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学科育人的有效策略
2021-09-10邓梅
邓梅
陕西小学数学特级教师马俊华去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一个偏远的学校送教,上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米、毫米的认识》一课。马老师先让学生用手比划1米、1厘米各有多长。之后问学生:“谁还知道‘米’用字母怎么表示?”一个男孩“霍”地站起来,很自信地说:“老师,‘米’用‘mo’表示!”马老师怔住了,他想起上课前该校校长的介绍,然后很自然地说:“同学们,大家同意吗?”学生齐声回答:“同——意!”学校校长曾向马老师介绍,因地处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双语教学推进困难,学生在汉语与彝语间摇摆,师资力量薄弱。课堂继续,马老师继续问:“那‘厘米’怎么表示呢?”有学生自告奋勇说:“lemo!”马老师顿时明白,这个学生说的是“厘米”的当地方言。马老师迅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老师教成这样,还是时间长学生忘记了呢?”他再问:“同学们,那你们说‘分米’用字母怎么表示?”学生齐答:“fomo——”这种集体的知识性错误显然来自授课教师。
马老师没有按照课前预设来进行,而是因势利导:“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我们有什么新的发现。”他多么希望学生一看教材,就说“错了”。没想到打开课本浏览了一会就有学生说:“老师,错了!”马老师装着诧异的样子,但很高兴地说:“哪错了?”学生继续说:“书上错了!”马老师再一次怔住了:“书上没错,我错了,我没告诉你们。其实你们也没错,你们用的是汉语拼音mǐ,书上用的是英语meter,分米、厘米、毫米也是一样的(课件出示相关汉语和对应的英语单词)。这些单位都是英语单词的缩写,米、分米、厘米、毫米分别用m、dm、cm、mm表示,这是国际通用的表示法。你们虽然说的对,但要按照国际通用法表示。”一个男生抢着说:“我们是中国人,为什么不用中国的标准?”马老师耐心地解释道:“你的心情我能理解,但是国际上有一个规定,谁首先发现某个东西,谁就享有首先制定规则的权利,也就是谁说了算。”没想到这小男生还真杠上了,站起来,脖子一梗:“我长大了也定个规则,让外国人遵守。”马老师伸出大拇指:“你真棒,长大了,你真的定个规则,让咱中国人说了算。”下课了,听课的香港苗圃基金集团六十多岁的督学陈老太太走过去情不自禁地抱着小男生,热泪盈眶:“真有志气,我们需要这样的小学生。”
这是一节让所有听课者感动的课,笔者对这节课留下了几点思考。
课堂:传授的是知识,启迪的是心智
课堂是用来干什么的?一般首先想到的是学知识,但这一节课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课堂的作用不仅仅是学知识,而是开启学生心智,启迪学生灵魂,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它会使学生完成从知识到品格的全方位生长。其实每一节课都是从求知到育人的迭代,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就能听到学生“拔节”的声音。
本节课,从知识学习的角度看,学生的基础是低于教师预期的,遇到类似的情形,有的老师可能会心生抱怨,觉得学生基础差,不配合老师上公开课,发现学生出错后会采用直接告诉结论的方法去处理,甚至简单粗暴地告诉学生用哪些字母表示就是人为规定,没得商量。如此教育就失去了育人的机会,失去了教育的张力。教师只有不急不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爱心和引导智慧,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步提升。
教师:蹲下的是身子,展示的是艺术
萧伯纳说:“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俩的前方。”教师的职能不仅只是告诉学生结论,而且要为他们指明学习的方向、学习的方法。
首先,备课有讲究,在课前要对一切可能的障碍做充分的预设。如果马老师的这节课事先准备不足,没有弄清楚“米、分米、厘米、毫米”各个单位用字母表示的来龙去脉,没有考虑到双语教学地区学生对“语种”的选择习惯“障碍”,是无法应对学生的“横冲直闯”的。“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似乎司空见惯,但规定性知识的背后也有它的“理”,面对人们已经熟知的事实,老师不能熟视无睹,要究其所以源,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教师真正做到有“一桶水”,才能应对学生的“一碗水”,才能从容应对来自学生的“横冲直闯”。
其次,课堂讲艺术。老师要克服师道尊严的思想,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倾听学生的声音,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思维共振。只有蹲下身子去平视学生,才能捕捉到学生真实的学情,做到最大限度地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有人说,你这说的是教师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态度也是一种育人艺术!本课中,马老师是非常讲究教学艺术的,当学生首次暴露错误时,他采用了“兵教兵”的方法;當学生再次出错时,他采用了自学课本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所有的细节传递出马老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将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
学生:表现的是童真,蓄积的是创造
作为教师,我们总认为自己是教育学生的,但有时学生却会反过来教育着我们。作为成年人,我们的好奇心可能比不上学生,很多时候,我们熟视无睹,甚至麻木,但学生却有一颗童心、一颗赤子之心——这是十分宝贵的,是值得加倍珍惜和呵护的。
在平日里,很多教师都喜欢用“听话”作为衡量一个好孩子的标准,对于有独立见解,甚至“横冲直闯”的学生“不待见”,这势必会浇灭学生创新的火花,抑制童心喷发的奇想,使思想活跃、有更多发展可能的学生受到打压。爱迪生小时候学着母鸡的样子孵小鸡,得到大人的夸奖。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现在,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会不会对这种“离经叛道”进行嘲笑,定义为“荒谬”?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要善待那些有奇思异想的孩子。要因势利导,像马老师那样,让学生相信自己“长大了也定个规则,让外国人遵守”。教育是为了明天,面对“明天”,教师要百分之百地相信今天的学生的理想信念会在明天的某个瞬间突然爆发,教师就是要在今天唤醒和激活他们的理想和信念,托起明天的太阳。
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很容易将教学与育人分割开来,认为学科教学就是要重学科知识的获取,育人是政教处和思政课教师的事。殊不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是基础阵地,其他学科也责无旁贷。如何利用其他学科育人,马老师的这节课具备标本意义。小男生的责任担当、家国情怀令人动容,创新创造的志向溢于言表,这些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源于马老师善待差错的人文情怀和始终呵护着学生自尊的大度。而采用兵教兵、看书自学等策略,在一再“失败”的情形下,依然不急不躁,耐心地肯定学生对的一面,与学生真诚对话,最终实现知识学习与思想教育的双丰收。这种因势利导的策略,是学科育人的重要法宝。
责任编辑/黎俢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