安徽省无为市梅楼学校    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老师教育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老师,节日快乐!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