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闭症儿童面孔情绪识别缺陷综述

2021-09-10李荣彬

科技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摘要:面孔信息是日常交往活动中的重要信息来源,对个体进行正常社交,正确认识周围人的情绪、意志、想法等非常重要,而自闭症儿童由于先天的发育缺陷,导致不能对人类面孔进行正确的识别,严重损害其社会交往功能。本文通过梳理前人研究,总结了自闭症患者面孔认知缺陷来源的三大理论及自闭症患者进行面孔识别任务时的神经生理机制状况。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面部情绪识别;发育障碍;神经生理机制

面孔是人类认识世界并且与周围世界进行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对面部表情的识别与认知在社会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孔作为一种对人类发展进步有重要意义的视觉刺激,为我们提供着重要信息。但是,情绪面孔识别认知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却存在缺陷与困难,影响其进行完整有效的社会交往。为了更好的对自闭症儿童情绪面孔识别障碍进行干预治疗,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本文对有关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障碍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梳理了有关自闭症表情识别缺陷产生的相关理论及神经生理机制。

一、基本概念

(一)自闭症谱系障碍

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组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起病于婴幼儿时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缺陷、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三组症状,在交往过程中与他人缺乏视线接触、不能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在面部表情识别方面存在异常缺陷,有较为严重的面孔认知障碍。

(二)面部情绪识别

面孔情绪识别是指检测和解释面孔上的情绪表达的能力,开始于婴儿期,并持续发展到成年早期,通常先识别快乐表情,然后是悲伤和愤怒表情,接着是恐惧、惊讶和厌恶表情。一般发育正常的婴儿在出生时就能注意到母亲的面孔,并且会出现一定的面孔偏好,7 个月的婴儿可以识别母亲面部表情发生的变化,当婴儿成长到一岁左右时,就可以表现出对愉快、悲伤、愤怒等几种基本面部表情的理解能力,随着婴幼儿的逐渐成长,根据他人的面部表情进行社会交往和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也会逐渐发展渐趋成熟。

二、自闭症儿童面部情绪识别

与正常儿童相比,自闭症儿童在识别情绪面孔与非情绪面孔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在识别不同类型的情绪面孔方面的表现也不一样。

(一)情绪面孔

自闭症儿童,除了快乐情绪,在所有基本情绪上都存在识别困难。有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在所有基本情绪上的识别都不如对照组,在愤怒、恐惧和惊讶方面的表现明显差于对照组,对负面情绪的识别明显较差,特别是对恐惧表情和悲伤表情可能存在较严重的识别障碍。

(二)中性面孔,

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儿童对中性面孔表情的理解有所不同。Tell等人发现,自闭症儿童比他们的同龄正常儿童更有可能将中性的表情与负面情绪标签联系起来(比如,恐惧),正常儿童则会更准确地将面部标记为中性或无情绪,相对于正常儿童,一张中性的脸在自闭症儿童看来可能更情绪化。

三、面部表情识别缺陷理论

针对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缺陷许多学者提出不同的理论对其进行解释,也有许多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对这些理论进行了补充。

(一)移情系统化理论

移情系统化理论从积极的视角解释自闭症的临床症状,将自闭症异于常人的方面视为一种能力而非障碍,并将这种能力运用于自闭症情绪识别干预训练中

(二)弱中央统合理论

自闭症在对复杂面部刺激进行识别时倾向于将其理解为相互分离的几部分,而不是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整合。自闭症患者对面孔各区域的注意是不一样的,他们会更多的注意某些区域,而对另外一些区域注意较少。例如自闭症患者在对面孔进行識别时,过度关注嘴部运动和与情绪识别无关的细节信息,而对眼部大部分信息注意较少甚至会忽略眼部区域传递的信息,他们无法将面孔作为一个整体去进行识别加工,导致了自闭症儿童对于面孔识别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大大减少,进一步造成面孔情绪识别缺陷。陈顺森等采用眼动技术研究了自闭症儿童对情绪面孔的觉察和加工特点,发现自闭症儿童对不同情绪面孔内部特征区的注意分配存在异常,具体表现为正常儿童能注意最能展示该类情绪特征信息的区域,如恐惧的眼睛、愉快的嘴巴,而自闭症儿童对三类情绪面孔特征区的注意分配方式相似,这些研究不同程度地支持了弱中央统合理论。

(二)心理理论

自闭症无法读取或识别他人的心理状态,在表情识别上具体表现为由对外部情景引发的简单表情识别较好,但难以识别由信念和愿望引发的面部表情。陈顺森等人通过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对恐惧面孔的注视时间长于对中性面孔或者愉快面孔的注视时间。严淑琼等人也发现,自闭症儿童对生气、惊讶、恐惧面部表情识别的准确率显著低于正常儿童,但他们对高兴面孔的识别速度最快且准确率最高,对恐惧表情识别速度最慢且准确率最低。自闭症患者对不同类别面部表情的识别障碍程度也不同,他们能够较好地识别大部分由外部情境引发的简单表情,但对由信念引发的面部表情的识别则存在困难,这些研究支持了心理理论。

四、生理机制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脑成像技术等的发展,研究者们开始探究自闭症患者面孔识别障碍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通过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的面部表情识别障碍主要与颞枕部的N170、额中央部的P400、Nc以及额叶的N300等成分相关,并且不同的成分与不同的面孔识别任务有关,这些成分的异常变化将会导致自闭症患者出现面部表情识别障碍,严重损坏其社会交往能力。N170发生在面孔识别的早期阶段,主要与对面孔进行察觉这一过程有关,有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的N170成分与正常人的不一样,主要表现为振幅变小,潜伏期变得更长。P400和Nc主要发生于判断面孔的熟悉性方面,研究发现自闭症患者的P400和Nc两个成分出现异常,导致其不能正确区分出熟悉面孔与陌生面孔。同时自闭症患者出现面部表情识别缺陷还与N300的异常有关,N300与面孔情绪识别过程相关联。

(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

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相关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面部情绪识别缺陷主要是由于梭状回面孔区和杏仁核存在损伤或缺陷,在面孔识别过程中,其激活程度显著低于正常人。有许多研究者通过实验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例如有研究通过让被试完成外显加工面部表情任务让被试简单判断面部表情,结果显示自闭症组右侧梭状回面孔区激活明显低于正常组,左侧梭状回面孔区激活明显高于控制组。影响自闭症患者面孔识别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杏仁核的异常低激活,面孔认知识别过程中,自闭症患者的杏仁核激活程度会显著低于正常人。有研究者要求被试完成内隐加工面部表情任务判断有表情面孔的性别,结果发现自闭症组左侧杏仁核的激活程度显著低于控制组。其他研究者考察了高功能自闭症青少年理解面部情绪困难的神经基础,在情绪匹配任务和情绪标签任务条件下,始终未发现自闭症被试的杏仁核有激活过程出现。这些研究结果都证实了自闭症患者面部识别缺陷与杏仁核的密切关系。

综上,本文梳理了有关自闭症儿童面部情绪识别缺陷的研究,总结了自闭症儿童表情识别缺陷的特点、来源理论及神经生理机制,为后续针对自闭症儿童表情识别缺陷进行发展和开展预防及干预措施提供了理论支持,从而帮助自闭症儿童更好的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顺森,白学军,沈德立,等.7~10岁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对情绪面孔的觉察与加工[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 449-458

[2]严淑琼.自闭症儿童面部表情加工的实验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段蕾,莫书亮.孤独症的认知障碍研究及其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 2) : 288 -296

[4]郭嘉.孤独症谱系障碍的面部表情认知特征研究进展[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9(6):543-547

[5] Davidson, D., Hilvert, E., Misiunaite, I.,et al. Recognition of facial emotions on human and canine faces in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Motivation and Emotion,2019 43(1),191-202.

作者简介:李荣彬(1997年—)女,苗族,云南昭通人,硕士研究生,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 福州 50000

猜你喜欢

自闭症儿童
ABA训练法提升自闭症儿童情绪识别能力的个案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对提高自闭症儿童数学课有效性的个案研究
从关注到行动:自闭症儿童社会救助的困境与对策
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教育探析
自闭症儿童共同注意早期干预研究综述
自闭症儿童生活技能社会化问题研究
奥尔夫音乐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研究
自闭症儿童社交技能训练的研究综述
自闭症儿童社交技能训练的研究综述
社会工作介入自闭症儿童康复发展的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