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学视角下校园暴力问题的防治措施研究
2021-09-10于晓川
于晓川
摘要:随着经济和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校园暴力事件也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不仅成为教育学者们重点讨论的话题,也成为教育法学研究的热点。明确教育法学和校园暴力的相关概念后,总结校园暴力现象出现的原因。基于教育法学的视角,从社会管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生自身四个维度进行防治,保障学生在校园中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校园暴力;处理机制;困境;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学生主要的成长环境--学校,却频频出现不和谐的声音:校园暴力。针对此现象,我国学者对防范校园暴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大多学者都是从心理教育和法律层面出发,很少有学者从教育法学的层次上来防治校园暴力。因此,从教育法学视角出发,以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四个维度对减少校园暴力现象的发生做系统性阐述是至关重要的。
一、校园暴力的现状研究
近年来我国校园暴力现象呈现恶化趋势,各地的校园暴力事件频频见诸报端,在舆论的持续发酵下,其数量和程度之触目惊心让这一问题为社会聚焦。2016年12月底,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检察机关办理中小学生校园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情况:2016年前11个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881件,批准逮捕1114件,不批准逮捕759件,受理移送审查起诉3697件,起诉2337件,不起诉650件。根据乐思舆情从各大新闻门户网站搜集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仅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就高达42起,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10个省市的5864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32.5%的被调查中小学生表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6.1%的被调查中小学生“偶尔被欺负”。以上仅为校园暴力事件的冰山一角,不难推测实际发生的校园暴力的数量将超出这些统计数据。校园暴力给师生的心理和校园环境造成极大影响,无论是实施者、受害者还是协助者、旁观者都会形成一定的心理扭曲;实施者和受害者都有发展成社会安全的危害者的潜在可能,进而危害整个社会。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校园暴力问题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然而当前我们Xt其研究却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有效处理新形势下的校园暴力事件,如何针对校园暴力所存在的困境去寻求解决路径成为该领域继续研究和发展的瓶颈所在。
二、基于教育法学视角下,校园暴力现象的成因
在我国教育各级各类教育活动中,校园暴力现象普遍存在。为了更好对的防治校园暴力,就必须全方位的分析校园暴力现象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首先,有关校园暴力的法律不完善。虽然我国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规,但都普遍存在界定不清晰,惩罚措施不系统、不严谨,赔偿落实不清晰等问题。其次,刑事责任年龄较高。我国《刑法》只规定了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等罪行应当负刑事责任。意味着低于14岁的犯了罪行的未成年人都是在刑法调整范围之外。第三,社会暴力文化宣传。目前,仍有不良商家为赚取流量,不惜宣传暴力、色情文化,甚至一些自媒体,歪曲事实进行报道。
(二)学校因素
第一,法制教育不重视。我国人口基数大,教育资源有限,导致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不受重视。虽然学校设立了相关的思想教育课程,但从学校、家长到学生层面都未予以重视。第二,责任主体不明确。学校中,一旦出现校园暴力事件,就会追究到指定的责任人身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校园暴力事件后,受害者家属想要采取追究责任时,各个学校几乎会一致的出现找不到责任人的情况。尤其是2019年11月河南一小学女生被三个男同学往眼睛里塞纸片事件,家长追问校长,该校长却说只是闹着玩。
(三)家庭因素
第一,家长素质欠缺。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子女的发展。一旦父母出现不好的行为,如酗酒后打人、赌博成瘾以及“出口成章”等,子女就会耳濡目染,形成校园暴力的潜在诱因。第二,不良的家庭环境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适得其反。如果家庭中时常出现争吵、父母之间甚至打架等暴力行为,子女就会以父母为榜样,用拳头说话。同时,单亲家庭中子女的暴力行为产生的几率也极高。这是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部分学生安全感的缺失,性格发生改变,更有的学生开始出现“敌视”社会的情绪。
三、校园暴力的防治路径反思总结校园暴力的治理对于校园安全的实现至关重要,基于以上的现状和研究困境,我们应当反思校园暴力的防治路徑。笔者认为我们应当从三个方面去寻求破解之策:第一、完善防范校园暴力的相关立法,通过法律的形式将现实存在争议的问题予以明确。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的先进经验,制定专门的《校园安全法》,建立校园暴力应急处理机制,规范学校的管理行为和明确各项主体的责任划分,详细规范奖惩规定和法律制裁条款,从而最大范围内降低并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第二、校园暴力的治理需要凸显社会角色的作用。校园暴力问题归根结底属于社会问题,需要回归到社会之中,借助社会力量来解决。在这里我们可以引入驻校联校社工制度,以专业力量提前介入校园暴力问题,通过学校社会工作来疏导校园暴力的双方当事人,关注受害人的心理伤害,避免其向施暴者的角色转化。第三、校园暴力的治理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防治工作机制。通过社会共治防控机制扭转社会对校园暴力的错误认知,加强对于新闻媒体报道失范的管理,减小校园暴力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中共秦皇岛市委党校 0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