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东畲族“牛歇节” 文化保护与发展

2021-09-10莫甜甜李益长

今古文创 2021年16期
关键词:文化保护发展

莫甜甜 李益长

【摘要】 在历史长河中,闽东畲族创造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印记。随着社会发展,闽东畲族文化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传承问题。其中代表着闽东文化特色的牛歇节也流于濒危,保护传承已是当务之急。本文以瑞云村为案例,通过调查分析,认为传承“牛歇节”文化必须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并借助市场、媒体等力量,才能有效传承“牛歇节”文化。

【关键词】 闽东畲族;牛歇节;文化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6-0075-02

基金项目: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闽东乡村特色文化振兴之路调查研究》(S202010398007);2020年校级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建设项目《全程多维协同的畲族文化育人创新路径研究》(2020SZJP007)。

一、引言

明清时期,畲族人们从原来的集聚地迁往闽东、浙南一带,并在这里居住下来,形成了新的畲族聚居地。[1]闽东现有畲族人口20.03万,占全国畲族人口的1/4。,宁德市也是我国畲族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畲族人遍布宁德9个市县的120多个乡镇,现有239个畲族行政村、986个畲族自然村。与畲族其他聚居地区相比,闽东畲族传统文化保存得比较完整。为了加强对畲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2009年成立了宁德市闽东畲族文化研究所,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当地畲族文化的健康发展。牛歇节是瑞云畲族村农耕文化在民俗上的典型反映,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畲家耕牛过节之日,畲民要起大早将牛牵到山上吃到这一天的“仙草”和“神露”,并获得解缰卸犁休息一日的优厚待遇。四月八牛歇节那天,不管男女老少,所有的畲族人们都会穿上自己的民族服饰,在瑞云寺周围对唱山歌。对于牛歇节也处于即将消亡的境地,民间和社会纷纷发挥保护力量,对畲族牛歇节进行保护与传承。近年,瑞云村的牛歇节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牛歇节文化事象及其内涵

(一)借助节日对歌习俗传授农业生产知识

畲歌被誉为本民族的“山哈传家宝”,是畲民记述畲族集体珍贵历史记忆和追溯历史远流的主要工具。[2]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畲歌多以语言为载体,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在古时,畲民将田间劳作积累的生产经验转化为朴素的歌言,用徒唱方式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在牛歇节前一天,即农历四月初七,畲民开始准备歌会。外出的畲民们也在这一天赶回家中,称之为“捎口信”。瑞云村的畲民根据本地的气候特征和水利条件,总结农田耕作经验,即兴编词编曲,口耳相传,成为珍贵的农业生产知识资料。它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也无须借助文字的载体,以娱乐性的方式互相交流农业生产知识,祈求风调雨顺的同时也使农业生产改良,村寨的整体经济稳定发展,增强了村民幸福感。

(二)体现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情怀

很长一段时期,畲民过着刀耕火种、狩猎的生活,对自然的依赖性比较强,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原生态观与宗教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3]畲民把自然物神化,并逐渐形成了敬畏自然的生态伦理观。[4]他们信奉“万物有灵论”,因此,畲族一直存在着“爱牛”这一思想理念,即耕牛有灵。“牛歇四月八,人歇五月节”。牛歇节当天,家家户户扫牛栏,洗牛身,牛身画上畲族刺绣样式的彩绘,牛角上佩戴红巾,涂蓝色颜料,写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牛无须耕作,不准鞭打。畲民会为牛制作专用牛酒,牧童不停地唱着牛歌:“牛角生来扁扁势,身上负者千斤犁;水牛做饭给人食,四月初八歇一歇。”畲民还会制作一种形如“牛角”的粽子,以此感谢耕牛的默默付出。这些爱牛活动是畲族人民生活生产中靓丽的风景线,充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是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展现畲民族群和睦的美好希冀

在畲民眼中,火是神圣的。烧火能给他们带来吉祥与希望。从生产生活到休闲娱乐,火一直伴随着畲民。“刀耕火种”是古时的畲民在农业生产生活中的主要方式,依山种稻,去瘠就腴,垦山种粮。畲民大多是生活在山区,贫瘠的土地导致了种植难度高,而放火烧畬田则使得贫瘠的土壤变得肥沃起来。也正是因为有了火,才使得畲民在保障日常生活的同时,还使得畲族不断发展与延续。也正因此,敬畏火、崇拜火的意识深深地印刻在畲民的思想当中。篝火晚会是畲族人的“火头旺”。牛歇节当天的夜幕降临之时,畲民们燃起篝火,大家围着篝火紧紧相依,彼此的心如同火焰般热烈,忘了疲劳,忘了寂寞,只有欢声笑语,只有热情歌舞。关于火的故事不断传承,对于彼此的祝福不断浓郁。如同火一般热情洋溢的畲民,充满希望地展望未来,脚踏实地地过好每个日子,使得村寨的畲族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历久弥新。

三、牛歇节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措施

(一)发挥政府的引领和主导作用

近几年,为了保护和重建当地畲族文化,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瑞云村房屋进行统一改造装修,并举行各项活动,传承牛歇节文化就是其中一项重大事业。随着民族融居、畲族汉化,更加迫切保护畲族文化遗产。作为牛歇节文化传承的主体,政府必须强化畲族群众的牛歇节文化保护意识,带领广大畲民深入了解牛歇节文化,通过举办歌会、参观畲族文化保护中心、开设畲族文化兴趣培养班等方式,增强畲民的民族意识,让广大畲民积极加入传承队列,為传承事业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同时坚持不懈地抓畲族文化保护项目,合理规划,严格保护,让畲族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更好地发挥牛歇节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二)挖掘牛歇节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盛行的牛歇节文化由于缺少文字记载,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为了让人们深入了解牛歇节文化,相关部门必须设立专门研究队伍深入挖掘牛歇节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通过收集影像资料、采访畲族老者等方式,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以文字的形式加以记录,力求全方位展现牛歇节丰富的人文色彩。接着,由于目前没有专门针对牛歇节文化的书籍,还必须进行相关书籍的编写,以期传播牛歇节文化。其三,相关教育单位应将牛歇节文化编入乡土教材,并将牛歇节文化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牛歇节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最后,再通过互联网等媒介逐步扩大牛歇节文化的影响力,使牛歇节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

(三)提高当地畲民的文化自觉性

牛歇節文化作为畲族特色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刻不容缓。除了当地政府和相关媒体的努力,更需要广大畲民提高文化自觉性,共同保护牛歇节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畲民可以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牛歇节文化,营造畲族村寨良好氛围。畲族服装、畲歌都是牛歇节文化的重要部分,不应只在舞台表演展示,平时可以穿戴畲族服饰,通过相互影响,带动其他畲民的自觉性,继而形成良性循环。作为年轻一代要充分利用学习平台,积极参加畲歌交流会,向长者请教畲歌唱法,通过学习实践,不断增强民族自信与认同感。牛歇节当天,在外的游子应将牛歇节视为重要节日,回到村寨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牛歇节文化的传承工作需要外部的推动,更需要内部的自觉性,当地畲民是传承牛歇节文化的主体,要重视牛歇节文化的保护,自觉传承牛歇节文化。

(四)发挥媒体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媒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具有一定的宣传和教育作用。牛歇节文化包括畲歌、耕牛文化、“火头旺”等。目前,运营牛歇节文化的微信公众号几乎是空白,可以在确定宣传方式后,编写发表关于牛歇节文化内涵与传承等文章,由于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微信公众号运营也是成本较低的方式之一。其次,可以利用当地或周边地区的公交移动视频,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呼吁广大畲民保护传承牛歇节文化。再次,通过征文的方式鼓励人们深入了解牛歇节文化并多角度地表达每一个人独特的理解,以进一步发挥宣传和教育作用。最后,广泛利用懂市场、懂管理、又熟悉畲族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以专业角度对畲族文化进行包装,推出符合市场的民族文化产品。这些方法都能进一步推广和宣传畲族传统文化,使牛歇节文化真正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五)借助国内外文化保护的先进经验

牛歇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成为一个迫切的话题。国内外对于文化的保护值得借鉴。1995年初,贵州省文化厅批准了该省建立生态博物馆的前期工作计划,并且成立了课题组。随后又确定了4个生态博物馆,15个重点保护与发展的民族村镇。这些村镇保留了少数民族村的原始面貌,营造更为浓厚的民族氛围,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意识。日本、韩国等国的文化人类学者和民俗学者为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殚精竭虑,他们挽救了很多即将消失的非物质文化,[5]其中一定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是文化遗产的保护没有固定模式可循,所以瑞云村应该根据当地文化的实际情况,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致力于政府与畲民共同保护和传承畲族文化。

四、结语

时代在不断发展,而人们对畲族文化的知晓度却日渐降低,抢救和传承牛歇节文化刻不容缓,这不能仅依靠政府、媒体,更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牛歇节文化深刻体现了人文精神,畲歌唱出的是少数民族风情及农业生产知识,保护耕牛的传统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不应湮没。当前,畲族传统文化保护力度在不断加大,应采取有效措施让牛歇节文化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冬.闽东畲族传统文化特征[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46-52.

[2]谢爱国.畲歌在历史上的功能[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50-57.

[3]雷伟红.畲族生态伦理的内涵解读[J].民间法,2014,(02):147.

[4]雷伟红.畲族生态伦理的内涵解读[J].民间法,2014,(02):148.

[5]色音,孟凡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经验与国内实践[J].社会科学家,2009,10:265.

作者简介:

莫甜甜,女,广西河池人,宁德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在读。

李益长,男,福建宁德人,宁德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文化保护发展
区域发展篇
海北州民族文化发展研究
贵州民族文化保护方式、问题与对策
民族传统体育观光化开发模式构想
从甘肃庆阳窑洞的发展来看传统建筑文化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我们究竟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