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现实基础和实践路径探索

2021-09-10高云汉

文学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理论逻辑实践路径中华民族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国在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方面的优势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在“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方面的优势。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各个民族共同奋斗、繁荣发展的局势。由此可见,共同体意识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思想共识,积聚着整个国家的核心力量,为各项社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思维上和价值上的基础。在新时期,铸牢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国家善治、捍卫民族尊严的必要之举。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逻辑;现实基础;实践路径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

(一)是一种心理过程和心理意识

人类的心理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反映形式。共同体意识也是如此,它是一种反映在人脑当中的主观映像,体现的是人们对民族整体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同时也是多种心理活动的总和。与此同时,共同体意识还是一种心理过程,它是各个民族共享民族文化、共建民族未来的过程,在历史文化记忆和现实文化形式当中形成了全体人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共识[1]。除此之外,还有研究者指出,共同体意识是一种自觉性和自知性意识。这些意识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构建起来的,体现了个体对国家和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二)是一种多元一体的民族观

民族观指的是人们对民族关系以及其他民族问题的看法。之所以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民族观,是因为该意识普遍存在我国各族人民群众的心中,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意识。共同体意识的树立代表的是民族的利益、体现的是民族繁荣的诉求,是一种理想化的民族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彼此依靠,形成“多元一体”的发展形态,这是先人留下的重要遗产,同时也是国家发展的巨大优势。这其中,“多元一体”指的是多元文化民族和一个共同体,二者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多元民族在认同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彼此认同,这是树立共同体意识的基础。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

(一)物质基础

中华民族曾经历过长达百年的屈辱,人民群众也深陷在苦难与痛苦当中,物质方面的基本需求都得不到满足,“一穷二白”是最好的总结。建国之后,这现状开始得到逐步的改善,社会经济迸发出了新的活力。同时,党和国家致力于改善不平衡与不充分的发展现状,结合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特点和文化特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脱贫攻坚策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近年来,中华民族实现了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快速提高,这离不开各民族群众的共同努力,同时也增强了各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二)精神基础

中华民族的发展经过了长期的过程,经过了屈辱的历史最终迎来了光辉灿烂的未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创造出了独特的文明,这为伟大复兴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了精神上的基础。在近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赋予了“中华民族”以新的意义。在国家发展的过程当中,各族人民充分意识到了“民族”的含义,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共同体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强化。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一)发展共享、实现共同富裕

在现代社會的发展过程中,只有更好地维护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保障各族群众的物质基础,才能使人民群众树立起共同体意识,增强内部凝聚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都实现了飞速发展,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尤为重视,致力于使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在“发展共享”当中,群众共享的内容除了包含经济方面之外,还应该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生态等多个方面[2]。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解决各民族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缩小贫富差距。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国家要充分了解各民族的自然条件,打响脱贫攻坚战,为群众提供完善的基础服务和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服务。

(二)责任共担、发挥主体责任

为了筑牢共同体意识,要使各族人民形成共担意识,能够认识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任务并非是某个民族、某一部分人的任务,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目标和共同责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充分落实党的领导作用,使各个民族发挥主体责任。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脱贫致富、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在各民族责任共担系统形成的过程当中,党要发挥重要作用,在民族问题上坚持正确方向,同时坚持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权,打击破坏民族关系的违法犯罪行为。与此同时,各民族群众也要增强主动性,主动维护民族统一,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拥护党的领导、坚定民族立场。

结语

总的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丰厚的文化土壤,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共同体意识是一种心理意识,同时也是一种民族观。在新时期,为了筑牢共同体意识,要坚持发展共享的原则,进一步夯实经济基础、达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目标。同时,要坚持责任共担的原则,坚持党中央的领导作用,激发各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陈达云,赵九霞.民族教育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重逻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教育重要论述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9(02):66-71.

[2]李从浩,汪伟平.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五个认同”的因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29所高校调查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01):46-54.

作者简介:

高云汉(1995-)女,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人,助教,硕士研究生,内蒙古农业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五四”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史

猜你喜欢

理论逻辑实践路径中华民族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浅谈供给侧改革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