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科技追寻卞赵如兰教授藏伏羲式古琴的历史
2021-09-10谢俊仁黄海茵
谢俊仁 黄海茵
摘要:卞赵如兰赠香港中文大学的伏羲式古琴,没有琴名或铭文,琴面有大蛇腹断纹,声音苍古,似有数百年历史。经内视镜检查,看到琴腹有款字。经计算机断层扫描及软件重建“冠状面”图像,发现琴面原有三孔,两孔被后加铜钱所遮盖,再加灰漆。琴底原有两个重迭的琴名以及铭文,均被后加的灰漆所遮盖。显示琴器的命运或曾受商业与政治因素影响。
关键词:古琴 伏羲式 卞赵如兰 计算机断层扫描 琴面穿孔 《洞天清禄集》
卞赵如兰教授(1922~2013)为著名的旅美中国音乐学家①。她在晚年把她的音乐藏品捐赠予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其中包括两张古琴,一为卞教授早年购自日本的仲尼式清代古琴,另一张为别具特色的伏羲式古琴(图1),亦是本文的研究对象。有关此伏羲式古琴的来历,卞教授并没有文字记录,但曾口头提及此琴由某汉学家在上世纪从中国带到美国,再转赠她。据香港藏琴家沈兴顺所说,伏羲式见于现存唐、宋、及明初琴器,而罕见于明中、晚期;早期的伏羲式琴多配以圆形龙池和扁圆形凤沼。卞教授所藏伏羲式古琴的龙池与凤沼则为长方形,灰漆手工粗糙,但琴面有大蛇腹断纹,声音苍古,似乎也有数百年历史。在琴底板看不到琴名或铭文,不过,从龙池隐约看到,琴腹内有款字“大唐开元二年……”。
内视镜检查琴腹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台琴的历史,香港中文大学在2012年安排了内视镜检查琴腹。结果看到在龙池两旁的面板内部有朱笔款字:“大唐开元二年兰庵主人”,“得梓材古琴雷威重修”。大唐开元二年即714年,“梓材”是底板材料,雷威是唐代著名斫琴家。如果这是确实,这便是一张珍贵的唐代古琴!不过,香港藏琴家沈兴顺仔细检视了琴的整体特征后,基于琴的形制,以及灰漆、断纹和木质状况,认为此琴不可能是唐初或唐以前制作而经盛唐名手雷威重修②,而估计是明初制作。该段款字可能是重修者所加,而传世古琴有类似的作假款字,并不罕见。此琴曾经大规模重修,最后重修时间应不早于清末。
面板有孔
当时,此琴的另一特别之处,是在面板接近琴头处,有一个直径18mm的圆孔(图2)。由于古琴音量细小,在20世纪,不同琴人曾进行各种增加音量的尝试,故此,沈兴顺怀疑这是二十世纪时,琴主为增大音量而造的孔。之后,此圆孔由琴家苏思棣填补,琴的声音并没有因此而明显改变。
计算机断层扫描
至2018年,香港中文大学为此琴安排了计算机断层扫描CT scan,希望看清楚琴的内部结构。以计算机断层扫描为古琴做无损检测研究并非新事物,故宫博物院编的《故宫古琴》③,便刊登了故宫藏琴的扫描图像。较传统的计算机断层扫描得出的是“轴向面”图像(图3),今次的研究,利用了软件OsiriX重建“冠状面”图像,得出意想不到的发现。原来,琴底刻有琴名和铭文的,只是被表层的灰漆遮盖!
琴底有两个重迭的琴名以及铭文
图4“冠状面”图像显示底板在龙池上方有两个重迭的琴名,刻得较浅的是楷书的“晓春”,较深的是隶书的“天藾”(“天籁”是较常用的词语,但这琴名明确是“天藾”)。图5显示底板在龙池下方有篆书的铭文,释文如下(□代表未能解读的字,(?)代表未能肯定的字):
昔游嵩(?)门□僧(?)□□,见白石□有桐生石孔间,枝□荣祜不□,清风徐发,音若流□,不(?)□弌段,削琴成四,名以天藾、落虹、晓春、竹馆,皆音韵超奇。敦礼堂记。
此段铭文阐述,斲琴者把一段珍贵的桐木斫成四张古琴,而四张琴的名称包括了“晓春”和“天藾”。可惜,琴名与铭文均为手工粗糙的灰漆遮盖,如果没有此计算机断层扫描与软件重建“冠状面”图像,这些历史痕迹便不为人知了。
面板有三孔与两个铜钱
计算机断层扫描,除了发现琴底刻有琴名和铭文之外,还发现了面板竟然有两个铜钱(图6),遮盖着面板的两个圆孔(图7),而这两个孔与琴面本来的孔,位于同一直线。我们估计,由苏思棣填补的孔与其余两个孔,很可能是同一時间造出来的,后来被人以铜钱遮盖了两个,并再在外面加上灰漆。故此,这些孔应该有相当的历史,而不是20世纪才造的。
古代琴器有孔,曾有文字记载。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的“古琴辨”,有描述“琴面有穿孔”的段落:“南昌一士家有古琴,面上三穿孔,然皆不当弦不碍声,号曰玲珑玉,有达官以千缗市之而去。绍兴诸暨一士大夫家有一穿孔琴,亦不当弦,今已转徙他处。”此伏羲式琴的孔是现存老琴中所知的首个实例。
古代琴人为古琴开孔,亦可能是为改良声音的尝试。至于为何两孔其后被铜钱遮盖,会否有迷信原因,便不得而知,只可以猜测了。
变迁
总括来说,经计算机断层扫描检视,琴面原有三孔,两孔被后加铜钱所遮盖,再加灰漆。琴底原有两个重迭的琴名以及铭文,均被后加的灰漆所遮盖。这些发现,带出以下数个问题:
1.琴腹款字与琴底铭文的先后问题
推论琴腹款字与琴底铭文的先后问题,先要理解两者与底板面板木材的关系。琴腹款字写在面板内部,所说的梓木为底板材料。铭文刻在底板,所说的桐木则为面板材料。故此,如果铭文先刻,琴腹款字后写的话,既然铭文指出面板为珍贵桐木,为何琴腹款字只提及底板的梓木?倒过来,如果琴腹款字先写,铭文后刻的话,由于铭文描述砍木斲琴的过程,这必然属假。我们估计,铭文应该是后刻,与琴腹款字一般,均是作假。至于作假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商业考虑,希望抬高琴器的价值。
2.琴底琴名及铭文的先后问题
有关琴底两个重迭的琴名,由于在同一位置重复刻字时,后刻的往往较深,因此我们估计,较浅的“晓春”应该是先刻,较深的“天藾”则是后刻。至于铭文是随“晓春”先刻还是随“天藾”后刻,我们觉得两者皆可能。至于为何改动琴名,我们估计是古琴易手时做的。售琴者希望其他人误以为“晓春”和“天藾”是两张不同的琴,只是外貌相似。琴人出让珍贵的老琴,可能由于家道中落或其他不如意情况。出让时,如果不想他人知悉,偶尔会把铭文或琴名改动,隐去老琴的来历。这伏羲式琴的重迭琴名可能由此而来。
3.琴名及铭文被后加灰漆所遮盖的时间
后加灰漆遮盖了琴名及铭文,似是刻意把其历史掩盖。这层手工粗糙的灰漆,年代并不久远,可能加于20世纪政治动荡年代,让这琴避过灾劫。
总结
琴腹款字、琴底琴名及铭文、琴面圆孔及铜钱,均属反映此琴历史的痕迹。经现代科技检测,这些历史痕迹得以重现,让人得以为此琴的经历,作出饶富趣味的猜想。虽然琴的实际历史不能准确知道清楚,不过,可以推断,琴器的命运曾受不同年代的商业与政治因素影响。存世老琴不单是珍贵的乐器,更背负了不同主人的历史。现代琴人弹奏老琴时,如果对琴器的历史有多点理解,所发出的声音,会否更沧桑?
注释:
①有关卞赵如兰的生平和贡献,可参考荣鸿曾、吴渺鑫主编《在你温厚的笑容中荡漾:纪念哈佛大学首位华裔女教授赵如兰》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6年。
②有关唐琴的鉴定,可参考郑珉中《蠡测偶录集:古琴研究及其他》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③故宫博物院编,郑珉中主编《故宫古琴》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与本文作者谨向以下参与研究此琴的专家致谢:
陈家亮教授、朱昭颖教授、霍泰辉教授、李伟健先生、卢凯雅先生、沈培教授、沈兴顺先生、
苏思棣先生、屈志仁教授、姚锡安先生。
作者单位:香港中文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