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三年级”教师的自述
2021-09-10薛园园
薛园园
【摘要】选择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初衷来源于我中学时代对这门课的喜爱,喜爱源于对这门课曾经带给了我一次又一次地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也是我在研究生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道德与法治教师这份职业的原因。踏进职场,我和学生顺利度过了初一和初二的难忘时光,一起成长为“三年级”的“学生”。第一次带毕业班,也曾一度陷入了困惑的泥潭,幸而通过一次次的反思和学习,让困顿和迷雾逐渐消散。
【关键词】教师反思;青年教师成长;终身学习
当落笔写这篇反思的时候,突然记起两年前,我作为一名新入职的教师,参加新教师培训时,有位老教师交流经验谈到有关于自己的经历。他说,从教之前心想自己堂堂大学生怎么可能教不了初中这些浅显的知识呢,对初中的知识根本没放在眼里。直到执教几年后,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时至今日,我竟然有了切身的体会。选择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初衷来源于我中学时代对这门课的喜爱,喜爱源于对这门课曾经带给了我一次又一次地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也是我在研究生毕业后毫不犹豫地选择道德与法治教师这份职业的原因。踏进职场,我和学生顺利度过了初一和初二的难忘时光,一起成长为“三年级”的“学生”。起初带毕业班,拿到教材,心想这哪有老教师们说的那么困难,便自信满满的走进了课堂,一个月,两个月,青年教师的青涩和劣势逐渐地开始凸显出来。
第一次点醒我,是发现课堂上一些学生开始表现出了厌学情绪。初三的知识相比较于初一和初二,内容逐渐上升到国家的高度,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角度深入探究国家的发展,这时如果只依靠课本知识为支撑的课堂显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再高涨,甚至有些后进生干脆放弃。事后我开始反思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点,以后每次备课时,我都会去网上查找视频资料,试图通过每节课上观看1-2个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经过了多次成功或失败的试验后,我想用视频不是为了用而用,要找到视频资料与当堂课的契合点,最关键的是教师要解读好视频,让学生看懂视频,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而不能只是看热闹似的一看而过。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把课本的每个板块挖深挖透,将因果关系前后联系的脉络梳理清晰,只有自己积累的多了才能经得起课堂的考验。
另一次点醒我,是源于一次集体备课和一次青蓝互助学习。集体备课时听了本年级老教师的一节新授课,毫不夸张的说,我深为震撼,知识的逻辑性、知识的深度、课堂的激情,我都难以企及,那次课后,我突然对班里的学生心生愧疚,如果再继续这样下去,学生的能力非但没有被开发甚至很可能会被湮没。“教育和教学的艺术和技艺,是發挥每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绩的喜悦。”我想课堂教给学生更重要的应该是能力和热爱。就像曾经的我,因为有了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热爱和敬畏,多年后才让我有缘从事了这份百年树人的教育工作。青蓝互助活动时,听了师傅的一节复习课,让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都有了新的认识。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九年级学生逐渐成熟起来,单靠七八年级“哄”的办法,学生很难再去买账。如果单靠严格的纪律约束,如果引起学生的逆反也难以收场。很长时间里,我一度陷入了困惑的泥潭。让我走出泥潭的正是师傅的这一节课,她在上课时采用了小组加分和小组比拼的方式,班里的学生竟然形成了你争我抢、你追我赶的竞争场面,我竟像“刘姥姥经大观园”般大开眼界。我想这是因为在此之前,我没有真正了解九年级的学情,甚至还把他们放在了自己的对立面。之后,我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所教班级实施了小组合作、小组比拼、小组接龙等一系列学习方式,单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说,学习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教师的反思要从不同个性的课堂和不同个性的学生入手。第三次点醒我,正是发生在一次真实的课堂上,当学生进入背诵环节或是抢答选择题时,小管同学表现出了积极的学习行为,然而当大屏幕上展示出中考材料分析题时,小管和同桌说了句悄悄话,“行了,这个不用看,咱肯定不会”,像是告诉同桌,这些题不属于我们,属于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随后我观察到这两名学生的眼神都表现出游离的状态,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也不再愿意听我的分析和讲解。当我认真备课筛选题目的劳动成果,不被学生珍惜,内心不自觉的由失落逐渐转化为埋怨,但事后我仍然保持冷静分析了这次事件的原因。归根结底,学生学习停留在表面深度不够的原因还是在于自己教学的深度不够。曾在一次青年教师论坛上,听到一位老师介绍教学经验时,说到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曾深入研究多年多地市中考题,我对此深信不疑,通过研究课程标准和中考题,找准中考风向标,无疑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经过三年的历练,我终于成为了一名“三年级”的教师,我深信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才能不断地成长和进步。首先,研究课程标准和中考题,这对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太为重要,只有将考点研究透彻,才能将大问题分解成小知识,做到深入浅出,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其次,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包括年长教师和青年教师,年长教师根据自己的阅历往往对教材的整合梳理更清晰,因果联系更明确;听青年教师的课往往可以学到很多新奇的小方法和小技巧,有些也会很实用。再次,阅读教育学的论著,于我而言,无疑起到了思想更新和精神鼓舞的作用,每当因教育失败而情绪低落的时候,这些著作总会通过正能量的方式告诉我,教育者应具备的仁爱之心,告诉我充满鼓励和爱的教育是多重要。
古人在《劝学》一文中就告诉我们“学不可以已矣”,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郎格朗也曾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进入新时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置身于一个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社会,更应该将终身学习作为生活的常态,让终身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周渠、王义高、刘启娴、董友、张德广/译,《给教师的建议》,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21.
[2][日]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