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训练强度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影响的研究
2021-09-10唐晨铭
唐晨铭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3-057-01
摘 要 本文重点阐述了目前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现状,找出体育训练强度影响学生心理的原因,并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解决路径,以帮助学员提高抗挫折能力,重拾训练信心和确立学习目标。
关键词 体育训练强度 学生 心理承受能力 影响和研究
学生阶段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薄弱会很难融于集体,无法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在体育训练中,适当增加训练强度,不仅可使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也能让他们的心理得到锻炼,并且能鼓励学生积极面对挫折,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一、心理承受能力对高强度体育教学的影响
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体育训练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主要体现在技术动作在练习过程中没有实现预期标准,学生心理没有对自己产生认同感,并产生消极情绪。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的學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效率会降低,严重影响学生对体育训练的积极性。
二、导致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的诱因
体育训练中,造成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人际因素和体能限制两方面。其中,体能限制包括学生的健康情况、心智发育情况、生理机能等有关运动方面的限制。挫折感的原因有外部环境因素导致的外部挫折和自我认同缺失造成的内部挫折两种。
(一)外部挫折
受到客观环境因素而导致学生的个性以及兴趣没有完全施展。研究表明,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来源于外部环境的主要有突然性、缺失性、干扰性三种挫折因素。其中突然性的挫折是受到环境的突然变化,失去了原本自我认同和满足而出现的焦虑情绪。缺失性挫折主要是外部环境没有达到预期状态,如受训练场地和器材的限制没能达到预期愿望而影响到训练兴趣。干扰性挫折是学生受到外部环境的干预导致的受挫情绪,如对于一些动作要领在技术动作指导过程中受到过多指责,导致学生产生沮丧情绪、厌烦情绪和不满情绪。
(二)内部挫折
由学生自身条件影响带来的内部挫折分目标型挫折和缺陷型挫折两种。目标性挫折如学生参与体育训练,对训练强度有预期标准,如果预期标准过高,超出个人身体素质,目标没有达成导致丧失训练信心,精神涣散、情绪消极,其原因在于没有对自身形成客观认识和评价。缺陷型挫折如个别学生身体机能较差,运动能力薄弱,技术动作学习效率不高,在所有学生能够承受的训练强度下看到周围学生体育能力较强,心灵受到打击,自尊心受到挫折,产生自卑心理。
三、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表现
(一)推卸反应
推卸反应的表现为本能地认为体育训练内容与自己兴趣相悖,找各种原因阐述自己的不满情绪,将挫折责任推卸给训练内容、组织纪律等外部因素,以此展开自我防御,为自己的失败找理由辩解。
(二)自责反应
自责反应包含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积极的自责反应表现在能够正视问题并冷静思考,找出原因后通过研究学习提高训练强度。消极的自责反应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体育训练丧失信心,从此一蹶不振。
(三)淡漠反应
淡漠反应为受挫情绪几乎没有波动,同时也失去了对体育的原本热衷,对体育训练表现出无视、不积极、不主动、不退缩的消极应对。这也是情绪不能完全释放的表现。
四、高强度体育训练对不良心理承受的预防和矫正
(一)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教学方法
体育教师在日常组织高强度体育训练过程中应细致观察学生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尤其对一些不愿意表达的学生应采取有效交流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真实想法,引导学生明确训练目标和努力方向。
(二)转化偏爱效应,重视弱势群体
学生受客观因素影响,身体机能及运动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应规避偏爱效应,加强对身体素质薄弱学生的关注,善于发现基础薄弱学生的进步,增强其自信心,满足弱势群体自尊感,帮助他们找准体育训练强度的平衡点。
(三)鼓励施压双重作用,创建和谐课堂氛围
低于高强度体育训练,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会主动放弃训练。因此,教师应鼓励这部分提前丧失训练信心的学生,同时对已经步入训练环节,表现势头良好的学生提高训练强度,使其身体机能和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最大化的训练,从而实现分层教学的效果。
(四)加强团队意识,凝聚团队力量
体育训练的重点应包括强调团队意识的培养,这也是促进学生保持积极心态的主要方式。一个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团队氛围能够帮助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重拾信心和勇气,消除不良情绪给体育训练带来的阻力。
五、结语
实践表明,适当增加体育训练强度可以促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提升。在具体训练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身体机能等因素采取正确的引导方式,消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并结合科学的育人理念提升学生的抗挫能力,最终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旭强.慕课视野下体育高职院校篮球体育训练课程改革的研究[J].体育风尚,2021(05):59-60.
[2]杨勃.功能性训练在中学课余体育训练中的发展与路径研究[J].体育风尚,2021(05):81-82.
[3]卢圣军.合作训练在小学体育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09):37-38.
[4]沈千惠.论如何实现竞技体育训练的人性化管理[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09):45-46.
[5]耿庆胜.浅谈体育游戏对青少年体育训练的促进作用[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09):133-134.
陆军步兵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