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数与代数”领域教学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1-09-10袁菊娣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1年6期
关键词:数与代数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摘 要:现代教育活动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是更关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数与代数”是小学阶段数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内容涉及大量的数量关系及变化规律,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及提升非常有利,需要教师予以充分关注。本文以核心素养为主导,对“数与代数”教学方案进行了调整,以期达成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更好地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数与代数”;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9192(2021)16-0068-02

引  言

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学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备特定价值的综合能力。核心素养的培养则以数学知识技能为基础,但又并非单纯的数学知识技能,而是对数学本质及数学思想的反映,是对学生数学学科各方面的关键能力及品格的反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非常有必要[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等。这10个核心素养的提出,也是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要求的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核心素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以核心素养为主导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数感意识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而“数与代数”则是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在教学“数与代数”相关知识时,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逐渐引导学生发展运算能力,建立模型思想。但对于小学生而言,数的概念较为抽象,需要教师以具体的认识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逐步向抽象认识转变,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数感。而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带领学生不断创设和数有关的情境,使其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和体验对数的认识、培养数感[2]。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两位数加两位数”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采用例题的方式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比如,在学校的元旦晚会上,演出的同学们排队型时,总共有14名男生、10名女生;第一排有11人,第二排有13人,那么,参加这次演出的同学总共有多少人呢?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图片的方式,选择合适的图片对这一问题情境进行呈现,引导学生用线段的方式将题中的数学信息画出来,引导学生从图中及问题中抽象出14、10、11、13这样具体的数来,以此帮助学生将数量和数建立起联系,帮助学生对抽象的问题进行了解,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建立数形结合思想。

二、重视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符号意识

符号意识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符号意识,即学生能够充分地对符号进行理解,并且能够利用符号对数、数量关系、变化规律情况进行表示;了解到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利用符号进行推理、运算。学生建立符号意识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符号的应用方法,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3]。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小明在超市买水果,橘子是每斤5元,苹果是每斤3元,他想要买5斤橘子、3斤苹果,那么橘子和苹果分别要支付多少钱呢?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画线段图的方式对问题中的数学信息进行分析,在分析后让学生用语言表达的方式对自己整理的内容及对问题的理解进行表述,从而在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然后,在学生理解问题内容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并让学生以算式方式对结果进行表达。比如,学生列出算式:5+5+5+5+5=25或5×5=25;3+3+3=9,3×3=9。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相同之处。通过比较,学生发现,“5×5=25”和“3×3=9”这两个算式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而“5+5+5+5+5=25”和“3+3+3=9”这两个算式都是用加法列式,算起来比较麻烦。这样,通过对比,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总结计算方法的了解,还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符号的理解与应用,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符号意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数学与生活联系密切,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即能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而且数学应用意识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与发展、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方面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4]。

数学知识源于人们生产生活的智慧,所以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解决人们的生活问题、满足生活需求。因此,我们通常说,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而“数与代数”知识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运用非常多的内容。在“数与代数”教学中,教师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合理进行联系,对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生活能力有极大的作用。因此,在“数与代数”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逐渐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关注,从而促使学生合理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应用,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内容时,教师所列举的逛超市、买橘子、买苹果的例子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问题。学生通过解决这些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与作用,从而逐渐养成用数学眼光观察问题的习惯,形成数学应用意识。

再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内容时,教師就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场景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把我们班上的同学们分为4组来开展活动,每个小组需要分8颗糖果来做活动,那么我们班总共需要准备多少颗糖果呢?这样让学生通过熟悉的生活场景来进行思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乘法应用方法,还能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达到核心素养教育润物无声的效果。

四、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样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将数学思维训练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实际教学进行融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使学生以灵活的思维方式来解决数学问题,将数学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进而真正提升数学教学效果,实现数学学习价值。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例如,超市里文具盒15元一个,小芳带了40元钱,她买了1个文具盒后,还剩多少钱?小芳最多可以买几个文具盒?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列数据、画图表的方式来思考、分析问题,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逐渐提升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从而更好地锻炼其思维能力。

结  语

总之,“数与代数”是小学阶段数学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内容的基础和关键,而提高对学生“数与代数”学习情况的重视,可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好引领工作,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途径与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数与代数”知识的理解与认知,从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今后的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胡建山.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数与代数领域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19(46):90.

张艳侠.设计“问题串”呈现教学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数与代数”领域为例[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7(21):1-3.

刘新华.数学核心素养下小学“数与代数”教学方法[J].当代家庭教育,2021(12):157-158.

蒋煜.数学史视野下小学“数与代数”领域的教学[J].求知导刊,2021(14):81-82.

作者简介:袁菊娣(1967.10-),女,福建上杭人, 专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数与代数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中的策略探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通过操作活动有效参与低段学生“数与代数”中的概念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