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山区县基层专技人才缺失情况调查研究
2021-09-10李彬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重大任务,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人才为先。为乡村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才能让乡村振兴更可持续、更有底气,才能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乡村。本文针对山区县基层专技人才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破解基层人才缺失问题,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关键词:专技人才;山区县;乡村振兴
一、基本现状
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城市与乡村资源配置制度不同,尤其是山区县,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薄弱、经济条件落后,难以吸引留住优秀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山区县的乡村振兴。以山区县——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为例,笔者深入基层和相关部门,通过走访座谈、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古田县基层专技人才情况展开调研。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县涉及乡村振兴工作的各类乡村人才有25314人,其中:农业生产经营人才9301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6460人,乡村公共服务人才3928人,乡村治理人才5236人,农业农村科技人才429人。其中博士学历24人,硕士学历65人,本科学历2513人;技术人才中具备高级职称57人,副高级职称305人,中级以下职称1936人;技能人才中,技师1364人,高级工56人,中级以下101人。
二、存在问题
(一)人才存量不足,分布不均衡。截止2020年底,古田县乡村人口28.8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7.7%,各类乡村人才总量为25314人,占乡村人口8.7%,占我县总人口数的5.9%。据调查的数据显示,现有的人才70%是本土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靠的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实践积累。农村实用专技人才规模不高,结构比例也极不合理,能掌握一定的农村现代实用技术,真正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可谓凤毛麟角。农村实用专技人才在各镇、村的分布也极不平衡,大乡镇、大村居多,小乡镇、小村居少,尤其是一些偏远乡村,人才罕至。人才总量不足和分布的不均,远远适应不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人才层次较低,缺少尖端人才。目前全县涉及乡村振兴工作的各类乡村人才,从职业技能上看,有职称和技能证书的只有3819人,中级以下或者没有技能证书的人才比重较大,占85%;从学历上看,博士学历24人,硕士学历65人,本科学历2513人,大专及以下学历的人参加过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职业院校培养的占26%,自学“成才”的高达74%,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需求与供应存在较大的差距。现有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多数是农村种植、养殖方面的能手,在企业、商贸、信息、营销、物流、科技等方面的专技人才还不多,整体综合素质较低,文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人才队伍老龄化,青年骨干力量薄弱。根據统计情况看,目前农业劳动、基层治理等人才的主力军是45-70岁的农村常住人口,人才队伍老龄化问题严重,中青年骨干力量薄弱。全县297名村党组织带头人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仅有1人,46岁以上的249名,占83.8%,其中年龄最大的为68岁,最小的29岁,平均年龄为49.6岁;全县604名乡村教师中,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113名,占比还不到20%。虽然老同志基层经验丰富,但他们所学知识也已经老化,管理方式、工作方式不能与时俱进,未必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乡村建设的需要。
(四)本土人才外流,基层人才难留住。一方面是古田县作为山区县,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不全,与优质资源多、工资收入高的发达城市相比,还存在优质资源匮乏、发展机会受限、持续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基层的现实条件让“优质人才”望而却步。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宁可不就业也不愿意到经济欠发达山区农村工作,即使是农村出来的也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发展。古田县每年都有不少重点院校本科生、研究生毕业,但能返乡创业或参与基层人才选拔的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乡镇、农村的基层专技人才工作量大,如:一个乡镇政府站所里的专技人才做好本质工作同时,还要兼职政府接待、土地安征迁、抢险救灾等其他额外工作,工资待遇与工作强度不成正比,繁琐的工作任务、巨大的工作压力让他们选择“逃离基层”,向发达城市流动。同时,基层存在激励机制不到位、流动机制不灵活、晋升渠道不通畅等问题,体制与机制障碍成为乡村振兴人才难引进、留不住的重要要原因,导致优秀人才供给不足。
三、问题原因
(一)思想认识的狭隘性。一方面受长期以来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不断拉大的影响,农民务农意识逐渐淡化,甚至影响到子女的就业择业观念。从近10年的高校专业招录比例来看,涉农专业的招录人数及分数远低于金融经济、计算机技术、土建类等热门专业。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培养、教育、引导、宣传等工作上存在发力不足。受“卖田、卖地、不卖手艺”,“教大徒弟打师傅”等陈旧思想的影响,导致农民认识不到培养、吸引、留住人才是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发展农村经济的迫切要求。忽视农业专技人才,不积极主动地培养人才,不想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成为农村的普遍现象。
(二)人才管理体系的滞后性。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基层人才工作方面存在短板,缺乏科学、严密、合理的管理体制,专技人才的培训与使用脱节。导致部分专技人才处于闲置或无用武之地的境地,部分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不能通过完善的制度找到施展舞台,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出现人才短缺和人才浪费并存的现象。人才的利用率不高,人才发展空间小,晋升渠道不够畅通,影响了现有乡村振兴人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发展绩效。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盲目性。一方面受体制机制、公共服务、宣传信息等壁垒问题影响,基层专技人才培养缺乏规范、科学、系统化的机制,对基层专技人才的培训开发缺少针对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专技人才学习深造、教育培训的机会不多,培训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不利于专技人才业务水平提升,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成长始终处于一种半自然成长状态。培养模式还处于比较盲目的阶段,缺乏统一的预测和规划,只停留在带有共性专业的培训上,停留在大众化项目的培训上。
四、对策和建议
(一)在“引”上做文章。
1.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人才调查、人才预测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状况和专技人才需求情况,明确人才引进方向,多举措吸进大批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专技实用人才,重点引进农业经营管理、环境治理、文化传播等人才,为搞好人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引导人才回流发展。鼓励基层通过恳亲会、乡贤会等方式,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把在外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困局。同时,政府要对返乡发展特色旅游、电子商务、绿色农业的人才适当降低准入门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引进方式。
3.实行人才激励机制。一是荣誉上激励,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人才的先进事迹和先进经验,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或经验交流会,扩大农村人才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其荣誉感;二是待遇上激励,对致力于乡村振兴事业的实用型、科技型、创业型人才在用地住房、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不断完善奖励办法,提高人才的收入水平;三是政治上激励,对政治立场坚定,能力较强的乡土人才,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及时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为乡土人才发挥作用搭建新平台。
(二)在“育”上下功夫。
1.重点培育本土人才。在各层次、各领域、各方向地实施定向重点培养,加大高精尖锐、技术创新等高端型人才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可以从农民或干部中挑选一批有文化、懂技术、能力强、能为群众办实事的人充实到乡村振兴队伍中来,有计划地采取送大专院校深造、到农科院所学习、到发达地区参观和交流任职等方式对他们开展有关蔬菜种植、苗木栽培、畜禽养殖、产品流通等专业技能综合性培训,提升他们对实用性技术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现代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科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把他们培养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善管理的领头人、业务强的技术人、懂市场的经济人,全面重点培育一批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人才队伍。
2.灵活人才培训渠道。一是依托农业院校、科研单位、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平台,强化农村人才理论与实践能力,按照农村建设需要、专家指导、政府落实的方式,实施“专家授课+理论培训+基地实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的精准培育,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全程化于一体的人才培训;二是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与项目基地,尤其是要让置身于乡村振兴事业的人才亲身实践,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对鄉村实际情况的认知能力,强化乡村振兴的实践能力支撑。三是组织各类涉农专家上门服务或在电视台、广播、新媒体等中办农业科技专题节目平台,切实解决农村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农村人才的实际操作水平。
3.加强后备队伍建设。出台后备人才培养政策,鼓励应往届高中、职中学生报考、就读现代农业技术、畜牧兽医、水产养殖、园林技术、设施农业与装备、休闲农业等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毕业后志愿从事基层农业农村工作的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的可以享受学费、住宿费等资助补贴,为政府尽快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更多更实用的后备人才。
(三)在“用”上见实效。
1.精准人岗匹配。在全面了解人才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和工作经历等的基础上,围绕县域经济及产业特色,通过绘制“产业人才地图”,精准对接产业人才需求,让用人单位按图索骥,高效实用人才,让各类人才精准发力,把人才放在最能发挥其特长的岗位,实现人与岗的“精准对接”,提升人岗匹配效率,为乡村振兴即带来良性作用的同时,也让每个人才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价值。
2.鲜明使用导向。旗帜鲜明地把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在人才的提拔、晋升上,打破地域、身份、年龄等诸多限制,把那些在经济、农业建设上有专长、有建树、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人才都纳入开发、提拔的视野,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提高农村人才凝聚力,为乡村振兴增活力、添后劲。
3.提高福利待遇。着重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的待遇和职称问题,建立灵活的乡村人才评价体系,除技术、知识、能力外,将农民满意、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产业带动发展等纳入人才评价和认定的标准,让“田秀才”“土专家”等农村实用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成为新时代农村人才“行业标杆”。进一步增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使其更好地为乡村振兴的经济、农业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 朱建红.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J]. 中文信息, 2020 (4):286.
[2] 曹阳. 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J]. 新农业, 2020 (23):73-74.
[3] 雷恺云. 关于新时期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 农民致富之友, 2020(4):229.
[4] 敬林周. 农村扶贫开发中基层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 (30):35-36.
[5] 刘红琴. 加强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人力资源管理[J]. 中国农业会计, 2019 (7):44-46.
[6] 佘俭敏. 湖南农业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探析——基于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视角[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0(2):59-62.
[7] 程玲珍. 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人力资源管理思考[J]. 青海农林科技, 2018(1): 98-101.
[8] 李连文. 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基层农技推广, 2014 (4):11-12.
[9] 傅辉耀. 农村实用人才农机化专业技术培训与技术扶贫相结合的意义及措施[J]. 现代农业科技, 2017(5):283+291.
作者简介:李彬,出生日期 1976.04,汉族,性别:男 ,学历:大学本科 ,职称:初级,研究方向 科社
中共古田县委党校 福建 宁德 35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