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团文化的育人功能探析
2021-09-10李兴刘蓉
李兴 刘蓉
摘 要:社团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和表现形式。对社团文化进行研究和建设,能够充分发挥社团文化的群体性、社会性和多样性,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高校文化育人水平。本文从高校社团功能特征入手,采用实证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对高校社团做了类型划分,探讨了其功能表现形式和具体作用。当前,社团文化建设加强了高校管理育人的能力;多方面提高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和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增进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了高校的育人环境。
关键词:社团文化;育人功能;人文素养;成才就业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5-0014-03
高校社团文化是指高校社团活动及其承载的文化意蕴,包括社团组织的建立、校园活动的开展以及社团组织成员的行为形态等[1]。高校学生社团是在校大学生根据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心理倾向自愿组成的,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章程自主活动、自主发展、自我服务的非官方的群众性组织。以特有的组织形式和活动特点发挥着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
一、高校社团的性质
学生社团在本质上是学生自发成立的群众性团体,实行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经费自筹的运行模式。在管理上,高校社团具有公民自治和学校行政指导的双重性质。一方面,社团自己的内部事务和活动一般通过民主方式自主决定和运作。另一方面,社团的组建和活动受学校团委和学工部的监管和指导。社团成立需要登记注册,履行审核审批程序;社团的一切活动要符合党团的思想精神和学校的相关政策,开展活动需提前报批、备案。
在组织上,高校社团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所有在校大学生都可以自由申请加入或退出任何社团组织。成员分布广泛,可跨年级、跨专业,在高校集中的区域甚至可以跨学校。在活动方式上,高校社团具有特色性和灵活性特点。社团是色彩鲜明的个性化群体,以特有的方式和内容去表现、宣传和推广团体的价值观念,彰显成员个性魅力。
二、高校社团的基本功能类型及活动方式
按照创办宗旨和活动性质,可以将高校社团分成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一)思想政治类
思想政治类社团以学习、研讨、宣传党的思想理论为基本宗旨,成员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理论学习热情,多为学生干部和党团骨干分子。例如,当前很多高校的青年马克思研究会、青年马克思主义学社等。这类协会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以举办讲座、座谈会和报告会等方式,解读党的政策文件精神,调查研究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助手。
(二)文学艺术类
文学艺术类社团历史悠久,群众基础雄厚,最具人文气息,如文学社、诗社、普通话协会、话剧协会、书法协会、摄影协会、棋艺协会等。社团成员一般都具备相关方面的才艺或组织经验,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颇具艺术气息,也更富有创新性和感染力,如文学社举办的文学性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定期出版报纸或社刊;普通話协会举办的诗歌朗诵大赛;书法协会举办的书法讲座、书法展等。
(三)专业学习类
专业学习类社团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以某一专业的特定人群为服务对象,以辅助专业学习,提高专业技能为宗旨。如外语学习方面的英语协会、日语协会、韩语协会,俄语沙龙等;科技学习方面的电脑网络协会、计算机协会、电子协会、数学建模、广告协会等。这类社团的活动可视为专业学习的课外延伸和应用,如外语类协会举办的外语演讲、口语大赛;电脑网络协会举办的网络知识竞赛、网页制作比赛;广告协会举办的平面设计展等。
(四)社会服务类
社会服务类社团,以提供某一方面义务服务的方式,参与校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如法律援助中心、植物保护协会、雷锋爱心社、环保协会、家教服务中心、提供就业训练的金牌营销协会、大学生创业中心等。社团成员具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自我奉献精神,注重加强自身的公共道德修养,如法律援助中心提供的义务法律咨询服务;雷锋爱心社深入社区中小学组织的义务帮教活动;环保协会组织的环保宣传活动或利用周末周日时间维护公共卫生等。
三、高校社团文化的育人功能
高校社团在大学生成才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团文化建设的有序性开展,提高了高校管理育人的能力
首先,群体性和社会性使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得以实现。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每个社团都是一个自治性的群体,在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中形成群体规范,即在一定条件下群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2]。群体规范制约成员的思想、信念和行为方式,是成员认识事物、情感交流以及彼此认同的心理参照系[3]。群体规范维护群体组织的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积极能量。学生在官方管理之外,接受群众组织的自主性管理。这种管理相对而言更加人性化和伦理化,让人更易于接受,无形中减轻了高校的管理压力,成为管理育人的辅助力量。其次,社团组织直接参与官方管理。一些偏于管理类型的社团如学生自律委员会、社区文明协会等,作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协调的组织,直接参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管理工作,分担了学校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减轻了师生比失衡造成的运转压力。
(二)社团活动以兴趣和专长为基点,多方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现代复合型人才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未来的人才不但要会学习、会工作,还要会生活、会做人。思想政治类社团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素养,他们组织的各种学习宣传活动贴近学生实际,如细雨润物深入人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大显身手。文学艺术类社团加强了大学生的审美修养,通过举办诗歌会、书法展、演唱会、武术表演、棋类比赛等活动,培养和发展成员的兴趣爱好和才艺技能,涵养性情,陶冶情操,为校园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
(三)社团文化建设增强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大学生成才就业
社团活动为大学生的成才就业提供了模拟和实践的现实空间。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社团,如广告协会、韩语协会、电脑网络协会等社团紧密地围绕专业课学习,组织正式或非正式的学术交流及专题讲座。社团文化锻炼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社团与学校、社团与社会以及社团内部各部门之间因各种合作关系形成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网络[4]。有效锻炼了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了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为其今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奠定了技能上和心理上的基础。
(四)社团文化建设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建立和谐文明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教育的重要方面。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才能培养出精神和谐、心理健康的人才。群体心理学理论认为,稳定的社会群体因其在价值、情感、认知方面的趋同性,会形成对每一个成员的心理起到调节或制约作用的心理结构范式[5]。人本主义心理学学家马斯洛强调,健康的人格总是伴随良好的人际关系[6]。社团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满足了学生对社会归属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能调节和优化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内在情感,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培养健康的人格。
大学生处在身体和心理的成长和发展期,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型期。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具有宽松、和谐、友好合作的特点,容易形成平等包容的“组织关系语境”[7],因而社团成员彼此可以平等、自由地交流思想,发展友谊,有效地消除了人际交往中因沟通不畅而造成的隔膜。社团活动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渠道和手段,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外化的“显示屏”。
(五)社团文化建设有效整合社会资源,优化了高校的育人环境
社会工作学认为,个体的成长发展与社会环境存在着互动关系。一个人的健康发展需要稳定有利的社会资源系统,从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本中获得情感支持、物质援助和信息服务[8]。社团文化建设涉及个人、学校、社会甚至家庭等与学生相关的各个方面,需要获得各种有效支持,整合各方资源,消除各种负面因素,从而形成有利于个人成长发展的环境生态。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学说指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9]社会环境或集体是个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离开集体的支撑,个人发展便成为空中楼阁。社团文化建设把学生个体纳入一定范围的集体中,使其在集体规则下互相关联、彼此影响,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明军. 浅谈高校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 83-84.
[2] 俞国良. 社会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35.
[3] 毛俊,双传学. “微时代”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 江苏高教,2015(04):122-124.
[4] 倪杰. 管理学原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19-320.
[5] 李宁. 群体心理学[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4-7.
[5] 金盛华. 社会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9.
[7] 居延安,胡明耀. 關系管理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62-264.
[8] 王思斌. 社会工作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2-154.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4+515.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