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是一颗“定时炸弹”
2021-09-10易林
易林
随着大家健康意识的提升,定期做体检的人越来越多,肠息肉的检出率也随之升高。而统计数据显示,超过80%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转化而来,其转变过程多为正常黏膜发展为增生,然后形成腺瘤,最终发生癌变。所以说肠息肉是致结直肠癌的一颗“定时炸弹”,在息肉癌变前能够及时发现并及时切除,是防治大肠肿瘤的最重要途径。
肠息肉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其发生率可随年龄增长而上升。肠息肉临床表现不一,早期可无任何症状,一般临床表现可有腹痛、腹泻、便血、大便中可含有黏液,或伴有里急后重感。息肉大小不等,可以为带蒂的,也可以为广基的;可以分布于结肠、直肠的某一段,也可以累及全结肠和直肠;可以为单个或分散分布,也可为很多息肉聚集在一起。
肠息肉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特别是直径小于0.5厘米的小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比如幼年性息肉、炎性息肉;而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比较危险。但大家也不要过于担心,肠息肉转变为大肠癌一般需要5~15年的时间,这就给了我们充足的时间去发现处置它。所以临床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体检时最好加做一个肠镜,一旦发现比较危险的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切断息肉癌变之路。
临床统计,接受过肠息肉切除术的患者,有28%~58%的概率会在术后3~5年复发。所以,手术后仍不能掉以轻心,有必要根据其致病因素进行预防。
避免机械刺激 长期便秘者,产生的肠内毒素,或使用刺激性泻药,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导致黏膜、腺上皮和黏膜下组织局限性增生,最终形成肠息肉。所以,平时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预防肠道寄生虫感染。
健康饮食 肠息肉的复发与生活习惯有关。如果切除后仍食用肥腻的食物,也可诱发肠息肉。建议肠息肉患者饮食宜清淡,少吃煎炒、油炸、烈酒等不易消化和刺激的食物,多吃新鲜水果与蔬菜。一般以柔软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切记不要酗酒抽烟,坚持适当运动。
避免炎性刺激 肠道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如慢性结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均可以引起肠黏膜发生黏膜糜烂、溃疡、结缔组织或肉芽组织形成,腺上皮及下层组织增生,病理变化多表现为炎性息肉。所以,一定要积极防治肠道炎症性疾病。
另外,有一部分人的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难通過生活方式来预防。最常见的就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如不予治疗可癌变。因此,有家族史者需要加强随访,提高警惕,早发现早治疗。
发现肠息肉,又暂时未经外科处理者,则要学会观察自身的症状,以防息肉癌变。通常,肠息肉一旦出现癌变,身体就会出现下列不适:
腹痛、腹胀 肠癌出现后,会并发肠道梗阻、肠道功能紊乱,患者难免会感到腹痛、腹胀,且主要集中在中下腹部,多表现为胀痛或者隐隐作痛,症状会有逐渐加重趋势。
便血 由于病变位置距离肛门较近,所以血色多呈现为暗红色或鲜红色,且通常都是便血分离。当出血量比较多的时候,才可见到果酱样或棕红色的大便。
贫血 因便血造成长时间慢性失血,当机能造血不能满足代偿功能时,患者就会出现贫血。
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 当大肠肿瘤生长到一定体积,且发生感染或糜烂时,会有大便次数增多、排便习惯改变、不明原因腹泻便秘等情况的出现。若癌肿朝向直肠腔内生长,会使肠腔越窄,排出的粪便也会变形、变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