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探究有效预防校园暴力的途径和策略

2021-09-10陈小素

教学博览 2021年6期
关键词:校园暴力互联网+途径

陈小素

摘要:近幾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出现在报端和新闻媒体的频率增加,尤其是女同学之间的暴力行为更让人触目惊心,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如果这种势头得不到遏制会影响校园的宁静和谐、学校的声誉,不利于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虽然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暴力的危害性,出台各种严惩制度,但暴力事件在校园基本每学期都会发生。校园暴力行为是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顽疾,屡禁不止。预防和杜绝校园暴力已经成科任教师和德育教育管理者亟须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校园暴力;途径;策略

近年来,“校园暴力”一词通过全国各地的新闻报道不断地进入公众的视野,“四川彭州隆丰中学校园暴力”“河南伊川单亲女孩被扇21耳光”等事件频被曝出,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2016年全年,全国仅经媒体报道的影响较大的校园暴力事件就有87起,共约致21人死亡,98人受伤。这个普遍存在且愈演愈烈的现象不容忽视地刺激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神经。什么是校园暴力,为什么会产生校园暴力,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但如何有效地预防校园暴力蔓延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界定及基本特征

(一)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界定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辐射地域,学生、教师或侵入人员故意攻击师生人身以及损害学校和师生财产,破坏学校教学管理秩序的行为。“校园暴力”不能等同于“校园暴力犯罪”,前者是指发生在校园内的暴力行为,但“校园暴力”行为未必都属于“校园暴力犯罪”,而“校园暴力犯罪”则是指违反了刑事法律且造成一定的人身或者财产损失后果的校园暴力行为。本文中的“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是指发生在中小学校园内,由在校未成年学生这一主体故意实施的违反了刑事法律对校园内教师或者学生进行侵害且造成被害人的人身或者财产损失后果的行为。

二)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基本特征

我国目前的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基本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1.从年龄特征来看呈现出低龄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9月18日公布了共计67起校园内发生的刑事犯罪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件所涉及的地方包括北京市、四川省、河北省以及福建省,这67起校园刑事案件发生的时间分布从2007年至2014年之间。就犯罪人的年龄跨度而言,被告人平均的年龄分布是15岁到17岁之间。在一些群体性的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中,参与者的年龄甚至只有12、13周岁。2015年4月20日北京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2015年《教育蓝皮书》)指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一项对14-18周岁犯罪人群的调查显示,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比例从2001年的12.3%上升到2014年的20.11%。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之所以会呈现出低龄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因素,低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尚未成熟、对社会认知能力较差的特殊成长阶段,由于长期缺乏父母及时的关心、教育和引导而产生犯罪行为。

2.就性别特征而言多以男性为主,但也存在少数女性

上述最高法院公布的67起校园内发生的刑事犯罪的被告人大多数是男性。虽然也有一些少女实施的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但是总体而言还是男性实施的此类犯罪案件数量较多。校园暴力犯罪中的犯罪主体大多是男性是与男女天生的性别特征是有一定关系的,较之男性相比,女性性格较为温顺、胆小,这也决定了在犯罪案件中男女的比例上始终是男性居于绝大多数,而女性较男性相比占的比例较少。此外,除了男、女在性格上的差异之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也起到主要的作用,传统上,家庭与学校的教育都会有意、无意地“纵容”男孩子的顽皮和淘气,而女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常常被教育要比男孩子更乘、更听话才可以,这种根深蒂固的教育影响是长期的,这也是女性在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中较少的原因之一。

3.犯罪的方式大多表现为团伙作案

统计数据显示,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的方式大多表现为多人的团伙作案。例如2015年7月18日《东北新闻网》曾经报道,江苏宿迁一名初中二年级的男生遭殴打身亡,行凶的竟然是几名中学生。

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之所以大多表现为团伙方式,主要是对于未成年人而言,由于他们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因此单独作案的相对较少,而普遍会结成团伙作案,这样团伙成员之间可以相互壮胆,减少作案的阻力,使得犯罪更易于得逞。

4.犯罪的类型以故意伤害、抢劫为主统计数据显示,前面提到的67起典型的校园刑事案例中,其中38起涉及到故意伤害,而抢劫或者抢夺财物的犯罪则主要是校园抢劫。故意伤害与抢劫这两类犯罪之所以会成为校园暴力犯罪中的主要类型,是因为未成年实施校园暴力犯罪的目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实施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由于个人情感纠纷而对被害人实施人身攻击,即表现为故意伤害行为;二是实施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为了获得一定的财物而选择使用暴力行为攻击被害人进而构成校园抢劫犯罪。

5.从犯罪的时间来看,体育课和课间休息两个时间段是校园暴力犯罪的高发阶段统计数据数据显示,课间休息和体育课是未成年人校园暴力犯罪高发时段,发案数累计占全部校园侵权案件数量的70.3%。校园暴力犯罪案件之所以最容易发生在体育课和课间休息这两个时间段,主要是因为这两个时间段是学生的非文化课时间,而在文化课时间,因为受到教师管理的约束及同学之间的相互监督,很少会发生在校未成年学生针对同学或者老师所实施的暴力案件。体育课尽管也是上课,但受体育课的教学特点影响,学生所处的空间更加开放、自由,容易产生同学之间或者师生之间的纠纷或者矛盾,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易于演变为暴力犯罪案件。非上课时间中的课间休息和体育课相比,学生更加不受教师的约束,相互之间的互动增强,磨擦与纠纷也会随之而来,在处理不妥当时易于演化为校园暴力犯罪案件。

总之,通过对校园暴力事件的处理,加强学生对校园暴力的认识,表明学校对校园暴力事件的严惩决心和态度。对问题学生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要给他们细致入微的关怀和爱护,让他们有改过的勇气和希望,从而养成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全体学生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把精力放在理想的追求上,用丰富的学习生活和健康的文化生活来占领学生的时间,让他们无暇他顾。

参考文献:

[1]胡晓东.中学生暴力行为影响因素调查[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4(04).

[2]林秉智.校园暴力归因及对策[N].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11).

南昌大学  330031

猜你喜欢

校园暴力互联网+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青少年恶劣事件频发引发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云屏引领大屏走向“互联网+”时代
醒醒吧,为什么你玩不好“互联网+”?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