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
2021-09-10张琪
张琪
摘要:在“互联网+”思维的普及下,“互联网+”金融以迅猛的发展势头,短时间内产生大规模的效应,互联网金融背景也由此诞生。在该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方通过自身优势,切入商业银行忽视的领域,对其负债端、资产端和中间业务都发起冲击,使两者上升为直接竞争的关系。商业银行在竞争过程中既没有发掘自身优势,也没有掌握应对的策略,完全受制于互联网金融,行业地位和公信力遭受到严重打击。为帮助商业银行对抗竞争反客为主,本文将展开相关研究,论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结合商业银行竞争优势,提出对应竞争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竞争策略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在业务端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用户逐步流失转投互联网金融,面对这种情况商业银行必须找准关键原因,抓住自身竞争优势,积极求变,并采用对应竞争策略与互联网金融进行竞争。银行作为一国金融体系之根本,为避免被蚕食替代,让商业银行重回正规,对其相关研究有必要展开,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1.1对于商业银行负债端的影响
以往商业银行是凭借国家对其强监管背书、自身品牌的公信力、垄断式的服务走上行业主导地位,用户基于这三点选择合适商业银行作为资金的保管方,在一段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后,商业银行间竞争从增量市场转变为存量市场,而用户对此服务也逐步趋于平稳和无感。但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平衡,其通过信息技术推出快捷高效的支付体验,通过第三方支付功能的裂变对用户进行批量渗透,扫二维码、刷脸等方式引导和激发用户对于便捷度的重视,而最小化甚至忽略了背后商业银行作为资金保管方的职能,动摇了其地位,从而令部分的资金抽离银行并沉淀在互联网金融的平台,分薄了商业银行负债端的业务体量。
1.2对于商业银行资产端的影响
传统信贷业务的主导者就是银行。商业银行的大额贷款业务多面对企业级用户,该业务领域中规避风险的方式,多是基于传统的抵押品加贷款率决定放贷额度,而对于个人用户的房贷、车贷、信用卡等,则是通过国家的征信体系进行评估审核。但随着消费占国家经济驱动的比例逐年上升,个人对于消费贷款需求也呈现出几何式的增长,这些被商业银行摒弃的“利润少事情多,只愿意提供被动服务”的个人用户和小微企业,却成为互联网金融开花结果的营养液。互联网金融敏锐的察觉到满足这一细分人群和板块需求的服务缺失,决定绕过抵押品和征信,通过统计用户的消费、收支和借后还款等数据,用模型动态分析出每个用户的最大借贷额度,保证了极低的坏账率。并且因为其结合互联网,免除了大量文书流程,又可随时申请极速到账使用,一经推广就深受个人用户和小微企业的青睐,把这片被商业银行视为鸡肋的细分市场彻底占领。
1.3对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也造成冲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销售渠道成本难题,商业银行除了自行销售相关金融产品外,还会寻求外部合作方拓展销售渠道,甚至合作方进行代理销售,因此成本会不可避免的增加,效益却无法同步。而互联网金融结合第三方支付普及后的高用户转化率,在大数据分析后通过零碎时间对用户进行差异化推送,对比商业银行每个环节逐一传导的推进方式优势明显。(2)销售产品同质化难题。商业银行在过往理财产品保本保收益的时期属于强势地位,除去优先提供给高净值客户的低风险高收益产品,剩余的在银行这块金字招牌的加持下也完全不愁销售,绝对的卖方市场。但进入新时期,打破刚性兑付投资风险自担后,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与互联网金融的理财产品就处在同一梯度甚至产品重叠,用户就可货比三家,买方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吸引和讨好用户这方面,互联网金融拥有绝对优势。(3)销售难度提高,即因为两者的理财产品有较高的重叠率,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在营销方面就要进行竞争,商业银行营销网点的固定对比互联网金融的无远弗届,外加互联网金融的外延性对用户的粘合程度,商业银行可谓毫无胜算。
2.商业银行竞争策略
2.1衔接线上下业务,投入基础设施服务建设
互联网金融能在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后来居上,得益于国家大力发展建设的互联网环境,因此当商业银行也开展“上线”业务,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就会被大幅抵消。商业银行可以积极开发线上业务系统,推出各种APP、小程式为用户提供服务,但不可顾此失彼,毕竟企业和高净值资源是商业银行的固有优势,“上线”只是拓展和提高服务便捷程度的手段,切忌本末倒置。业务办理过程中合理区分普通环节与关键环节,尽可能简化普通环节并放置线上,关键环节集中线下。在营业网点设立智能服务设施,用户可以通过该设施办理相关业务,既精减商业银行的人力成本物力成本,又提升了效率。为用户增加一些货币基金或超短期国债收益凭证、更便捷的转收账功能和一目了然的余额查询功能,参考互联网金融消费支付金额可以直接从理财产品账上直接扣减的模式,既满足用户日常使用效率和理财配置需求的同时也留住了存款基数。当用户发现互联网金融所具备的功能商业银行也能满足时,就可以使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商的第三方支付功能单纯的成为银行服务接入端口。这些对策对于商业银行在线上线下的基础设施服务水平都是一个全新挑战,尤其是新开创的线上业务,商业银行一定要投入和加强力度做好線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工作,结合线下业务才能够充分发挥商业银行优势,收复失地。
2.2防范和阻断不良信贷风险,补齐数据短板
虽然互联网金融在消费贷款方面有数据的先发优势,但其分析出的贷款额度是通过用户收支模型推导,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容易过度诱导用户借贷消费,加大了信贷的风险,同时,部分商业银行为了节省用户开发成本而选择与互联网金融合作,直接让资金参与到互联网金融包装好的信贷金融产品,导致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直接传导到银行系统。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是利大于弊的,但互联网金融自诩“互联网企业钻金融行业的法律监管漏洞”却是不可取的,商业银行合作时还是要筑好自身的防火墙。建议商业银行利用自身信誉去引领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传导进来的不良信贷业务要敬告用户保持警惕。互联网金融服务商通过第三方支付金额的多寡作为贷款额度的媒介,商业银行可以籍数字人民币打通这一环节,复制互联网金融建立自身的数字征信数据库。由于商业银行较互联网金融有着较完善、正规的借贷体系,两相结合既能发挥商业银行的公信力优势,又能减少互联网金融过度放贷的问题,更能覆盖上之前被忽视用户群体的借贷需求问题。两相结合,商业银行就可以把互联网金融开拓和培养好的细分市场重新占领。
2.3借鉴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外加风险管理服务
互联网金融虽然在中介业务有成本优势,但在商业银行也“上线”升级后差距就会缩减,借鉴互联网金融的方式,通过用户熟悉的线上方式争取用户回流到商业银行。但即便如此,也只是在“模仿”,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真正强项是风险管理,面对同质化的产品和服务,商业银行可以主动提出更符合用户风险等级的建议和意见,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就能发挥过往积累的经验,结合自身新旧大数据架设出新的分析系统,拓展风险管理的应用,帮助用户大浪淘沙找到更适合自身投资需求的理财产品。风险管理这一点是互联网金融难以做到的,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是基于用户的消费和资金存量架设模型,并没有判断外部产品风险的能力,而非专业用户不太能够独立防控风险,其自身投资意愿所做出的抉择,往往容易超出其风险承受能力范围,导致结果得不偿失。商业银行在提供大数据模型的风险管理服务后,必要时还能结合传统方式通过短信、电话和公众号进行个性化服务。
2.4加快推进支付结算技术创新
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在第三方支付结算领域具有巨大优势,在用户粘性和便捷程度上商业银行难以撼动,因此,商业银行有必要加快自身支付结算技术的创新,但重新订立标准外加推广到应用普及确实非一日之功可成。针对这一点,本文提出一个思路:可以利用未来数字人民币的普及,参考互联网金融建立自身用户的数字人民币收支数据库,甚至争取央行共享其数字人民币的大数据,结合传统的征信功能,提升成为全覆盖的普惠金融服务提供方。技术创新是补齐商业银行支付结算短板的最后一块拼图,使其不再弱于互联网金融,在继续保持大额业务服务优势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商业银行的优势地位就可重新加固。另外,出于互利共赢的考虑,还是建议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在合法合规防范风险的大框架内积极共建合作关系,让双方从竞争对手成为合作伙伴,这也彰显商业银行在行业领域的地位。
3.结语
综上,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商业银行造成了较大冲击,成为了商业银行目前最大的竞争对手,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需要明确自身优势,采用对应策略去应对竞争。而本文就论述了商业银行优势,并提出了对应策略,策略的使用可以让商业银行在竞争中重回优势地位,并且结合互联网金融发展,巧妙化解竞争。
参考文献:
[1]苏静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竞争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5(15):79.
[2]刘倩.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11:146.
[3]兰静雯.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7,000(001):63.
[4]鄭丽君,王姣姣.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5,806(Z1):59-60.
[5]李玉波,许少红,王宇峰.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0(36):84-85.
[6]王旭东,郑峰.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商业银行竞争对策探析[J].商场现代化,2020(09):124-125.
[7]黄晶.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商业银行竞争对策探析[J].商场现代化,2020(02):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