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康复,别陷入误区
2021-09-10唐枭然
唐枭然
目前,中国人第一大死亡原因是脑卒中。脑卒中俗称“中风”,包括脑梗塞、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卒中以后约70%以上的患者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会出现严重的残疾。如果家庭里面出现脑卒中患者,无疑将面临巨大的看护、经济及心理负担。所以,我们倡导脑卒中后要积极开展康复治疗。
然而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却发现,脑卒中患者和家属对康复治疗普遍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应该得到及时纠正。比如——
同样是脑卒中患者,中美两国存活下来患者的结局截然不同:在美国,许多脑卒中患者术后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生活;而在中国,患者往往可能出现严重后遗症,失去生活自理和工作能力。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不是中美两国之间临床水平的差距,而是在术后或抢救后对康复治疗的重视程度和水平存在差异。临床抢救只是保住患者的生命,延缓症状进展,而早期康复治疗则可以防止患者出现并发症、失用综合征以及误用综合征,让患者能够早日脱离创伤被动活动,自主进行锻炼,同时能让患者重拾生活的信心,进而配合治疗,早日回归正常的生活。
患病后,家属都希望能竭尽所能地帮助患者早日康复,或帮助他们完成一切的日常行为,比如,给原本可自己吃饭的患者喂饭、不让患者自己拿东西等。这其实是中风患者康复的“大忌”,如果患者不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動,不仅会造成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体能逐渐下降,更重要的是错失功能康复的良机,使肢体功能的恢复不能达到最好的状态。因此,患者的家庭成员应树立康复意识,从不同角度耐心地劝慰患者,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鼓励其积极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比如自己刷牙、吃饭等。
在目前的临床康复治疗中,患者及家属更喜欢选择被动训练,这是因为:治疗过程机械化,患者不用费脑力;即时“效果”好,即肢体肌肉容易被拉松,异常姿势被抑制,见效快等; 家属一般认为患者是病人,就应该躺着被动接受治疗。其实,被动治疗只适合卒中急性期患者,如果患者清醒,病情稳定,应该尽早进行主动训练,其对康复更具重要意义:学习新的运动机能必须是主动的,只做被动运动难以学到新的运动模式;只有主动运动才说明某一项运动机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成了回路;主动训练对生活的指导意义更大。因此,患者在康复训练中,应该以主动运动为主,被动运动为辅,被动运动训练为主动运动训练创造条件。
有些患者认为,发病后活动越多就越好。但实际上,盲目的活动会造成很多错误动作的出现和错误习惯的固定,这些会使肌肉痉挛逐渐加重,最终导致肢体因为肌痉挛而完全不能活动。还有患者认为,越早下地走路恢复越快,临床上常见家属在早期架着或拖着患者行走。这样做是错误的,也是非常危险的,可加速异常步态及导致髋、膝关节的损伤和异位骨化的产生,一旦出现这些异常,纠正起来则相当困难。从脑卒中运动机能的恢复来看,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如偏瘫患者在平衡、负重、下肢分离动作未完成时不可过早进入步行训练,以免造成误用综合征。患腿要有足够的负重能力,最好患腿能单独支撑全身重量,有良好的站立平衡能力,有主动屈髋、屈膝能力,才能避免不正确的代偿所形成的异常步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