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中庸之道的异同点

2021-09-10刘程程

文学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孔子

摘要: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内容、形式、发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然而在相近的历史时期两者也存在着哲学思想的相似性。春秋时期孔子持“中庸是德性”,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持“德行是中道”,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无论中庸是作为德性的主词还是作为德性的谓词,“中庸”作为最高道德境界都为当今人类社会实践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庸之道;孔子;亚里士多德;异同点

孔子、亚里士多德作为中西方德行伦理学代表人物,对于中西方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两人都曾提出中庸的思想,所谓“中庸”,中,有着正确、适度的涵义,如何正确、适度处理事物;庸,含有平凡、普通之意,对一切事物具有普遍性,所以对于中庸的理解是具有正确性和普遍性的真理。[1]二者的中庸思想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之处。物质具有第一性,意识具有第二性,在一定时期的相似物质条件下可能产生相似的思想。中庸之道的相似之处在于中庸不是怀有保守态度的“守中”和“折中”,而是根据形势影响下的“时中”和“尚中”;差异性则体现在其哲学内涵与目的对于后世的影响之中。

在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以前,关于“尚中”思想的雏形已经在中西方文化中显现,在中国“先民以中为圆满,体现在审美、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自殷商起,王宫选址便首先取中,王室称自己为‘四方之极’,‘中’便有了一层崇高的涵义”[2],但关于中庸思想系统尚未建立;在古希腊时期,德谟克里特曾指出:“ 人们通过享乐的有节制和生活中的淡泊可以获得快乐。”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也阐释了中道的言论。因此,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思想中的共性得以显现,而孔子、亚里士多德则对“中庸”思想进行系统性的整理与概括,进行形成哲学思想体系。

一、孔子的中庸思想内涵

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两个思想是“仁”与“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又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庸”最早在《论语》中论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3]倡导个人的言行举止需要符合宗教礼法,用中庸之道促进国家发展。孔子认为中庸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是“至德”,作为美德的中庸之道是至上的,蕴含着孔子心中的君子形象,《礼记·中庸》中也认为君子的中庸是“时中”,而小人的中庸则是“无忌惮”,中庸之道在适度的立场上,不过犹不及。孔子在总结前人关于“中”的基础上,对中庸之道进行解释并赋予更丰富的内容,孔子的“中庸之道”倡导的是和谐、适度的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凡是都要追求适度的原则。

二、亞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内涵

亚里士多德指出:“德性乃为中道,至少一种能使人发而皆中节的东西”[3],在探讨美德时,提出一种“中庸”学说。美德是能以一种不偏不倚、执中庸的态度来对待激情。中庸是最高的美德,德性以达到中庸为目标。中庸即非过度中的中庸,亦非不足中的中庸,某些由于过度和不足而导致的恶行本身并不存在一个中庸的问题,同样美德本身也不存在过度和不足的问题。

三、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相似性

“中庸”作为中西哲学中提出的相似概念,二者的“中庸”思想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两者都追求不偏不倚的、适度的德性。孔子在中庸上强调“尚中”而不“折中”,两者都认为中庸之道是恰到好处。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仅指的是人们在实践中需遵守的准则、规则,也是道德本身,唯有在中庸的方法的指导下的现实生活,才能达到至善、至美,亚里士多德对于中庸的界定为美德的特性,认为“过度和不足乃是恶行的特性,而中庸则是美德的特性”[4]。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中庸是道德的最高标准,孔子认为君子是中庸的践行者,而小人是反对中庸的,君子只有朝着中庸的方向去努力就能获得至高的品德,亚里士多德同样持中庸之道是人的美德,而且是至善至美的观点。

四、孔子与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差异性

尽管两位哲学家提出的“中庸”思想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的差异性给两者的思想带来诸多差异性。

1.目的的差异性

目的作为观念上的形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对于客观事物的实践关系。儒家所追崇的是主观意识与客观规律上的和谐统一,孔子其思想建立在“礼”与“教”的基础之上,期望建构一个“仁”与“礼”和谐共生的社会伦理模式。其中庸思想的提出,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统治秩序,秩序是整个社会追求的最高价值;亚里士多德则更多受古希腊传统意义上崇尚个人自由意志的影响,德行的目的则是为了维护人内心的真实感受,并重视个体的发展潜能,在政治学上的“中庸”,为社会建立民主制度奠定基础,保证国家安定起到促进作用。

2.影响的差异性

孔子中庸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主要分为:思孟学派和以荀子、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思孟学派作为思想传承线,思孟学派以“正”解“中”、以“常”释“庸”,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孟子结合“仁政”“性善”等观念,主张凡人皆是良知良能,并给人性以“善”的价值规定,是中庸之道的具体体现;荀子、董仲舒则认为中庸是为人处世的言谈举止,这种言谈举止需迎合适宜,《王制》中“中庸,民不待政而化”[5]指中庸成为一种普遍实行的社会风尚,即荀子将“中庸”等同于民所应该具备的“德”。关于“中行”与“中庸”思想的转述时,认为应该用美育来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平,使社会全体自觉奉行中庸之德。董仲舒则认为只有中庸之道不止使对于人德行为的约束,更应该上升至万物应遵循的法则;后期程朱理学的兴盛更是把中庸解释为“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也; 庸者,天下之定理也。”[6]对后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及哲学思想形成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则在现代德性伦理学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德行不再是纯粹的教条,而是具有深刻内涵的实践性智慧;中庸思想反映在政治学上,则是既反对少数寡头的专制制度,也反对平民掌握的民主制度,赞成中产阶级来党争,这种中庸化的治理更具公平性。霍布斯受此思想影响,建构的社会契约关键在于利用“共同权利”为契约保障;洛克更是进一步推动了霍布斯城邦理论的提出。

五、结语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的中庸观影响了中西方中庸伦理思想及整个道德体系的发展,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在相近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中庸”思想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地域文化差异,也导致两者的目的、影响等方面有所不同,中、西方社会思想文化产生的诸多差异,最终走向不同的方向,“中庸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文化依旧具有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子思.中庸[M].徐宗儒,注.中华书局,2016:285-292

[2]余仕麟.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之比较[J]. 北京大学学报: 进修教师论文专刊,2003: 16-22

[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47

[4]《古希腊罗马哲学》[M].商务印书馆,1961,328

[5][清]王先谦. 荀子集解[M].中华书局,2016: 135

[6][宋]黎靖 德.朱子语类[M].中华书局,2016:1481

作者简介:刘程程(1998.02);女;汉族;湖南常德人;硕士研究生;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亚里士多德孔子
同一个笑话讲三遍
同一个笑话讲三遍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漫画
孔子在哪儿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