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庸之道

2017-01-04李翠华

青年时代 2016年21期
关键词:精髓

李翠华

摘要:“中庸”是典型的中国智慧,“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合”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本质的概括。遵循“中庸之道”,社会和谐,世界大同。

关键词:中庸之道;和文化;精髓

“中庸”是典型的中国智慧,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世的精髓。中庸之道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是庸俗与懦弱,不是做老好人,而是对人生万事万物的一种平衡把握,这个平衡把握就是持中,中即是和。“和”是事物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终极结果和最佳状态,也是中国人审美观念建立的基础。在这样的认识下,“和”的传统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实际生活之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和为贵”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和重要特征。不仅儒家,其他如佛、道、墨诸家也大都主张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和”,佛教反对杀生,主张与世无争;道家倡导“不争”,以“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为“三宝”;墨家则主张“兼相受,交相利”,尤为反对战争。所以,立身之要,和谐为本。

“和”是宽容主义精神的表现,是理论理性的体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和”是中庸之道中最博大精深的处世哲学。

“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有了“和”,就不会有绝人之路,就会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有了“和”,就不会失去平衡,就不会发生你死我活的恶斗。“和”对战争者来说,是手与手的相握,是心与心的相融,是笑与笑的相迎。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交;五味和,则可食。和是做人立身之本,以和立身,就能够化凶险为祥瑞,化野蛮为文明,化斗争为和平,和气人生走向成功的根基所在,人生什么都可以抛弃,唯独不能抛弃以和立身的做人原则。

“和”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间的和谐关系,也指事物多样性的统一,“和”是形成事物的法则。

一、说文解“和”

“和”有先期和后期两种解释。

先期解释:在新石器时代,在漫长的早期农耕文化的实践过程中,中国先人首先形成了人与大自然的族群和谐感,修海林先生认为甲骨文的“和”从形制上看,是由房屋、篱墙、庄稼组成一幅早期农业社会氏族村落的景观图貌“犹如一首形象化了的田园诗,其中洋溢着一种生活的协和感”,“所透露的是‘安居足食的内心和谐状态”。同时先民在对天神的敬畏中,通过巫术礼仪来表达对“和”的希冀和祈盼。他们认为只有乐舞“和”,才能悦神;只有做到“神人以和”,才能风调雨顺,由此产生了“天人合一”观念的雏形。

后期解释:到了铜石并用时代与夏商周三代,中国和文化意识,一方面逐渐升华为以中和意思为基础的相对独立的审美意思(音乐之和、饮食之和、礼乐之和)。和,主要之音乐的和谐,与饮食的调和。夏商周三代的声乐之和与饮食之和共同构成了和美和乐的审美意思,这便是中国文化和谐观念产生的源头。另一方面逐渐演变成以至上身为核心的天下合一观念。西周时期,人们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人格人,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天人关系即神人关系。《尚书·洪范》中说:“惟天下阴骘民。……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悠叙。”即天保佑民众,因而把九类大法赐给禹,安排人伦规范。这一点肯定。“天”神与人之间有着某种相通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体验。

西周至春秋期间(前1046——前476),史伯和晏婴则较早从理论角度阐述了“和”的意义。他们二人对什么是“和”进行了深刻的阐释,提出了“和”的本质是“和而不同”。

自此,儒道二家发展了和的观念,相对而言,儒家更注重群际人伦之和,孔子讲“中庸”,提出一种适合而不偏颇的“中和”审美观。而道家侧重于人与自然之和,也即天和,道家论和重在万事万物归统于道,而道法自然,强调虚静以和,物我一体,无为而为,挣脱外在的约束,追求自由自在,纯任自然,以为天和才是至美至乐至善。

儒道和文化意识互补互动,至宋明则蔚为大观。宋明理学家们以儒家伦理为本位,吸取佛、道较为精致的思辨哲学之长,形成并促进了中华文化继先秦以来“和合文化”的发展。北宋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张载曾作《正蒙·太和》,把“和”提升到“道”的高度。他认为人与人是同胞手足的关系,人与物是一种朋友、伙伴的关系,整个宇宙也如同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他还提出了“仇必和解”的命题,这种思维方式,被后人称为“和谐的辩证体”。朱熹提出了“阴中自分阴阳,阳中亦有阴阳”的命题。在中国文化看来,天地宇宙、万事万物无一不是阴阳二气的产物,阴阳相互渗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需,协调而生以化万物,这种相互渗透的阴阳之间的协调、平衡正是大地万物得以存在的一个基本前提,也是“和谐”本质的内核。

宋明理学家用“天人一理”表达了对“和”的认识,他们以“物我和谐”为目标,以“人我和谐”为手段,以“自我和谐”为基础,强调物我一体,追求个人与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交融和一、协调发展,将先秦儒、道、释各学派的和谐理论整合为一个体用结合、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这种崇尚和谐、以和为美、以和为贵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构建了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特性及行为方式。日常话语中,从和谐到和气、和顺、和为贵、和蔼可亲、等等,无不体现出这个“和”字的博大精深。

中华名族传统“和”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然观与政通人和、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社会观,以及协和万邦、善邻怀远的国际关系观念等使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二、“和”字的文化意蕴

“和”是礼的最高价值,其价值的取向为“和谐”。

“和”是个通俗字体,本来应是清末名人翁同稣的这个“稣”字。这个字极妙:左边是一间屋子,里面悬有三个编钟“象形”,而不是“三张嘴”,因为下面是一个排箫:这分明表示是音乐合奏——合奏第一原则就是“和”音,是古圣人之妙思也。

那么“禾”又为何“跑进来”,干什么?文学家说:这叫“音符”。对,姑且这么称呼,但问题是缘何非要“禾”不可?也许庄稼收成了,大家喜气洋洋,天时、地利、人自“和”了呀,怎么还有比这个音更好听的乐音吗?

“君子和而不同”,这是孔子的遗训。他本是乐师出生(儒的本意即是乐师,春秋时期用诗书礼乐进行利益教育的知识分子),所以深明和之真义;音乐大合奏,不是千人都死执一个雷同的“定”谱,而是各有适度的内涵变化,同时,合起来听,都是一种更美丽的大和音。这也是中华乐理的根本原则。

那么“谐”又怎样讲?谁都知道:文字上有“谐声”,为六义之一。文艺上有“谐音”,如甄士隐是真事隐。

左边是“言”,右边是“皆”,大家都“说”到“一起去”,即众人“皆”该“说”好,而不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或大家都认同,独他一个发“噪言”,这就是不谐。

其实,关键是“皆”,皆者同也。在“人”为偕,故有“白头偕老”之言。在“言”为谐,故有和谐愉悦之气。

和谐是吉祥的,和谐必定战胜一切不良心理与行为。和谐是真、善、美的总和,永恒的民族精神境界。正是:和而不同和至美,谐矣无躁识真音。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不可缺的重要因素。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渊源,其实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注重“和合”思想。在中国古代经典论述中,“和”指和睦、和平、和谐;“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并举,意为和谐、协调与合作。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对“和合”思想进行了论述。儒家创始人孔子,把“和”视为做人处事的重要标准,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这里说的是“礼”的实行,以和谐为美。在孔子的思想体系里,“礼”与“和”是相互作用的。“礼”的作用,是“和”,而“和”也是维系“礼”重要手段,是最重要的。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说,要办成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荀子的思想也是如此,他说:“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可见“和”的思想是先秦诸儒的共识,它与儒家的另一核心价值观“礼”是互为表里的。“礼”指一种既定的政治秩序,而“和”更是维持“礼”稳定的重要手段。“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因此,与“礼”一样,“和”即和谐、适合的思想,是先秦儒家重要的政治价值观。

“和合”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本质的概括。它承认事物本质的差异性,如阴阳、天人等,同时又把差异性的事物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如阴阳和合,天人合一等;他并不否认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主张防止过度的矛盾和冲突破坏不同事物的相互依存、共同存在的环境基础。为了实现建立一个和谐的、秩序的社会的政治思想,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在政治理论、政治构想以及政治实践过程中,都设定了自己的价值原则。“礼乐制度”的制度安排:

“中庸精神”的思想原则以及民本主义的政治诉求,即是为构建和谐、秩序的社会的理论主张。

秦汉以后,随着儒家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界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合”思想被普遍应用,渗透于各个时代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核心价值观。

与此同时,“和合”思想对中国历代对外交往方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并没有去排斥,而是一直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并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中国绝大多数王朝在建立起来后,都注意止戈息武,强调“协和万邦”,实现“万国咸宁”、“天下太平”。特别是鼎盛时期的唐代“贞观之治”、清代“康乾盛世”中央政府也多实行睦邻友好的政策,而不是向外侵略扩张,谋求霸权。中华文化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的过程,最终实现与众多外来文化和睦共处、和谐发展。

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领悟了传统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启示,中国所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会对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引领国际关系发展的新潮流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华民族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进程中,中华文化会为世界文化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今天人们若都遵循“中庸之道”,就会万物和谐相处,夫妻恩爱,父慈子孝,家庭和睦;国民自觉遵纪守法,仁爱慈悲,社会和谐,世界大同。

猜你喜欢

精髓
传承孟河医派 弘扬国医精髓
深度挖掘声音的力量与美学的精髓 JACOB JENSEN® S7
杜邦安全文化精髓研究
汲取思想精髓 书写奋进新时代巾帼答卷
藏在静宁“三宝”里的美食精髓
李延萍 杏林芬芳润山城 中医精髓传四方
弘扬国家精髓 诚信百年瑞芝
用国学精髓为企业家“洗心净目”
学习咨询发展精髓,咨询事业大有作为
中国古代军事经济思想精髓及其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