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民主体思想及现实意义
2021-09-10秦华伟陈彤
秦华伟 陈彤
【摘要】 人民主体性思想是《共产党宣言》理论阐发的重要内容。揭示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趋势、阐述阶级斗争理论和批判各种虚伪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共产党宣言》重要的价值内涵。对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性思想的深刻把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内容。“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对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和谐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人民主体性:以人民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9-0109-03
一、《共产党宣言》的价值内涵
《共产党宣言》于1848年2月在英国伦敦发表,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公开的、系统的、完整的理论阐述。《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最为经典的代表作。《共产党宣言》具有重要理论研究价值。
(一)揭示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趋势
《共产党宣言》第一节:资产者与无产者中,马克思恩格斯客观评价了资产阶级革命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起到的积极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新兴的资产阶级通过殖民扩张和市场经营等方式获取了丰厚的资本积累,并继续投入到资本积累与增殖的工场手工业生产中。蒸汽和机器的广泛使用引发的影响久远的工业革命,伴随着大工业生产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建立,对于那些束缚资产阶级发展的封建落后势力必然受到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猛烈打击。妄图利用严苛的封建专制统治和保守落后思想控制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封建贵族统治,在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夺取政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猛烈攻势中,最终走向了灭亡。资产阶级革命所带来的先进社会生产力和自由开放思想无时无刻不在拷问着封建贵族阶级骄奢淫逸的物质享受和僵化保守的精神高地,封建主义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快速变革,走向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但资产阶级革命所构建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存在着种种弊端。
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了贫富差距、道德沦丧,私有制所带来的利己主义逐渐成为人们进行商業活动标榜的“合理”借口与准则,社会财富逐渐被资本家占有,广大劳苦群众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激化。自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开始,每隔大约11年资本主义社会都会爆发一场经济危机,并伴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紧密,产生了巨大的国际性影响。
(二)阐述阶级斗争理论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共产党宣言》开篇中鲜明指出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奴隶制社会中自由民与奴隶之间的阶级等级、封建社会中贵族与平民阶级划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与雇用工人阶级对立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阶级关系的客观表现。任何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都是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一个阶级对另一个的阶级的对抗和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中,雇佣工人被迫出卖自己仅有的劳动力,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私有财产,在环境恶劣的劳动条件下,为了赚取自身生活必要的物质资料与精神质料,进行长时间的辛苦劳动,甚至失去人生而为人的劳动价值。并且在资本家的严重剥削与压榨中,劳动工人只能赚取微薄的收入来维持自己生存和家庭生活,劳动群众苦不堪言。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对从封建社会革命中同时孕育出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双胞胎”必将面临对决。因为,资产阶级革命中资本家和无产阶级工人有同样的革命目标,即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甚至在一定革命阶段无产阶级受到资产阶级的领导。无产阶级的力量在资产阶级革命中不断壮大,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饱受压迫和剥削,无产阶级的劳动权益更得不到有效保障,劳动工人发生了劳动异化。劳动异化关系中,雇佣劳动工人失去人生而为人自由自觉的劳动能动性,退化为抽象了的劳动者自身,劳动者的主体性能动特征也转变为机器生产的客体,失去了人的本质价值。这场声势浩大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矛头直指贪婪残暴的资产阶级,工人是无产阶级的主力军,工人占有资本主义社会力量的大多数,除自己一无所有的赤贫者即工人阶级,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进行彻底的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才能获取真正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三)批判各种虚伪的社会主义理论
《共产党宣言》第三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反动的社会主义,以及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等各种虚假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严肃的批判和分析。首先,在批判反动的社会主义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反动社会主义的投机主义和阶级立场的反动特征。封建的社会主义是封建贵族的虚伪理论,目的是为了在无法阻挡的资产阶级革命中维护自己仅存的贵族利益,封建贵族有意利用社会主义的先进词眼,混淆谋取私利的本质,并没有真正的站在人民的立场,因此,它是反动的、反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的主要群体是小资本家和小农,他们是站在自己立场出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他们无法察觉资产阶级社会的本质特征,也就无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分析中客观评价资产阶级革命,并带有机会主义的“站队倾向”,所以,并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阶级立场,是反动的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德国小资产阶级对法国社会主义的曲解和模仿,制造出来的虚伪的社会主义理论。他们用抽象虚假的意识批判对德国资产阶级进行隔靴搔痒式的控诉,并被封建的普鲁士专制政府利用,作为批判德国正在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武器,混淆德国革命的真正视野,当然这种理论是反动的,虚假的无产阶级革命。
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一部分资产阶级同时看到自己社会中存在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社会动乱给人们带来的沉重灾难。他们出于虚伪的人道主义对社会人民投以怜悯的目光,但在关系资本逐利的资本主义社会,他们不可能抛弃自己的私有财产进行真正的、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他们选择了一种保守的、虚假的、软弱的革命方式,即简单的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理论上的批判,依靠那些剥削劳动工人获取剩余价值的资本家,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是绝对痴心妄想!空想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了严肃的批判,表现出对广大劳苦群众悲惨生活的深切同情,但在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中,脱离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革命进程,构建了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就是抨击空想主义家的软弱无能,没有进行政治斗争和暴力革命的虚伪社会主义者。
二、人民主体性的基本特征
人民在马克思恩格斯人民思想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民特指的是饱受压迫和剥削的工人阶级。特别是农民阶级在《共产党宣言》中,并未列入无产阶级革命队伍,工农联盟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之后的革命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思想。
(一)人民是阶级斗争的主体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利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提出人民是历史创造的主体。《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深化了人民的历史主体思想,提出人民是阶级斗争的主体。“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 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 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3]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性质与构成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中,新兴的资产阶级代替了落后的封建贵族和行会师傅,并依靠工业生产的经营模式,通过革命掠夺和剥削雇佣工人剩余价值方式,占有了巨大的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资产阶级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绝对统治。那些除了出卖兜售自己仅有的劳动力的无产阶级,虽然刚从封建农奴的残暴压迫中脱离出来,又一只脚踏进了资产阶级剥削的灾难中,那些微薄的劳动报酬掩盖了资本家剥削劳动工人的事实,工人又一次掉进了被压迫的历史深渊中。
大工业生产中所成长起来的资产阶级,同时孕育出了人数众多、力量巨大的工人阶级。工人是无产阶级的主力军,在无产阶级革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些小资产阶级者、封建统治势力和空想社会学家从自身阶级立场,或许都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所带来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市场无序竞争、贫富差距增大、人民生活困苦、社会道德沦丧等等社会问题,但他们对于社会问题解决要不没有科学的理论分析、要不没有彻底革命的勇气,只是简单的希望对资本主义进行猛烈攻击,而建构属于自己少部分人的利益王国。
(二)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对犹太人的解放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指出人的解放不能希冀于抽象的“人格神”的宗教解放,人的解放问题的彻底解决只能回到人的现实解放中,回到政治解放中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更是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系统分析,指出现实生产生活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区别于过往抽象人的唯心主义观点,人的本质特征就是人在现实的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实践性。
人只能依靠人,并且依靠自己具有能动意识的社会实践能力。工人阶级的解放,不能寄希望于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资产阶级。工人的解放斗争鲜明的阶级立场,决定要对资产阶级进行彻底的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带来的阶级对立和不平等待遇。当然,那些部分小资产阶级家和农民是可以团结的中间阶级,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当时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单纯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推翻资产阶级统治。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革命队伍的组织和培养,在《共产党宣言》中并未明确指出,这一思想的成形是在1848大革命实践中逐渐确立的,但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对团结革命队伍的思想萌芽,对以后的革命理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人民是价值实现的主体
在《共产党宣言》第二节: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在实践方面, 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4]共产党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无产阶级革命的革命目标就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建立平等共享的共产主义社会。其中共产主义社会的最根本特征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区别于一般动物的依存生命的本能活动,人是有意识地进行劳动生产,生产人们生存及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质料,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人是具有鲜活生命并能够进行意识思考和劳动实践的生命体,人现实的社会实践是人的本质特征,并在各种社会关系进行群体协作与劳动。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中,市场和劳动分工逐渐细化,人们依靠自己擅长或仅有的劳动技能,被分配到不同的部门和岗位,人变成人为资本家赚取剩余价值的单纯劳动工具,人的本质发生异化,人失去人人生而为人的价值与尊严,这一切都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追逐资本的结果。因此,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平等自由的共产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摆脱人的本质异化问题。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没有阶级差别,人公平的享受着公有制的福利和保障,人能够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三、《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价值
人民主体性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内涵,人民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内容。《共产党宣言》是共产党的政治纲领,规定着共产党的性质和基本原则,代表着对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绝对维护,代表着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论断,对应对新时代复杂激荡的国际局势和稳定祖国统一、维护党内团结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系统完整的理论阐述,其中人民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理论阐发的重要内容。坚持人民当家做主、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宝贵革命實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保持执政地位不动摇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原则。人民是阶级斗争的主体、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价值实现的主体,广大劳动人民作为数量众多、力量巨大的社会群体,在推动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中发挥着重要革命主导作用。人民问题的合理解决只能依靠人民自身,但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的进程中又同时具有自发性,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为人民发声、为人民服务,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坚定立场,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践行者的行动准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只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为人民谋福利、求福祉,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这种超越人道主义的行为准则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应该践行的价值准则。
对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性思想的深刻把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内容。“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创新性发展,对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和谐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资本主义社会出于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保护,无法解决阶级差别与对立之间矛盾,因此,资本主义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中走向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制度建设和理论建构,为世界各国贡献了一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中国方案、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中国特色主义社会的成功实践,表明只有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注人民生活的切身福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自觉能动性,人民当家做主,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2][3][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77,277,272,285.
作者简介:
秦华伟,男,重庆黔江人,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陈彤,女,山东青岛人,中共重庆市委党校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