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大合唱》 :在复兴道路上续写抗争精神新篇章

2021-09-10仝义琨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5期
关键词:高校

摘要:《合唱指挥》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合唱作品《黄河大合唱》以其朗朗上口的旋律,成为了我国家喻户晓的合唱套曲。本文主要从《黄河大合唱》与抗争精神的解读、新时期《黄河大合唱》抗争精神的新发展、在高校合唱指挥课中《黄河大合唱》抗争精神的体现,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求对作品内涵进行挖掘,以期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校;合唱指挥课;《黄河大合唱》;抗争精神

《合唱指挥》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本课程的理论性表现为,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出发点,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为核心,在学习合唱指挥理论的过程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教育的内容。本课程的实践性表现为,在合唱指挥基本技巧训练中,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合唱课程蕴含的思政文化价值,深入发掘合唱课程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人文底蕴、价值观引领、培养文化自信等方面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优势功能,旨在培养正确政治方向的“有德人才”。

一条大河波浪宽,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儿女的心灵图腾。[1]诞生于1939年的《黄河大合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工作者在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一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艺作品。这首作品的学习,对于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合唱指挥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黄河大合唱》与抗争精神

(一)抗争精神是《黄河大合唱》的主旋律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抗日救国战争的音乐史诗。在抗日年代,在亡国灭种的危机下,没有退路、唯有前行,没有妥协、只有斗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不仅展现着敢于斗争的精神,也锻造着善于斗争的本领。《黄河大合唱》赞颂的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它激励着中华儿女不畏强敌,敢于亮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二)《黄河大合唱》中呈现的抗争精神

在艺术上音乐家有创新和发挥,他用八首不同速度、不同体裁、不同调性,多层次对比陈述,集中表现人的喜、怒、哀、乐的原始情绪。整首作品像黄河的怒吼,奔涌着一股阻挡不住的浪潮,爆发着、咆哮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创作中他善于用起伏的旋律进行音调的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作品反映人民群眾坚强不屈的反帝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向人民指明方向,预示必将取得胜利的光明前景。作品的历史意义极为深远。用音乐唤醒民众,鼓舞斗志,增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国家荣誉感。弘扬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是音乐家的创意所在。

二、新时期《黄河大合唱》抗争精神的新发展

《黄河大合唱》是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的体现。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是之魂。在百年抗争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从抗战胜利出发,中国人民继续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敢于同一切艰难困苦斗争,推动这个曾经满目疮痍的国家,建立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伟大的改革开放,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时至今日,这种抗争精神是不是就过时了?显然不是,我国正处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仍然面临着各种新的风险和挑战。在应对新形式和新挑战中,党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取得了一系列胜利。同时,也将抗争精神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形成新的时代精神。例如,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在疫情防控中形成的抗疫精神,将抗争精神发展到一个新阶段。除此以外,在最近的中美战略对话中,中美双方出现几十年前所未有公开面对面的交锋。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对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杨洁篪的这句名言,说出了中国人的心声。中国人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在国际竞争中,想要依靠牺牲主权换取繁荣是行不通的,日本就是最大的例子。虽然日本的经济科技实力很强大,但是在美国的压制下也要卑躬屈膝。归根结底,缺失了抗争精神,就是缺失了精神上的钙,就会出现软骨病。因此,只有坚持抗争精神,在复兴道路上砥砺前行,才能实现民族自强不息,才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伟大的抗争精神,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百折不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对于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如今,抗争精神依然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程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三、在高校合唱指挥课中《黄河大合唱》抗争精神的体现

在高校合唱指挥课中,学习作品《黄河大合唱》的指挥手势设计,除基础指挥理论外,还应结合相关肢体动作(如:眼神、胳膊幅度等)。比如:前奏部分,需要坚定的眼神,切不可眼神飘忽不定。使用直线拍+曲线拍的混合运用,合拍处使用曲线式,其余以直线拍为主。大学之道,在于延时判断。与其教授学生固定的指挥手势设计,不如带领学生深入作品,挖掘作品内涵,体会作品情绪,进而由学生自主设计恰当的指挥手势设计。

在教学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优势,以具体的、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多声部音乐的听觉和鉴赏能力。可以借助图片、影视作品等,深入发掘合唱作品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人文底蕴等思想内涵,引导学生认识到合唱作品的理解根植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中,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时代主题中寻找答案。对于大学生来说,作为新时代的主人翁和建设者,我们应当从抗争精神中汲取营养,将伟大的抗争精神转化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用行动来实现抗争精神的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郭轲.《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河南地矿乐章》[N].中国矿业报,2021.03.04。

[2]陈卫星;段磊磊.《<黄河大合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传播考释——文本扩散的出版节点与文化领导权》[J].现代出版,2021.03.29。

作者简介:仝义琨(1990.02—),女,讲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现任职于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担任《合唱指挥》、《视唱练耳》、《音乐产业导读》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