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美学视域下《红楼梦》中医药文化英译研究

2021-09-10佘丹蒋萧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接受美学英译

佘丹 蒋萧

摘  要:中国古典文学《红楼梦》中有长达五万余字的中医药文化描述,是中国古代医学积淀的精华,闪烁着民族文化的奇光异彩。但这也给其英译带来了难度。本文从接受美学视角出发,以《红楼梦》杨译本和霍译本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在中医药文化涵盖的三个层面,两译本相关译例的不同翻译策略,探讨译者如何最大限度保留中医药的专业性和文化性,实现与译语读者的视域融合,让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舞台得到更好的传播。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接受美学;英译;《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H315.9;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8-00-02

一、接受美学与《红楼梦》中医药文化英译

接受美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文学理论和美学流派,奠基人是德国教授沃尔夫冈·伊瑟尔和汉斯·罗伯特·姚斯。其理论基础是现象美学,后吸收了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视域融合”等阐释学原理,又借鉴了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恢复读者地位理念,提出文学作品的意义源于文本本身与读者赋予两个方面,肯定读者对作品审美价值的解读及评估。伊瑟尔提出“意义空白说”,指出“文本的意义依赖于读者的创造性并要靠其想象去填补文本中的空白”;姚斯也提出“期待视野”和“视域融合”概念,阐释了从读者的社会经历、知识结构和理解方式入手探讨读者对作品的“期待视野”。讀者通过建构意义,让作品中的不确定变得明晰,当自身阅读审美体验与“期待视野”一致时,最终形成“视域融合”,从而体会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和美学价值。将接受美学理论引入《红楼梦》翻译研究,可以为中医药文化英译打开新的视野和研究路径。接受美学将翻译活动视为译者、译文和读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在中医英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理解中医药文化内涵意蕴的同时,兼具考量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审美习惯及思想文化特质,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最终实现作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视域融合,彰显《红楼梦》独特而丰厚的中医药文化价值。

二、接受美学视域下《红楼梦》两译本中医药文化的译例对比

《红楼梦》的中医药文化主要涵盖中医基础原理、疾病与诊断和中药方剂几大层面。9种英译本中,影响最大的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作A Dream of Red Mansions以及大卫·霍克斯和约翰·闵福德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本文选取这两种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依托接受美学理论,对比两者在相关译例中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及表达方法对读者所产生的影响及差异,探讨译者应当如何选择相适应的翻译策略,以实现译语文本与读者之间的视域融合。

(一)中医医理的英译

在《红楼梦》第十回“张太医论病细穷源”中,贾蓉之妻秦可卿病重,张太医为秦氏脉诊,运用五行脏象学说解释秦氏的病症:“右关沉伏者,乃肝家气滞血亏……右关需而无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哲学中的五行指构成宇宙中一切事物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中医历代医家在探索人体物质代谢的规律时,采用取象比类的建构方法,将人体脏腑与五行哲学归为一体,运用五行的制化胜复来阐明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变化。比如木喜柔顺和条达,而肝主疏泄,具有调理气机的作用,故以肝属木;土承载、生化、受纳,而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故以脾属土。以此类推,心属火、肾属水等。脏象学说依托五行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具体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并指导临床诊疗。

张太医脉诊秦氏之疾,辨证当属肝脾不调,气滞血瘀。在翻译“肝木克脾土”这一概念时,根据中医五行相克原理,指肝对脾脏功能的抑制作用。杨译本采用语义翻译和异化策略,译为“overcome the earthelement”(克制土性),保留了原作的语言特色和风格,但没有中医背景的目的语读者会产生认知困惑;相较而言,霍译本采用了归化策略,译为“harming the earthy humour of yours spleen”,更加注重译文的可接受性,照顾了译语读者的认知,使深层概念明晰化,让读者更容易理解。而“肝家气滞血亏”这一概念中,中医的“血亏”,也称作“营血不足证”,指因人体血液不足引起的各种衰弱证候,是血的濡养功能减退、脏腑百脉虚弱的病理征象。杨译本选用了西医的“anemia”(贫血)这一概念来解释。虽然中医的“血虚亏”和西医的“贫血”有一定关联,但并不完全对等,杨译本容易让读者混淆,影响其对中医文化的了解。霍氏译为“deficiency of blood”,更准确还原了原文的文化内蕴,扩大了共享语境,让译语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文化语言。

(二)中医病症与诊疗的英译

中医讲究辨证和论治,因此各类病理症型构成了中医诊疗体系中重要的部分。正确翻译病症,解开病因、病机和源语语结,可以使译语读者领略中医文化的玄妙之处。

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中,宝玉本对黛玉情有独钟,丫头紫鹃却告诉宝玉,黛玉就要回苏州老家。宝玉素有“痴性”,被此言触着了病根,一时心急,竟变得疯疯癫癫,经过王太医脉诊,为“痰迷之症”。文中对其这样描述,古人曾云:“痰迷有别:有气血亏柔,饮食不能熔化痰迷者;有怒恼中痰急而迷者;急痛壅塞者。”此亦痰迷之症,系急痛所致,较轻。”据中医理论,痰浊泛指非人体生理所需的代谢性分泌物,其阻遏心神,多因情志不遂或五志化火而引起,表现为脏腑气血的紊乱而出现神智异常症状。杨氏采用语义翻译,将“痰”译为“disorders of the phlegm”,当然可以降低译语读者的阅读难度,但是未能传达出中医对病机和人体气机的辩证论治;相较而言,霍译本将“痰迷”一词表述为“delirium”,意为精神错乱,可以说更好地译出了疾病实质,有效传达了原文的异质因素。并且霍氏对于三种痰迷症候的轻重之分,在其间增补了“in the first type,in the second,in the third”等连接语,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逻辑层次更分明,更契合其语用特征和表达方式,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

在第八十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中,身世可怜的香菱遭薛蟠始乱终弃,最终郁结于心,“复加以气怒伤感”,竟酿成“干血之症”。据《金匮要略》记载,干血症为虚火久蒸而致干血内结、经闭不行等虚损病症,多见黄瘦、身体羸弱等。对于“干血症”的翻译,杨氏选取西医贫血的概念“anaemia”来解释,这可能会导致对于中医血分虚热证候的认知内涵的消解;而霍氏将“干血之症”译为“drying up of the menstrual fluid”,增补了“menstrual”(月经)一词,明示了“干血之症”的中医学内涵,使译语读者跳出因文化差异导致的信息传递的藩篱,实现了文化信息的联通。

(三)中药方剂的英译

中药和方剂在《红楼梦》中描述甚众,蔚为大观,几乎涵盖了中医药体系的各方面。曹雪芹对数十种中药和各种膏、汤、丸、散等方剂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中包含相当的概念术语和文化典故,体现了中医的民族文化底色。两译本在此类词汇的翻译中也体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策略。

在第二十八回中,王夫人问到大夫所提治疗林黛玉病的丸药的名字,薛宝钗抿嘴笑答:“想是天王补心丹”。它是由十三味中药配制而成,补养心神,用于阴虚血少、心烦不眠。杨译本采用语义翻译,译为“heavenly-king-fortifying-the-heart pills”,这对译语读者来说,可能会产生文化盲区和阅读障碍,影响其认知;霍译本译为“The Deva-king Cardiac Elixir Pills”,更好地适应了译语读者的认知能力,缩减了认知差距,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而在第七回中,宝钗与周瑞家的闲聊,说起治疗自己热毒的“海上方”——冷香丸。两译本对冷香丸都采用直译的方式,译为“Cold Fragrance Pills”。至于“海上方”,多指民间偏方,历史上也曾记载秦始皇、汉武帝遣人赴海上求不死仙方,故称为海上方。杨氏采用直译,译为“exotic prescription from across the seas”;而霍氏译为“prescription handed down from the Immortals of the Islands”,讀起来更觉充满仙气,仿佛海上仙境中的高人们有长生不老之术,也体现出东方文化的神秘和独特魅力,让读者产生更好的审美体验和阅读感受,从而促成对中医文化更好地接受和认同。而对冷香丸所治的“热毒”,杨氏译为“choleric humour”,这更像西医术语“多胆汁质,易怒体质”,与中医文化并不完全契合;而霍氏译为“congenital tendency to over heatedness”,用冷香丸的“cold”治疗“over heatedness”,更符合中医医理中六气学说风、寒、暑、湿、燥、火的逻辑和理念,更好地传达了原文的文化内涵,实现了与读者的视域融合,达到了有效的译介。

三、结语

《红楼梦》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国古代医学积淀的精华,在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价值。中医文化英译,不仅要体现中医语言的特点,还要保持传统中医药的文化底色。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出发,分析了杨译本和霍译本相关译例的特点和差异,总结相应翻译策略,探索译者如何最大限度保留中医药的专业性和文化性,实现与译语读者的视域融合,让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舞台得到更好的传播。

参考文献:

[1]董宁,邓珊珊.从《红楼梦》霍译本看中医文化图式及其对外传播策略[J].海外英语,2019(1):93-94.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中医药文化接受美学英译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两微一端”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思考
互联网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网站的建设与思考
互联网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思路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戏剧翻译
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研究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美人鱼》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