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新路径
2021-09-10周儒
周儒
摘 要:随着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广泛应用,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更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求职需求和新形势的变化。因此,本文通过剖析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在大数据背景下就业指导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尝试探索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導工作的新路径[1]。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8-0-02
据教育部透露,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创历史新高[2]。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已无法把招聘信息、招聘条件与如此众多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及时有效地匹配,从而造成有的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有的岗位却又出现“扎堆挤”的现象。因此,精准化就业指导就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必然要求。探索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新路径也就成了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得到广泛应用与发展。如何有效地收集处理就业信息数据,并应用数据帮助毕业生提升就业率已成为社会共识。但是部分高校存在应用大数据精准就业指导意识相对滞后、收集处理能力不足、信息化平台建设功能不全、使用率不高等问题。
(一)应用大数据精准就业指导意识不强
在大数据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许多高校仍沿用传统的就业指导做法,如制作学生推荐函、举办校园招聘会等推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对应用大数据实行精准就业指导意识不强,有些只是简单的收集就业信息,停留在发布就业资讯和招聘信息上,导致毕业生的就业大数据信息未能发挥有效作用,出现“东不成西不就”和“无就业”的现象,就业指导效果不理想。
(二)对大数据的收集分析能力不足
现今高校虽都热衷于公布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但往往只是为了展示本校良好的就业情况,从而吸引高中毕业生报考本校,而不是全面收集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数据,对其进一步归纳处理加以利用。高校收集信息不全面,如大学生职业规划、职业爱好、就业地域要求和用人单位发展前景、薪酬待遇等方面的相关数据,还缺少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和就业形势分析。同时,也忽视了毕业生离校以后就业信息反馈以及与就业单位之间的沟通,缺少对就业跟踪服务数据的收集处理。
(三)大数据就业平台利用率不高
目前,高校大多建立了自己的就业服务平台,但因各种原因,毕业生无法及时获取有效的就业信息,甚至错过最佳就业时机,出现“人不知其位、位不得其人”的现象。大数据就业平台实用性、时效性较差,信息化管理的快速、简便等优势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从而导致大数据就业平台使用率不高。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教师培养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普遍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辅导员或行政部门教师兼职,他们虽然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但大多不具备对就业数据信息收集分析的能力。应用大数据收集分析指导就业工作仍然存在较大困难,尤其对学生职业规划、爱好、就业地域要求等和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薪资待遇等信息进行一定数据处理、网络开发的能力,缺乏依据就业数据归纳、整理和实行人职匹配并向毕业生精确推送就业信息的网络应用能力。因此,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服务队伍,是高校构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面临的最关键的挑战之一。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全面收集与处理
对于高校来说,具备较强的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是利用大数据来指导学校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的前提基础。学校要通过微信、QQ、就业自荐书等渠道对毕业生基本信息、专业素质、择业规划等进行广泛收集,尤其是招聘单位性质、人才要求、薪资待遇以及国家的相关就业政策等内容进行及时全面收集,并对其进行有效地分析处理,将大数据背后隐藏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有效归纳整理,并对其进行深度的挖掘、开发和利用,把毕业生的个人信息、求职意向同处理过的就业信息进行全面匹配,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推送个性化的指导信息[3],实行有针对性的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三)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后的数据跟踪与反馈
大数据背景下,畅通的反馈渠道,可跟踪毕业生入职、岗位胜任、职业发展等情况,并及时补充到学生就业数据库中,建立健全毕业生大数据就业平台。通过对历届学生就业信息、用人单位反馈等大量数据进行跟踪,充分挖掘这些大数据自身所蕴藏的信息,从而预测行业就业形势、各区域竞争状况,掌握市场就业趋势及就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准确指导学生择业求职。同时,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后的数据跟踪与反馈,也有助于指导高校全面科学指导毕业生进行择业就业和及时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相应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
三、探索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路径
(一)构建有效的毕业生就业数据平台
首先,建立人职匹配动态数据库。通过对海量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完成信息的高度集合,建立大学生就业、单位招聘、国家相关政策等信息的动态数据库,并对这些数据分门别类地进行归纳整理。依据学生的职业规划、求职愿望、爱好等和招聘单位的岗位要求、薪资待遇等实行人职匹配并精确推送就业信息。同时,完善高校就业信息化平台功能。对于高校就业信息网来说,除了发布就业信息和网络简历投递的功能之外,还可以增加更多的服务功能,如传授线上求职应聘方式方法,进行一对一就业指导、交流简历投递和远程面试及网上签约等。完善毕业生就业去向、就业率等基础数据信息,通过后期的加工与处理植入毕业生工作满意度、专业匹配度、职业转换率等信息反馈数据,不断补充并完善高校就业数据平台。其次,充分挖掘毕业生就业数据自身所蕴藏的信息,对行业发展前景、就业形势及地区竞争状况等进行预测分析,帮助毕业生掌握市场就业趋势和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建立功能完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平台。
(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大数据背景下,不能只重视构建毕业生就业数据平台,还要建立并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及时交流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之间的就业信息,充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有效配置。首先,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平台,及时了解每一位毕业生就业信息、职业规划、待遇要求等,建立个性化服务档案。通过个体咨询、岗位推荐等方式,实现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和服务,对有就业意愿而尚未就业的学生实施跟踪服务。其次,建立信息精准推送机制,帮助毕业生实现快速就业。学校准确掌握用人单位性质、岗位要求、薪资待遇等招聘信息的基础上,做好将毕业生数据库与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信息数据库进行比对。通过输入“学历、专业、行业”等关键词,智能匹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契合度[4],对契合度高的就業信息进行及时精准推送。最后,完善毕业生离校跟踪服务体系,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微信、QQ等渠道对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服务。不定期地对毕业生就业薪资待遇、岗位满意度及跳槽等就业信息进行收集,全面了解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需求方向,针对性地开展毕业生就业培训和调整专业设置,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创新模式,开展“互联网+”就业
高校在构建毕业生就业服务数据平台时,要开展各种创新,增加不同功能的模式,满足毕业生就业方面多种需求,如开发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等模块,详细解读就业政策,分析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介绍用人单位的薪资待遇和发展前景等,帮助毕业生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务实地寻找就业岗位。高校在构建毕业生就业服务数据平台时,还要加强对现有的学校网站上的就业平台、学习平台及学生管理平台等进行整合优化,充分整合利用“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平台,开展“互联网+”就业模式,实现不同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和快速提取。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便利性,求职者在搜寻职业信息时,通过设置关键词,就可搜索到满足求职者要求的相关用人单位招聘信息[4],提高就业指导服务的精准性,实行就业个性化指导。
四、结语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随着日渐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职业规划、薪酬期望等信息与社会网络中分散、复杂的招聘信息进行有效分析和匹配,全方位实现就业指导服务,已成为高校就业工作改革创新的主要内容。作为指导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应用大数据技术指导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断地加强学习,掌握就业数据收集、处理及应用方法,积极构建并完善毕业生就业数据平台和就业服务体系,帮助高校毕业生快速精准就业。
参考文献:
[1]袁东东.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5):59-64.
[2]教育部、人社部部署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电力教育,2020(12):6.
[3]孙舒凡,殷铭.心理育人视域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策略探究[J].大众标准化,2021(4):147-149.
[4]周洁.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信息化建设研究[D].宁波大学博士论文,2018.
(责任编辑:董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