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1-09-10白晓凤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新文科培养模式

白晓凤

摘  要:“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培养英语专业类人才时需要与当地的区位特色与优势相结合,平衡英语专业当中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本文主要研究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在培养英语专业类人才过程中的主要模式,以期助力高校培养出高素质、专业水平能力高的英语专业类人才,进而推动新文科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新文科;英语专业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1-0079-03

在新文科背景下,培养人才的方向和方法是重要问题。在人文类学科中,外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英语是受到社会重点关注的语种之一,新文科建设程度离不开英语专业类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具体方式。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上对于英语专业类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还要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需求等适配,最终实现稳步提升英语专业类人才的应用能力和各项素质水平,进而对社会发展产生帮助,积极朝着新文科的方向不断发展[1]。

一、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类人才培养多元化特点

(一)突出英语学科人文性本质

新文科建设强调要突出人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要求能在人才培养当中注入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大部分人认为英语类专业是一种工具,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这样的观点也导致英语学科近几年被“边缘化”。英语学科本身是人文类学科,要注重其人文性展现。因此,新在文科建设要求提出之后,英语学科更应当将平衡自身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不仅要训练英语专业类人才的应用技能和相关通用能力,还要充分挖掘人文学科内部的价值导向功能,让学生的文化视野得到拓展。

(二)英语专业类人才培养突出中国视野与现实关照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就要求文化必须配合经济的发展。目前文化发展要求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以重视,能够积极传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障英语人才培养、现实关照与传统文化的输出实现统一,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英语人才,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此外在新文科背景之下,英语专业类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注重知识能力、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内容,还应当要求人才具备较高的国际视野和中国情怀,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國故事。培养国际视野并非只是让学生单纯地掌握外语,而是应当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和了解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和语言给予尊重和理解,进而提升自己的眼界和格局。我国英语专业类的教材内容基本上是以英语类国家的文学和文化为主,但本国的优秀文化很少体现。因此在编写有关英语教材的过程中,需要融入我国优秀的母语文化材料,建设具有特色的学术话语、英语学科以及教材体系[2]。

二、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

新文科是在传统文科基础上的新发展,并非是将所有学科进行杂糅,而是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科壁垒打破,进而实现相互融合:一是可以消除现有的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阻碍;二是可以扩大文理科交叉的范围和渠道。英语专业学科本身具备着双重性质的内外跨学科特征,因此,高校更应当鼓励英语类专业学科开展跨学科体系的建设,打造优势学科专业,不断充实英语类学科的人文内涵,从而真正发现英语类专业学科未来发展方向,运用国际视野和新的学科理念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人才。

(一)建立跨学科、跨院校的英语专业类人才培养模式

1. 跨学科、跨院系英语专业类人才培养模式要求

新文科建设应当对现有的人文社会学科当中的限制有所突破,并在文工和文理等更多的范畴内实现高跨度和大范围的学科领域交融,帮助人才在思维创新、个体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升。要推动新文科的进程,首先就要将学科和专业之间的壁垒与障碍进行清除,积极应用英语学科本身所具备的跨学科性质,建立健全新式的英语学科体系。在外语学科当中,外在跨学科指的是将心理、哲学、历史、音乐、美术以及舞蹈和其他的自然学科与外在的知识体系框架相结合;而内部的化学科指的是把文化、语言以及文学相互交融,本身就具有学科交叉的性质特征。英语学科本身的开放性使其能够与其他各种学科进行交融,实现多元发展。

2. 建设跨学科、跨院校英语专业类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方法

第一,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水平,对现有的学科融合制度进行创新,积极构建学科融合的平台。部分高校受到资源、师资力量以及相关设备的限制,在培养新型的英语人才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困难。因此,在打破学科壁垒的过程中,高校要积极与其他专业交叉融合,设置一些能够提升学生政治素养、人文素质以及历史涵养的通识课程。

第二,高校应当引导和鼓励学生根据自身与国家的需求,有意识地去选修和辅修有关经济、教育、医学、法律以及传媒等多种课程,鼓励学生运用英语这一工具来传播中国故事,促使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稳步提高。

第三,高校应改变英语类专业与其他专业割裂程度大的教学与学术状态,通过借助学校本身的学术资源优势,引导英语类专业与学校内部优势的学科实现进一步融合,进而找到创新性的学术突破口。在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出现知识的存量重组,应当在生产知识的基础上追求知识增量建设。

第四,高校应积极拓展学科视野,积极推动具有区域性和地域性的学术研究进程,帮助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具备综合性的知识能力素质,引导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同步。

第五,高校应积极展开合作。高校需要借助外力作用,让不同的院系之间展开合作,借助其他院校的师资力量、科研机构、优质设备资源等,还要积极学习其他院校在英语学科方面建设的经验,搭建人才培养办学平台,建立起具有特色化和专业化的学术合作团队,促进跨学科和跨院校深层次的学术研究,最终提高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水平[3]。

(二)搭建 “内生” “外引” 师资双渠道

新文科教育对师资力量的要求不断变高,要求教学的内容能够实现动态更新且具备综合性。因此教師必须具备多个学科的知识内容,搭建起体系化的结构。目前我国在职的英语专业类教师自身的知识供给存在着固化的现象,学科结构相对来说比较单一,这使得英语类专业师资队伍力量难以支撑在新文科背景下的英语专业类人才培养。因此高校需要建设良好的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科体系。

1. 构建“外引”师资渠道

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并非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事情。“外引”指的是高校可以引进科研项目合作的多学科与创新科研人才、教学经验丰富的新型英语教师,以此对现有的师资人才队伍产生积极影响,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对英语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例如学校可以不断增强现有的人才引进战略,若自身的平台优势和条件无法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时,要尽可能在待遇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促使高层次的人才能留在本校;还要重视人才引进政策的落实程度,减少人才资源浪费的情况[4]。

2. 搭建“内生”师资建设渠道

“内生”指的是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育和选拔,以此提高师资水平。培养英语专业类师资队伍时可以运用多层次培养模式:一是培养学术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要求派遣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前往国内外高层次的院校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培训,并与其他院校展开学术交流,通过运用这样的方式提升教师的学术能力、专业素质以及教学能力等,拓宽英语专业类教师的国际视野。在这些教师的带领和示范下,其他的英语专业类教师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和能力,进而建设高水平和高学术素养的英语专业类教师队伍;二是要积极培养青年教师,增大教师的储备力量建设,引导和组织青年教师参与到教学能力提升比赛、专业教学能力培训以及考核其学术任务等,促使青年教师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准;帮助青年教师国内外高校的访问与交流,并积极攻读博士学位,让青年教师实现自主发展和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青年教师还能了解到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革新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把教学与教育理念相结合,与时代发展相匹配[5]。

三、结语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层次之后,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这样的背景下,新文科建设应运而生。英语专业类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应当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知识结构。高校一方面应当积极推动英语学科建设的内外部融合,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师资力量的提高,保障英语专业类人才培养模式得以顺利开展,最终培养出来的英语专业类人才可以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曹玉洁.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大学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索[J]. 林区教学,2021(03):67-70.

[2] 王珂,杨梅. 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学习需求状况分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1):61-63.

[3] 覃春华.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J]. 校园英语,2020(36):54-55.

[4] 王凌. 发挥行业院校优势助力英语专业新文科建设[J]. 高教学刊,2020(26):126 -128.

[5] 石琳霏,姜亚军. 中国英语教育四十年反思及其对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建设的启示[J]. 外语教学,2020,41(03):61-66.

(荐稿人:王向东,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新文科培养模式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