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5.12”地震后食品安全工作及十年效果分析
2021-09-10何玲玲
何玲玲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区发生8.0级特大地震,绵阳市北川县、平武县和安州区受灾严重。如今,距离“5.12”大地震已经过去十多年,本文通过收集震后十年绵阳市食品安全检测数据,分析了震后采取的食品安全解决方法及防疫措施等,对如今的食品安全现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灾后本市的食品卫生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对震后十年的食品安全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震后食品安全面临的问题
震后食品安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捐赠食品不乏“三无产品”、过期食品,储存条件简陋,易淋雨受潮,风险较高;安置点周边流动摊点和群众赠送餐食卫生质量得不到保障,风险高;灾区建立的集中安置点部分设立食堂,集体供餐出现风险可导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风险最高;重建阶段,红白喜宴频次增加,风险高。
二、保障灾区食品安全的对策
1.加强安置点食品安全卫生的监督。加强对学校、建筑工地、集中安置点的食品卫生监督,形成“六有四强化”的卫生防疫模式,即有防疫队、医疗队、食品安全保障措施、厕所、垃圾堆放处、饮水供应点,强化群众参与、环境卫生、健康教育、卫生评比公告。制定《农村群体性聚餐食品卫生安全指南》,加强对群体性聚餐的卫生监督。开展食品安全检查,规范安置点的供餐行为,加强对集体食堂的消杀灭虫灭鼠工作。
2.规范捐赠物品管理。捐赠物资中“三无产品”、过期变质食品占有相当比重,如一安置点过期变质火腿肠达1800余件,既浪费了宝贵运力,又带来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为此,绵阳市疾控中心组织对社会捐赠统一管理,建立捐赠呼吁平台,对捐赠物资进行监督检查,按需提供给灾区。
3.灵活开展食品检验工作。根据感官来确定检验项目,对被确认为变质和污染的食品当即禁止食用。对外来食品查问清楚食品来源和质量,对熟食检查包装情况和生产时间,对从废墟中清理出来的食品经确认无污染、变质后方可食用。
三、地震前后食品衛生状况分析
分析震前、震中以及震后食品检测数据资料可以发现,2008年和2009年较震前样品合格率提高,2009年之后样品合格率下降且逐渐趋于平衡。进行卡方检验,震后与震前2007年相比,2013、201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四、讨论
汶川地震发生后,绵阳市疾控中心通过加强集中安置点食品卫生监测、规范捐赠食品管理、灵活开展食品检测等措施,保障了灾区食品安全,灾后未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故。收集绵阳市食品检测数据资料进行比较显示,2008年和2009年食品样品合格率都较2007年有所提高,这说明当时采取的卫生防疫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食品合格率,保证了灾区群众的食品安全。2011年开始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监测种类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市售食品转变为有潜在食品风险的样品为主,样品合格率有所下降且逐渐趋于稳定是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