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疑问句的语用功能研究
2021-09-10李雪莹
李雪莹
摘 要:语用学理论为汉语疑问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言语行为、会话含义等理论的提出,为解释疑问句形式和功能不统一的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疑问句的语用功能既包括“有疑而问”的询问功能,也包括“无疑而问”的肯定、否定、祈使、建立交际、质疑等。询问是疑问句的直接功能,根据疑问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纯疑问、揣测和确认三种情况。当疑问句用于间接功能时,其含义需要受话人根据语言习惯或语境推导出来。疑问句在对话中多用作引发语,也可用作应答语。作为应答语的疑问句,可以通过其肯定、否定的功能对引发语进行间接回答,也可以针对引发语的语用预设或者言语行为的适切条件等进行质疑。
关键词:疑问句;语用功能;言语行为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5-0057-04
疑问句一直是现代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马氏文通》把“传疑”的句子分为“有疑而用以设问者”“无疑而用以拟议者”和“不疑而用以咏叹者”这三种情况[1]。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把“询问”“反诘”“测度”总称为疑问语气[2]。疑问句的分类、疑问语气词、反问句、疑问焦点等皆为汉语学界持续关注的问题,而西方语用学的言语行为、会话含义、会话分析等理论也为研究汉语疑问句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将从语用的角度对疑问句的功能进行考察。疑问句包括“疑”和“问”两个方面,问是用以传疑的手段,而疑是问所要传递的信息。但疑和问二者并不完全对应,具体可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有疑而问,如“你家住哪里?”;二是无疑而问,如“这日子还有法儿过吗?”;三是有疑无问,如“他明天也许不会再来了吧。”从语用功能的角度,疑问句的询问功能属于有疑而问,是其直接功能;而疑问句的其他功能都属于无疑而问,是其间接功能。
一、疑问句的询问功能
询问是疑问句的基本功能,但疑問句所表达的疑问程度并不相同。吕叔湘将询问、测度、反诘总称为疑问语气,实际上是按照疑问程度把疑问句分为三类。绍敬敏指出,正反问中信和疑各占1/2,特指问中疑1信0,反诘问信1疑0,“吗”字句信1/4疑3/4,“吧”字句信3/4疑1/4[3]。疑问程度与问句的形式并没有绝对的关系。根据疑问程度的不同,疑问句的询问功能可分为纯疑问、揣测和确认三种类型。
(一)纯疑问
如果发话人对答案毫无预期、没有任何倾向性,这种询问就是纯疑问。根据要求受话人所提供信息的性质,纯疑问又可分为以下四种:一是要求受话人对问句的命题内容做出“是”或“非”判断的问句,即是非问句,表达模式主要是“吗(么)”“呢”字问句(例1);二是要求受话人从肯定项和否定项中择其一的问句,即正反问句,表达模式为“X不X/ X没X”问句(例2);三是要求受话人根据问句所特别指定的信息域(如时间域、地点域、人物域、原因域等)提供一定信息的问句,即特指问句,表达模式是带有疑问词的问句(例3);四是要求受话人从某一信息域的两个或多个指定选项中进行选择的问句,即选择问句,基本表达模式为“X还是X”问句(例4)。
(1)她现在还好么?(曹禺《雷雨》)
(2)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老舍《茶馆》)
(3)她是谁?为什么穿这样衣服?(曹禺《雷雨》)
(4)你是愿意打八圈,还是喝两盅儿?(老舍《四世同堂》)
(二)揣测
发话人根据已有的知识已经对事物做出了某种判断,但是对该判断的准确性持怀疑态度,所以以疑问的形式说出自己的揣测,向对方求证。换言之,发话人以疑问句的方式向对方推出一个假设为真的判断,通过受话人“是”或“非”的回答检验该判断的真假,调整对事件的认识。表达揣测功能的疑问句通常为是非问句或正反问句,其常见的表达模式有:“吗(么)”字问句(例5);“吧”字问句(例6);副词“难道”“莫非”参与构成的问句(例7);纯语调是非问句;“X不X”问句(例8)等。
(5)老栓,你有些不舒服么?(鲁迅《药》)
(6)杨先生,又是你的功劳吧?(老舍《残雾》)
(7)她难道是病了?(老舍《残雾》)
(8)她是不是找妈妈和弟弟了?(老舍《全家福》)
(三)确认
发话人根据已有的知识对事物已经做出了一个完整的判断,但对判断的准确性没有把握,因而要求对方确认,在对方的回答中对自己的认识加以检验。这是一种疑问程度很低的疑问句,发话人期待受话人对自己的判断给予肯定和认同。表达确认功能的疑问句通常为是非问句,包括“X不X”附加问句(例9);“吧”字、“吗”字附加问句(例10);纯语调是非问句等。纯语调是非问句表示确认功能时需要依赖于一定的语境,如例(11)中的“听见你哥哥说”和例(12)中的“四面望望”。
(9)四凤的年纪很青,哦,她才十九岁,是不是?(曹禺《雷雨》)
(10)这就是你到西安来的目的,是吧?(老舍《西望长安》)
(11)我听见你哥哥说,你们谈了半天了?(曹禺《雷雨》)
(12)王福升 (四面望望)方先生不在这儿?(曹禺《日出》)
二、疑问句的肯定和否定功能
疑问句中有一类特殊的问句——反问句。反问句是无疑而问,发话人以疑问句的形式间接地表达肯定或否定的观点。刘月华等在《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中指出,反问句是表示强调的一种方式,反问句的作用是对于一个明显的道理或事实用反问的语气来加以肯定或否定,以达到加强语势的目的[4]。反问句除了可以加强语气之外,通常还具有其他的伴随意义和感情色彩,如指责、不满、讽刺、惊讶、反驳、提醒等。
受话人可通过以下途径识别反问句:1. 词汇标记,例如由“难道”“何必”参与构成的问句通常是反问句(例15);2. 重音标记,例如特指反问句常带有强调重音(例13),是非问句常带有对比重音(例14);3. 语境,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认知语境,如例(13)的否定意义可通过上下文语境推导出来。
(13)谁要钞票?要现大洋!(老舍《茶馆》)
(14)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老舍《茶馆》)
(15)难道,这些年,在家里,这种生活我还不够么?(曹禺《雷雨》)
三、疑问句的祈使功能
表示祈使功能的疑问句也是无疑而问,发话人通过疑问的形式实施祈使这一间接言语行为。祈使可以分为强祈使(如要求、命令、催促)和弱祈使(如请求、劝告、建议)。强祈使的特点是受话人必须完成发话人要求的行为,受话人没有选择做与不做的自由;弱祈使的特点是受话人在发话人的祈使下完成某行为,但是受话人有选择做与不做的自由。
用疑问句表达弱祈使行为,能够使语气更为缓和,比使用祈使句或陈述句更为礼貌。请求行为的受益人是发话人,发话人为了达到真正受益,在实施请求行为时,会充分考虑到礼貌策略的实施。因此,发话人常使用疑问句探询受话人的能力、意愿等,间接地表达出请求的言语意图,充分尊重对方的个人意愿和行为自由(例16)。请求疑问句的表达模式有“能/可以……吗?”“X不X”句(好不好/能不能)、“吧”字问句等。
用疑问句表达强祈使行为,常常能够加强祈使语气。比如例17、18中的“你还不上楼去睡?”“你在敲什么?”与“上楼去睡!”“别敲了!”相比,语气更为严厉和不容置疑,具有不满、责备的意味。表达强祈使常使用“还不……?”这样的否定句式,表示受话人理所当然做某事;也常使用带有“怎么”“为什么”“什么”等疑问词的特指问句,其意不在于询问原因,而在于祈使对方停止或者开始实施某一行为。
(16)咱们总算有缘,你能不能帮帮忙,给我找点事做?(老舍《茶馆》)
(17)你叫什么?你还不上楼去睡?(曹禺《雷雨》)
(18)楼上有人嚷嚷起来,汉明,深更半夜的你在敲什么?(苏童《过渡》)
四、疑问句的建立交际功能
在中国,关系比较亲密的人见面打招呼并不经常使用“你好!”这样的标准问候语,而是常常使用“你来啦?”“上班去?”“吃了吗?”这样的疑问句式。这类问句的目的并不是要寻求或传达新的信息,而是一种寒暄,具有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的功能。例19和20中的 “您刚吃完饭?”“你们在打牌?”都是明知故问,发话人以这种方式拉近彼此的社会距离,受话人往往无须做明确回答。
(19)鲁贵 (向周萍)大少爷,您刚吃完饭?(曹禺《雷雨》)
(20)汉明骑车从那儿经过的时候,看见办公室的人围在一起打扑克,他跳下车走了进去。你们在打牌?(苏童《过渡》)
(21)松二爷 王掌柜,你好?太太好?少爷好?生意好?(老舍《茶馆》)
疑问式寒暄是一种规约化程度较高的言语行为,其典型的表达模式有“好”系列(太太好?),“吃”系列(您刚吃完饭?),“V”系列。“V”系列中的动词具有开放性(您来啦?/下班了?/买菜啊?)。
五、疑问句的质疑功能
在会话中,疑问句多用作引发语,但也可以用作应答语。当疑问句用作应答语时,除了通过肯定、否定的功能对引发语进行间接回答外,也可以针对引发语的预设、言语行为适切条件等方面进行质疑。表示质疑功能的疑问句多使用反问句式。
(一)对预设的质疑
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对语境所作的设想[5]。如果发话人在说出句子S时,认为P是不言而喻的,而且认为听话人对此也了解,那么,P是S的语用预设。语用预设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预设的合适性,预设要与语境紧密结合;二是预设的共知性,预设必须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如果提问的语用预设不成立,那么提问行为就是不成立的,受话人无法或无须回答。
例(22)中的“谁在唱戏?”包含语用预设“有人在唱戏”,发话人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而且认为受话人也知道这一事实。但显然这个预设并不为交际双方所共知,因此,受话人用疑问的形式对该预设提出了质疑:“有人在唱戏吗?”。
交际双方的身份属于语境因素。发话人在提问时,认为自己具备实施提问行为的资格,认为受话人也知晓这一情况。例(23)中,受话人对语用预设的合适性提出了质疑:“这也是你能问的吗?”,指出发话人不具备提问的资格。
(22)赵细烛敲了敲车板,问赶车的老差役:“谁在唱戏?”老差役打了下响鞭,大声问:“唱戏?有人在唱戏吗?”(高锋《汗血宝马》)
(23)“今晚上,豆爷这么早就回来了?”豆壳儿冷声:“这也是你能问的么?”(高锋《汗血宝马》)
(二)对言语行为适切条件的质疑
Searle J. R.提出,言语行为的顺利实施需要满足4个条件:命题条件、准备条件、真诚条件和本质条件。这些规则以知识背景的形式存在于交谈者的头脑中,如果交际中一方认为另一方违反了规则,可对其言语行为的适切性提出质疑,指出该言语行为是无效的。例(24)(25)中的 “你难道不知道?”“我怎么知道?”是针对提问言语行为的真诚条件(发话人不知道答案)和准备条件(发话人认为受话人知道答案)提出質疑。对他人关于言语交际规则的基本知识进行质疑,礼貌程度较低,常具有讽刺、责备等感情色彩。
(24)就在这时,突听一人厉声道:“诗音,你想做什么?” ……林诗音霍然转身,瞪着站在门口的龙啸云,一字字道:“我想做什么,你难道不知道?”(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
(25)“他为什么要自杀?”马哲突然这样问。他一愣,然后说:“我怎么知道?”(余华《河边的错误》)
六、结语
语用学为研究疑问句的功能开辟了新的视角。言语行为、会话含义等理论的提出,为解释疑问句形式和功能不统一的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疑问句表示的直接言语行为是“询问”,疑问句还可表示肯定、否定、祈使、质疑、建立交际等间接言语行为。疑问句表示的间接言语行为常常是规约性的,通过特定的表达模式可推断出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当疑问句表示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时,受话人需借助语境推导出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在会话结构中,疑问句既可以作引发语,也可以作应答语。作为应答语的疑问句,既可以是对引发语的间接回答,也可以是对引发语的质疑。作为引发语的疑问句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较低,作为应答语的疑问句,在结构、语义和语用方面都要受到引发语的制约,情况更为复杂,其语用功能以及与引发语之间的关系,都是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马建忠. 马氏文通[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61.
[2] 吕叔湘. 吕叔湘文集(第一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81.
[3] 邵敬敏. 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2.
[4] 刘月华.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502.
[5]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81.
[6] Searle,J.R.. 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57-61.
(荐稿人:武瑷华,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