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言二拍”中离魂女的形象及其内涵
2021-09-10郑逸群
郑逸群
摘要:明代“三言二拍”中离魂女的形象和内涵较为多元。她们有着进步的爱情婚姻观,敢于反抗礼教,为爱倾其所有,这是反叛精神的体现,也是落魄文人编织的美好幻想。与之相对,男性显得并不真诚,他们更关注的是道德非议,这无疑是封建男权社会和人情冷暖的现实折射。
关键字:三言二拍;离魂故事;女性形象
离魂故事作为神异与爱情的结合体,从南朝《庞阿》,到唐代《离魂记》《韦氏罗隐》《郑生柳氏》,再到五代《刘道济幽窗梦》、明代《渭塘奇遇传》《金凤钗记》,一路行来不断发展。在“三言二拍”中,离魂女的形象较为多元。她们有着进步的爱情婚姻观,敢于反抗礼教,为爱倾其所有。与之相对,男性显得并不真诚,他们更关注的是道德非议,他们的冷漠与背叛往往使得爱情难以为继。
一、女性的觉醒与进步的思想
明代官方和理学家们鼓吹“守节”,至明末形成一种大众心态:“为男子者,率以妇人之失节为羞,而憎且厌之”,为妇者,则视守节为“妇分”,“不幸而寡,惟有守节与死而已”,还出现了未婚女子为未婚夫上门守志或殉节的现象。《内训》《古今列女传》《闺范》《母训》等专门对女子贞节观说教的书盛行。[1]而在“三言二拍”中,一切世俗礼教被轻轻搁下。
离魂女们大胆而浪漫,她们主动追求婚姻自由,私定鸳盟,私奔出逃,认为男女结合应该以真正的爱情为基础,表现出市民阶层初期的民主思想。周胜仙和范二郎一见钟情,她想了一招“自报家门”:
“我是曹门里周大郎的女儿;我的小名叫作胜仙小娘子,年十八岁,不曾
吃人暗算。你今却来算我!我是不曾嫁的女孩儿。”[2]
那范二郎哪能不懂她的意思,如此这般,两人这就算是认识了。
她们用情至深,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崔兴哥多年杳无音信,兴娘相思而死,而后寄魂妹妹,与崔兴哥“了此一段姻缘”。这是借体还魂型,还有自体还魂型和魂魄型,前者如速哥失里,被逼成亲时自缢,在情人前返魂;后者如秀秀,不幸被郡王杀死,又因情回归,伴崔宁左右。
部分女性还有着男女平等的爱情婚姻观。在《满少卿饥附饱飏,焦文姬生仇死报》中,作者抨击了男女的不平等。男子续弦无可厚非,而女子再嫁则被千夫所指。最后,忘恩负义的满生最终被焦文姬的鬼魂活捉,七窍流血而死,也是作者“方晓得男子也是负不得女人的”态度的体现。
上官子木指出,在传统文化体系中,中国人民的早期社会化一般都经历了四个方面的训练: 即依赖、求同、自抑、忍让。[3]在极度的压抑后,或是如死水般消沉,或是如岩浆般爆发。离魂故事里的女子自是选了第二种,也因此有了值得赞赏的反抗精神。
二、女性的付出与文人的幻想
在“三言二拍”中,离魂故事的女主角是付出的,甚至具有牺牲精神的。她们在活着的时候痴心绝对,愿意为了爱出奔,抛弃名誉、家庭和优渥的生活;愿意苦等十年,绿鬓佳人也成望夫石。她们或因相思而死,或因反抗而死,而魂魄竟千难万难也要回到情人的身边。甚至魂归地府时,还为情人铺好了后路。她们在物质与精神上双重付出,满足了男性所有幻想:金钱、美色、权势、爱情、忠诚……这也是那些落魄文人最渴望得到的梦。
而书中的男性通过接触比他地位高的女性,基本都让自身得到了更为长足的发展。拜住入赘速哥失里家,二人育有三子,在仕途上都很有作为。[4]崔兴郎建立新家庭,经济富足,爱情得意,一反家道中落、孤身一人的落魄境地。满生是最功利的一个,他由穷秀才变为鸿胪少卿,一飞冲天。
“《聊斋志异》里众多狐鬼花妖与书生的故事,多是蒲松龄在落寞的生活处境中发出的幻影。”“狐鬼花妖的出现不只是让苦读的书生或做了馆师的书生解除了寂寞,还使书生收到敬重、鼓励,事业上也获得上进,为之编制出种种理想的梦。”[5]“三言二拍”中的离魂故事,同样反映了失意文人渴望被倾听,被抚慰的心灵。
三、女性的悲哀与现实的折射
离魂女为爱倾其所有,而小说中的道德非议却也更多的指向她们,这是封建男权社会的现实折射。女性的主动让男性几乎可以坐享其成,而不用承担道德非议。秀秀和兴娘在追求爱情的过程显得非常强势,男方“碍于”礼教无法拒绝,“只能”顺水推舟地发生关系;在焦文姬与满生的关系暴露后,满生面如土色,而文姬却已想到“不如死休”;秀秀也是如此,崔宁供认不讳,而郡王却说:“既然恁地,宽了崔宁,且与从轻断治。崔宁不合在逃,罪杖发遣建康府居住。”可见当时社会对于未婚偷情男女中的女方苛责更严。而在离魂状态下,女方不在人世,男方自然也没有道德非议的担忧,而且还能获得美好的身心感受。
同时,男性的冷漠与背叛也使得这份爱情难以为继。满生原先落魄时,文姬之父收留了他,但与文姬成婚后,上京叔父安排他与官家小姐成婚,满生敌不過诱惑,与朱小姐成亲,初时还有些惭愧,再后来把文姬的信物都烧了。他借岳父荫庇,做了四五任美官,过得很快活,可怜他的糟糠之妻,做了他的踏脚石,又苦等了十年。
“三言二拍”中的离魂女为爱而死,因爱而生。她们的身上有冲破时代的光辉点,是女性对两性关系的再思考和对自由的爱情婚姻的追求。那倾其所有的付出令人感动,是落魄文人最美好的幻想和最温柔的抚慰。同时,又间接地体现出封建社会的男权主义与人情冷暖的现实,让人感慨万千。
参考文献
[1]冯梦龙编.警世通言[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2]冯梦龙编.醒世恒言[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
[3]凌濛初编.初刻拍案惊奇[M].中华书局,2009年.
[4]凌濛初编.二刻拍案惊奇[M].中华书局,2009年.
[5]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注释:
①智清清:“三言”、“二拍”中的相思阻隔现象研究,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7
②冯梦龙编:《醒世恒言》,第十四卷,第156页.
③引自王青:《从病态幻觉到文学经典——离魂型故事的心理基础与文学创造》,明清小说研究,2014年第2期,第44页
④原文写到“长子教化,仕至辽阳等处行中省左丞,次子忙古歹,幼子黑厮,俱为内怯薛带御器械。教化与忙古歹先死,黑厮直做到枢密院使。”
⑤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2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