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中道德修养方法分析

2021-09-10林伶

今古文创 2021年27期
关键词:公民道德立志道德修养

林伶

【摘要】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处,公民道德建设愈发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密集出台并部署了一大批重大决策和关键部署,有效推动了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如火如荼和积极向上的建设态势。与这个过程相关的是,人民开始对以“有德”为内容的美好生活既充满了新想象,也提出了高要求。《论语》 ——作为儒学经典,其影响深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修养理论和方法,《论语》中所蕴含的立志向善、持之以恒、学思并重、知行统一、省察克治、勇于改过等方法是孔子本人以及先贤进行道德修养经验的总结,这些方法与现今社会现实相结合对新时代公民道德的养成具有很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论语》;道德修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7-0103-03

在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出台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这本纲要中,公民道德建设工作的稳步开展与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有序提高,作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任务,被提了出来。就具体的出发点和重要性来说,它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矛盾根本转变的结果,是贴合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多元化和高质化的产物,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思想的当代承继。在我国物质生产力快速增进的当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呼之欲出,成为社会共识。如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那么公民道德建设自然需要个人道德修养的升华和现代人格的发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论语》中所提到的道德修养方法在新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它记录了以“仁爱”为核心的“爱人”、道德修养的体现方式“礼”、看作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的“孝悌”以及自身自立通达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实现自立通达的“忠恕”的道德修养内容,总结了立志向善,持之以恒、学思并重,知行统一、省察克己、勇于改过、团结友爱、爱憎分明等道德修养方法,而研究、梳理《论语》中道德修养方法,对于提高当今社会和个人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立志向善,持之以恒

通观《论语》全篇,个体道德修养的持续提升是以主体自觉为前提的,这种内在的自觉性在孔子那里被表述为“立志”,是否“有志”可以作为体现个体所处社会的道德水平高低的有效尺度,而且“立志”是以“善”为方向和目的。用孔子对他的学生的话来说,就是“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只有以仁德为立志方向、以“善”为立志旨归,个人才不会有做坏事的想法,反而时常涌现一股正向的能量;只有心之所向、心之所善,个人才会完成从自然化的“质朴之人”到社会化的“有德之人”的人格塑造。此处,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有了主观向善的意愿和仁德本位的志向,但个体仍旧需要以持之以恒、绝不松懈的心态去践行它、去操演它。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外界环境的些微变化、个体遭遇的生活苦恼、各类名利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都有可能让确立的志向变得摇摆不定和自我违背,最终要么步入放弃的道路,要么走向有德的反面。“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强调一个人要有坚定的道德修养,一旦决心立志,就要坚定不移,不受威胁和利诱,守卫内在的人格边界和道德尊严。《论语》中孔子还用自然现象比喻“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阐述了他个人对如何提高道德修养的见解:只有树立远大志向并能经受住艰难困苦、持之以恒、不改初衷,道德修养方能有所提高。

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论语》中从立志为仁,到恪守不違方面为大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路径:一是要先立志成为一个有德的人;二是立完志向之后要坚持下去做一个有德的人;三是要做出一些努力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当下,由于自身崇高理想和远大情怀的缺失,以及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等外在环境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对物质利益过于看重,在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既缺乏明晰的目标,又没有足够的动力;一些大学生虽然制定了目标,但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往往就难以坚持,进而放弃了自己的初衷。因此,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培养对大学生树立远大抱负和理想。立志的目的在于让心地端正诚恳,以远大抱负和理想为目标和前进方向,坚定并且不断积极上进,激发个人主观能动性。其次,要锻炼意志,培养恒心与毅力。在追求道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不厌其烦、废寝忘食的执着态度,在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中培养坚定的意志品质,进而为提高自我修养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二、学思并重,知行统一

在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即使有了努力的方向,也不一定能成为有德之人,还要通过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检验来坚定自己的品德。 在孔子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孔子认为“学”与“思”并重才能达到“知”。而要想达到“知”这一最终目标,需通过实际行动的付诸,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有效的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提升道德修养的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在《论语》中认为,个人的品德修养要想得到进一步提升,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必需的道德理论知识之外,同时还要善于对获得的道德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做到既有学又要思。出于此,孔子提出了一条关于学思结合的学习原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句话有两方面意思,一方面,缺乏以思考和自省为先导的学习活动,在无法真正理解书本要义的同时,也难以对这些(书本)知识进行活学活用,容易陷入迷茫而不知所措的境遇当中。另一方面,那些以一味地空想取代真实的研习的行为,必定如“沙上垒塔”一样,既行之不可得,也无从可得。道德修养的提升是人们在社会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而一种自我审时和自我提升,而不是脱离社会实际而进行的个人冥想。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将“行”作为理解学习目标的一个标准,“学以行则止”就是这个道理。除此之外,孔子还教导学生“听其言观其行”,就是说对一个人的评价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要认真听取他的言论,观察他的行为举止,避免被行为不义、言行不一的人所迷惑。孔子也教导弟子要“敏于事而慎于言”,少说话,多做事,“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坚决做到,行动必须要有结果,不能半途而废。

孔子在个人道德的建设中,非常看重知行合一,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启发大家必须在道德修养提升的过程中,坚持理论和实践并行,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遇到现实困难就会没有面对的勇气和苦难,同样的道理,没有实践,理论学习就无法得到检测,成为纸上谈兵。通过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可以提升大家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形成充满理想的人格。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将理论知识用来改造社会,使得理论有用武之地。所以,必须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真诚具备高尚的人格。

三、省察克治,勇于改过

省察克治就是通过不断反省自我的言行与思想是否符合礼的规范和要求,并抑制和克服与礼相悖的地方,最终通达“仁”的至上境界和思想高度。《论语》有云:“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以有才能的人为榜样,以没有才能的人为鉴戒,时刻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犯一样的错误。“以镜为鉴”,改正自己的言行与思想错误,提升道德修养,并且使道德修为的过程保持高度的自觉性和自反性。在道德实践中,一个人不可能不犯错误,问题在于,它是否会意识到自身所犯的错误,能否勇于直面并校正错误。因此,孔子分别在《论语·学而》和《论语·卫灵公》中,表明了自己对“过则勿惮改”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态度。由此观之,人在犯错的时候,其实不必过度的害怕和焦虑,因为这本身不构成错误。只有那种明知错了而不思改正、害怕改正的行为,才是真正的错误。为了说明这一点,孔子曾多次用“不贰过”(《论语·雍也》)来称赞颜回,以表明颜回拥有改正错误的勇气,不重蹈覆辙。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专长于通过总结自己的错误教训并对其加以改正,来提升和完善自己。由此可见,改过也是一种重要的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

善于自我反省,敢于改正错误,这一方法永远不会过时,因为无论在什么时代,是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远远大于对自身道德水平的要求。现代人很多时候缺乏自我认知,或者自我定位不准确,很大原因就是由于缺乏自我反省。例如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甚至认为错的就是对的;还有些人犯了错误,不知道如何改正,让错误继续发展下去。这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到了学生身上。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既要加强外部约束,又要通过理论知识的教学,从这两方面同时入手激发公民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修身养性,以个人道德水平的提高促进全社会道德建设。

四、团结友爱,爱憎分明

关于孔子学说的核心部分是什么,学界虽众说纷纭,但都把“仁”视为其中的构成性要素。从实践方式来说,“爱人”是“仁”的重要路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学会爱别人。第一,要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也就是所谓的孝悌,是为“仁”的出发点和基础。对此,《论语》开篇(尤其是第一篇和第二篇)便言明“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以及“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第二,爱人除了要学会爱自己的家人,还要学会广泛地爱众人,即“泛爱众”,与周围的人建立和谐的友好人际关系。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这句话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要像君子一样,在社交中不与他人攀比、争论高下,还要不与他人勾结牟利,要学会团结友爱。最后,做一个“仁者”,不能不辨善恶、不明是非的去爱人。孔子曰:“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论语· 阳货》)意指君子也有不喜欢的人,不喜欢到处张扬别是非的人,不喜欢处在下流地位的人讥笑处在上流地位的人、不喜欢勇敢但是没有礼貌的人以及那些人当机立断、敢作敢为但又不懂得迂回的人。爱与憎是并存的,学会做一个“仁者”去爱人,就要时刻做到明辨善恶,以善为德。

《论语》中的“仁爱”思想体现的是“以人为本”,激励大家永远要怀着一颗感恩的、美好的心去关爱身边的人。“仁爱”二字是《论语》的主题,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强调对周围人的关爱和付出。

当下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火热,公民道德建设高标准化,在这种背景下,必须发扬“仁爱”精神,真心地帮助周围的困难人群、弱势群体,共同努力打造一个“人人负责、人人有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真实的共同体”。

五、结语

《论语》中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颇为丰富,本文仅选取了道德修养的方法这一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出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关于道德修养,我国古人的论述颇丰,单就儒家而言,也是博大精深。《论语》中有关道德修养思想及方法的内容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跟随时代的进步,不断在原有的内容上继承与发展、创造与创新,并加以融入新时代进行道德建设的要求和鲜活的社会题材才能推陈出新,继续发挥其价值,这能够为建设高水平的新时代公民道德体系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和宝贵传统的知识资源。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刘凤侠.《论语》中的中国传统道德修养方法[J].青年文学家,2019,(09).

[4]孟园园.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

2019.

[5]文大山.浅论《论语》中的道德修养方法[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8,(01).

[6]张学斐.孔子道德修养论及其现代启示[D].南昌大学,2014.

[7]艾国.《论语》的道德修养方法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5).

[8]胡雪峰,张炜.从《论语》看孔子的道德修养[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9]劉福金.浅析孔子有关个人道德修养的思想[J].文教资料,2007,(06).

[10]邓剑华.《论语》修身思想对高校德育的启示研究[D].中南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公民道德立志道德修养
姚立志绘画作品
苏梦飞
论荀子虚壹而静道德修养方法
立志更守志 执志如心痛
党对少先队儿童的希望是什么??
中国语境中的公共道德与公民道德辨析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巴州纤检所开展第十四个“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
论公民道德教育的普世性与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