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激发幼儿的自我效能感主动参与活动
2021-09-10王怡雯
王怡雯
【摘要】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认为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 主动参与 兴趣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有两种,一种是个体对此项活动的了解掌握情况;二是根据经验对自己实力的评估。幼儿园的孩子是否能积极主动投入到活动中,就源自于自我效能感以及他对活动的兴趣程度。本文从这两大方面进行阐述,以管道积木建构游戏为例,把提升幼儿自我效能感,支持幼儿主动参与活动作为定位点,基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探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引导幼儿了解做什么
根据《指南》,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对自己的认知是来源于生活和学习的,幼儿的经验也是在游戏中得以累积的。那么要让幼儿投身进活动,首先就是要让幼儿让幼儿了解活动的情况,只有对活动有了解、有目标,幼儿才能更好地投入。作为教师,既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创设环境、设计活动。
如端午节来临之际,教师组织幼儿观看端午相关视频,有折纸的方法引导幼儿做“粽子”,给自己的小粽子进行装饰,孩子们都很感兴趣,做出了各种样子的粽子。从而引申到下一个活动:搭龙舟。我们利用班级特色积木管道积木,引导幼儿搭龙舟,在幼儿有经验的基础山进一步进行指导。
在主题活动中,教师给幼儿提供基础经验,帮助幼儿了解“做什么”。
二、鼓励幼儿投入做什么
1、调动幼儿的兴趣
很多孩子在知道“做什么”之后还是会说“我不会”,这是因为他们的机能没有被调动起来,当孩子有所了解并产生兴趣后,他们就能够积极参与。
如在小班上学期,幼儿接触管道积木的初期,雪花片玩具不受青睐,而幼儿对区域游戏中的小动物模型很感兴趣,教师将幼儿的兴趣点和目标活动联系起来,即把小动物模型投放到管道积木建构游戏中,以搭建动物园为主题进行建构,幼儿进行尝试,运用拼插、围拢的技巧快乐主动地参与其中。
2、从兴趣发展技能。
这种兴趣元素,随着幼儿的发展需要也应呈现一种不断发展的状态。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考虑幼儿的发展状况,把握幼儿“最近发展区”,渐进式地从兴趣的角度调动幼儿学习动机,每一次的兴趣调动都在幼儿原有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要求。
幼儿在整个活动中,先以“兴趣”为切入口,在幼儿不同阶段的兴趣中提出不同要求,将幼儿的兴趣与幼儿技能有效架接,发展幼儿搭建的技能技巧,引导幼儿把握物体构造,发展幼儿创造与想象力。以兴趣点为切入点,幼儿不仅“走进门”,还能“进门”看一看、想一想,幼儿表现出快乐主动的投入状态。
三、引导幼儿体验成果,期待做什么
1、创新展示方式,给幼儿新鲜不断的直接与间接成功体验。
幼儿对雪花片塑形的兴趣逐渐调动起来后,作品也不断地丰富,作品的呈现是提高幼儿自我效能感的一种重要而且必要的环节,它有助于幼儿产生完成作品后的成功体验。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幼儿作品展示常出现单一、死板的问题,我们探寻一种灵活的展示方式。
一开始我们的主题是利用管道积木搭建小汽车,一开始小汽车都是只是放在建构柜子上,幼儿的作品得道呈现,他们的内心都会充满喜悦。后来我们引申到,给小汽车做一个停车场,于是孩子们一人会设计一个,到最后,教师把每个孩子做的停车场组合起来,就成了很大的车库,这让幼儿的兴趣更加足,变着法的改装车库。
2、合理利用成就动机,为不同成功取向的个体提供支架发展。
成就动机激励着个体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表现出个体努力克服障碍、解决问题的愿望或趋势。面对不同成功取向的幼儿个体,教师通过支架式教学,以教育性玩具为中介,引发师幼互动、同伴互动,根据幼儿在支架式学习情境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找准支架的时机和适宜的中介点,提出有效的支架策略,强化不同成功取向个体的成就动机,让个体幼儿更加自信地去完成任务,既注重教育的整体性又着眼于幼儿发展的个别化倾向。指向于某一任务时,更多的幼儿在自我效能感的驱动下会更加期望自己能够达成任务,相信自己能够“做成什么”。
本文从提高幼儿自我效能感角度出发,探寻教师的一种教育策略:联系幼儿直接经验,建构明确的活动主题,让幼儿了解活动情况,知道要“做什么”为先导;再以幼儿的兴趣出发,引导幼儿愿意“做什么”;让幼儿切实体验成功的喜悦,强化幼儿的成就动机,让幼儿相信自己可以“做成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递进式的教育策略,幼儿从“我不会”到“我要试”到“我不怕”最后到“我可以”的状态转变着,逐步提升着自己对自我能力的评估,坚定着自己对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驱动着个体完成任务的客观表现。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知觉和信念。当幼儿呈现出积极主動的学习状态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则更加相信自己的教学能力,更加积极去拓宽幼儿经验,丰富活动的主题,让幼儿“知行”;去寻求更多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并具有教育意义的兴趣点,让幼儿“乐行”;去挖掘更多支架教学的中介点,为幼儿创设体验成功的条件,逐步增强幼儿的自我效能感,让幼儿“愿行”,从幼儿的内部心理引发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心向,培养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刘焱,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施昌勇,教育心理学,珠海百年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学科教育,1998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华林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