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当代雕塑创作的反思

2021-09-10李士强

今古文创 2021年21期
关键词:反思现状

李士强

【摘要】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启蒙于20世纪初,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当代雕塑艺术家打破固有雕塑创作限制,不断探究中国当代雕塑的新突破,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与多元。然而,部分雕塑创作者片面理解雕塑的当代性且执着于作品形式的表现,导致我国当代雕塑作品良莠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当代雕塑;现状;反思

【中图分类号】J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1-0101-02

艺术思维及创作的多元化拓展,给雕塑艺术创作带来更大的开放性与自由度。雕塑艺术创作者运用新的材料、形式、观念、元素,在强调继承传统的同时,尝试雕塑的创新和突破,以此来推进中国雕塑的创新发展,创作出具有文化内涵且兼具当代性的优秀雕塑作品。他们的创作活动给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发展带来启示。然而,更多的雕塑创作者为标榜个人作品的当代性,以激进扩张的姿态,疏离传统,建立自我意识的标新立异观,强调观念先行,执着于形式上突破,追求造型的形式美感,关注于公众影响等,导致当代雕塑的审美价值偏离,这些无疑给当下雕塑创作带来误导性示范。

一 、中国当代雕塑现状

雕塑艺术从依赖于木、石、泥、青铜等传统材料转而较多的采用树脂、不锈钢、玻璃、纤维等新材料,它挖掘了雕塑材料的多样性,拓展了雕塑形式的多元化,丰富了雕塑的表现语言。新的雕塑媒介的运用也体现当代雕塑艺术家对雕塑艺术的新的审视与理解,它也意味着雕塑创作环境的改变以及价值取向和审美诉求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当代雕塑作品是最能直接地反映出这一深刻地变化来。

传统雕塑艺术发展到当代,无论是作品的形式、媒介、语境以及建构方式等都与以往有所不同。它带来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但事情总有两面性,我们看到它的积极意义,同时,也不应忽视它的消极影响。雕塑创作多元化趋势,使雕塑艺术的种种表现成为可能,但当作品的形象成为一种普遍的视觉形态时,雕塑的创新实践囿于作品形式的多样性与通俗性,步入困境。由此,便导致雕塑创作者对雕塑的创新产生狭隘或极端的理解。

通常认为雕塑创作的革新是观念与表现形式上的突破。它具体表现在,在造型和装饰上沉溺于形式元素的组合变化,着重于造型的求变和装饰的求新。在对材料的重视中玩味材质现代性。甚至有少数故作姿态,一味追求“当代性”“感觉”,以所谓的“创新”“当代性”“感觉”等先锋性词汇来解读作品的全部内容,以此标榜自己作品的独特。这种理解无疑是片面的。

学术上的浅尝辄止必然导致作品内涵的空洞与肤浅,使得许多作品徒有形貌而经不起深入地审视,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大大小小的雕塑作品展览中。

二、当代雕塑创作审美内涵缺失

人们通常认为中国古代的雕塑史并未建立完善的、系统的體系,关于中国古代雕塑的理论散见于各种典籍文献的零星记录中,这对于雕塑理论的系统性研究增加困难。但理论的缺少并不意味着中国雕塑艺术不发达,相反雕塑实践活动从未停止,代表民族精神与文化的雕塑作品不断涌现。原始石刻木雕的质朴与朴拙;汉代霍去病墓前石刻的刚健与雄浑;宋代人物石刻的仪态优美等。这些雕塑作品无不兼具内容与内涵的完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质朴、朴拙、刚健、雄浑、优美等精神与传统雕塑的艺术特征契合一致。

然而,当下的雕塑创作活动却严重偏离这一审美标准与取向。雕塑家凭借相对稳定的形式规范与多样变化的艺术观念,反复玩味着形式元素的组合变化,沉溺于物质形象上的分解与重构,以极度前卫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和阐释自己信奉的艺术理念与价值观念,赋予雕塑作品种种的隐喻和符号象征。其中心旨趣在于挑战传统规则,强调作品的当代性,倚重于作品外部的解读标识,追求形式的不断创新,这种专注于物质形式结构的分解与重组,其建构意向,既不想揭示原型与世界的丰富现实深度关系,也无意于对传统雕塑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弘扬。

从而,于当下雕塑现状而言,雕塑作品形式的标新往往存在着过度依托作品内涵之外的人为解读与标识来完成对作品的全部理解,毫无疑问,这种通过解读标识来完成地对作品的认知,大多是牵强与空洞的。人们无法从作品中感受到审美内涵与精神象征。这也与人们欣赏雕塑作品的初衷相背离。

优秀的雕塑作品并非形式的新奇怪异,而是作品蕴含的深刻内涵与情感。人们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召唤与共鸣。雕塑作品的时代性表现,也非是运用新的材料、新的科学技术手段,雕塑作品只要反映社会现象,传达时代精神,挖掘内心情感,都可认为是当代艺术,前卫艺术。

三、当代雕塑创作审美内涵的深化

雕塑的发展并非单单遵循自律性,它同时直接或间接接受其他因素影响。中国雕塑艺术发展至近现代受西方艺术影响极大。当时有一大批雕塑家尝试模仿西方的现代艺术风格,将自身的艺术表达于西方的形式观念相结合,使中国雕塑艺术走出了较为单一地固有模式,出现了多样化艺术形式。

雕塑作品也呈现多元化趋向,不仅在形式、观念、材料运用、展示方法等方面越来越自由与开放,且与其他艺术,如装置、影像甚至行为艺术等门类地边界也趋于模糊,雕塑的边界被极大的拓宽。然而,雕塑艺术的这种改变,不能简单地以绝对的评价标准来界定它的性质。而应以辩证地方法来审视中外雕塑对立与融合后形成的艺术规范。

当代雕塑家囿于对当代雕塑艺术的内涵和发展规律的局限性理解等原因,雕塑实践活动未能取得理想效果,反而这种尝试性的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和某些方面制约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它表现在艺术作品大都倾向于从作品形式出发,试图突破雕塑固有造型语言与功能,很少关注于作品与传统的联系以及与当下世事的关联。

这种架构下艺术形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割裂了与传统雕塑的联系,并且由于对自身民族特性的过度忽视,让雕塑艺术陷入了照搬、模仿他人的窘境。中国当代雕塑家这种习惯于用西方雕塑艺术思维模式来审视中国雕塑艺术以期指导中国雕塑艺术实践,这种思维方式与方法,要么隔靴搔痒式地挠不到点上,要么削足适履式地生搬硬套,而用此来指导中国雕塑创作会产生一种的别扭的感觉。由此,用西方雕塑语言传达中国雕塑精神并不合宜于当今中国雕塑的发展。

中国雕塑创作所追求的并不是简单的形式语言,而是直面当代人的精神层面,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必然要追溯民族的文化。雕塑形态的建立,背后必然有其自身根植的文化土壤。雕塑中应体现出中国艺术的精神,作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任何伟大的雕塑作品无不具有深刻的内涵与精神。古希腊人体雕塑体现着希腊人对强健完美、高贵优雅人体美的高扬与赞美。它与希腊文化息息相关。雕塑与文化是必然联结起来的一对,任何企图割裂两者关系的行为,致使雕塑朝着片面性发展,即是不遵循雕塑艺术发展规律的,也是无视中国当代雕塑现状的现实情况的。

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面临着的最大问题是当代雕塑与传统雕塑之间的衔接以及如何认识、把握和运用西方艺术观念于自己的雕塑创作实践上来。除了重新认知、梳理、丰富传统雕塑理论的散乱与匮乏,真正认识到传统的有价值的资源而对传统资源进行概念性与条理性的深度运用与转化,还应与西方雕塑艺术进行交流与碰撞。正如吴为山曾说:“一个有文化自觉的艺术家,应该保有民族文化自信心。这种自信,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成就、当代价值及其发展前途的信心,是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给我们树立的信心。在此基础上,要科学分析传统文化,总结各个时期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探索‘古为今用’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同时,还应在平等交流中传播文化,积极推动中国现当代艺术精品进入国际视野,充分展示中华民族艺术的辉煌成就與独特魅力” ①。

当代优秀的雕塑家及其代表性雕塑作品有:朱铭的太极系列;傅中望的榫卯结构系列;曾成钢的水浒人物;吴为山的历史写意人物,这些优秀且获得公众喜爱的雕塑作品,都是从我国传统文化中获得创作灵感,观看他们的雕塑作品,感受会很亲切,作品与人,作品与历史,产生关联与共鸣。

对于中国雕塑而言,它正在面临着困境,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也很复杂,如何做?返回传统,审视现在,探索未来。从传统艺术中寻求有价值的资源提炼出元素或形成符号或构建出体系,进而使当代雕塑创作突显本土特色,彰显民族文化与精神,这才是雕塑创新的根本,也是雕塑获得长远发展的根本道路。传统文化和艺术是当代雕塑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具有无穷的潜力;当代雕塑表现形式是传统雕塑语言的延续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既如此,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分析传统雕塑语言及表现方法,融合当代雕塑艺术观念和技法进而创造性转换提炼或创造出新的语言、概念、思维模式、表达方法等,将是中国当代雕塑发展之路。

注释:

①吴为山:《雕琢者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参考文献:

[1]王朝闻.雕塑美学[M].北京:三联书店,2012.

[2]王朝闻.雕塑谈[J].美术,1961,(1).

[3]吴为山.传统与创新[J].民族艺术,2001,(1).

[4]孙振华.雕塑的问题在哪里?[J].美术观察,2011,(8).

猜你喜欢

反思现状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