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框架语义下旅游景点介绍词文化概念的英译

2021-09-10刘敏

今古文创 2021年27期
关键词:英译框架

【摘要】旅游景点集中展示了城市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景点介绍词的恰当翻译对提升景区形象、构建国际化语言环境、促进文化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景点介绍词的英译重难点在于中文介绍词里文化概念的处理。通过实地搜集语料进行分析,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从框架语义视角阐释了旅游景点介绍词文化概念的英译策略。

【关键词】景点介绍词;文化概念;英译;框架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1)27-0124-02

旅游景点充分展示了城市的文化和历史风貌。景点介绍词作为景区公示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升游客的体验,从而深入了解景点内涵底蕴。同时,景点介绍词的翻译具有重要的形象建构功能,对树立良好景区形象、城市形象、文化形象至关重要,对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具有重大意义,能够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城市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语言环境建设[1]。

景点介绍词英译的重难点在于如何恰当处理处理富含中国文化特色的概念,如何让外国读者看懂,同时又能达到文化对外传播的目的。本研究采用实证分析法,以大唐芙蓉园为例,将采集到的语料进行归纳分析,从框架语义的视角阐述了景点介绍词的英译策略。

一、景点介绍词的语言特点

景点介绍词的文体一般较为正式,文辞优美,蕴含典故,含义丰富,讲究押韵、对仗,大量使用四字格,引用古诗词,善用修辞,并蕴含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概念表达,行文流畅,充满诗情画意,给游客带来美的感受。如“曲江池水面宽阔,蒲草丛生,特别是芙蓉园内,红莲成片,鱼翔浅底……”就淋漓尽致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二、框架语义理论下的翻译

Charles Fillmore首先将框架概念引入语言学领域,认为框架是一种“认知结构”,是对单词蕴涵概念的知识预设[2]。Taylor进一步将框架定义为“连接一个语言形式所涉及的多个认知域的知识网络”[3]。这意味着语义铺陈实际上不局限于词汇、语块本身的孤立意义,而是框架内多重相关概念的整合,并受到文化、习俗、语境、认知等多重成分的影响。因此,词汇触发的框架在两种语言间并非完全对等[4]。

在框架语义视角下,翻译过程实质上是语义的定位和框架的转换,译者根据源语所唤起的框架,将文本和相关背景整体看待,在目的语中寻找并构建能激活对等框架的语项,进行框架转换,最大限度地用目的语呈现源语场景。

三、框架语义下景点介绍词的翻译策略

景点介绍词中的文化概念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意象,能够唤起读者对整个概念网络的联想。翻译这类概念时,文化缺省问题加剧了译写难度[5]。从框架语义的视角来看,文化概念翻译的难点主要是两种语言文化中框架缺失或不对等。因此,译者翻译时要进行适当的框架操作,尽量使源语中所唤起的场景能够在目的语中呈现,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一)框架成分增减

有些中国特色的文化概念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的框架,音译无法让目的语读者激活认知,从而造成理解困难。根据具体情况,翻译时可适当增添框架成分,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有时,译者也可删减冗余框架成分,只保留核心意象,以免给目的语读者造成認知负担。

例1: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传说中的神农氏。

译文: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ancient legendary figure Shennong about 5,000 years ago.

例2:由唐投壶游艺等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设施组成。

译文:all sorts of entertainment featuring the culture of the Tang Dynasty.

例3:而园外民众则雀跃争相一睹龙颜为快。

译文:People outside were also eager to take the chance to see their emperor.

例1中,“神农氏”为中国古代传说人物,母语读者看到这一概念可唤起一系列关于人物形象、故事背景、典故等概念的认知,但是目的语读者却很茫然,对此概念十分陌生。因此,直接音译并不能进行信息的有效传递,此句译文增添框架成分“about 5000 years ago”,帮助目的语读者构建认知,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例2中,“投壶游艺”是唐朝时的娱乐活动,若保留此框架成分需要大量文字释译,此处译文删减了该成分,保留了核心概念“entertainment featuring the culture of the Tang Dynasty”,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实际上,景点匹配有相应的图画作为补充,因此读者可联系文字和图画,自行构建认知框架,文字框架的删减不仅有助于读者理解,同时也让介绍词更加简洁,增强了可读性。

例3中,“龙颜”这一极富中国文化特色的隐喻表达了古人对帝王的崇敬,但“龙”这一概念在中英两种语言中框架并不对等,因此译文将这一框架成分删减,保留“龙颜”所指的核心概念“帝王”即可,实现框架等效,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避免造成信息传递不准确。

(二)框架成分替换

由于中英文化差异,有些意象不能在目的语中找到同样的框架成分,此时需要采用不同的框架成分来激活类似的语义框架,从而达到交际目的。译者需将中文的某些框架成分替换为英文读者熟悉的框架成分,使译文具有等效框架。

例4:侍女馆。

译文:Elegant Lady Area.

例5:杏园也是唐代新科进士举行杏园探花宴的场所。

译文:Apricot Garden was also the place where the successful candidates of the 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

例4中,“仕女”在原文语境中指古代指官宦人家的女子,源自中国封建时代,因而这一概念在目的语中缺乏完全对等的框架。英文中则习惯用lady指代淑女,与“仕女”所指的官宦名门之女意象基本一致。译文再补充elegant,此番框架成分替换,避免了词汇层面生硬翻译,实现了整体框架等效转换,避免给读者带来理解和认知负担。

例5中,“进士”一词源于中国特有的科举制度,在目的语中也缺乏对应框架,目的语读者缺乏相关文化背景,若硬译则需又需要大量文字阐释,所需空间太大。因而此句翻译时采取替换框架成分的方法,保留核心意象,意译为successful candidates,达到语义框架整体对等,让目的语读者轻松理解。

(三) 框架移植

中英文化的差异导致很多文化概念的语义框架在英语里完全缺失,从而给翻译带来很大困难。而中华文化是人类文明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因此翻译极富中国文化特色的概念时,我们不妨自信大胆一些,将有些文化特色概念的语义框架勇敢移植到目的语中去。当然,与此同时,可采用注释等补充手段,帮助目的语读者充分理解的同时,也促进文化的移植和对外传播,让世界越来越了解中华文化之绚烂。

例6:据统计,唐代有150名状元。

译文:there were all together 155 Zhuangyuan (people who won the first position in the imperial civil examination).

例7:唐代的长安城宛如国际大都市……胡商云集,胡店林立。

译文:Huren or the Hu people originally referred to the minorities inhabiting northern China in ancient times. Later this term was widely used to mean all the foreigners. The Tang capital Chang’an was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例6中,“狀元”一词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在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语义框架,而这一概念也正是本句核心概念,不宜直接删减。因此翻译时将源语的语义框架直接音译,移植到目的语中,同时括号内加注解释,让目的语读者易于接受,实现文化输出。框架移植并不是简单粗暴地让目的语读者被迫接受。

例7中,同样将“胡人”这一语义框架移植到了目的语中,但翻译本句时进行了结构重组,译者先对Huren进行了阐释,再翻译文本内容,充分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性,实现了语义框架的跨文化移植,确保译文信息的有效传递。

四、结语

翻译景点介绍词中的文化概念时,可根据跨文化交际的具体需要,进行框架增减、替换、移植,力求在目的语读者脑海中唤起对应的场景,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从而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充分感受中华文化之美,促进景区整体语言环境和形象构建,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吕和发.Chinglish之火可以燎原?——谈“新常态”语境下的公示语翻译研究[J].上海翻译,2017,(04):80-87+94.

[2]Fillmore, C. J., & Atkins, B. T. (1992). Toward a Frame-Based Lexicon: The Semantics of RISK and Its Neighbors. In A. Lehrer & E. F. Kittay (Eds.), Frames, Fields and Contrasts: New Essays in Semantic and Lexical Organization (p. 75-102).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3]Taylor, J.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M].Oxford:Clarendon Press, 1995.

[4]郭高攀,廖华英.框架语义的建构与翻译过程的概念整合——基于认知语料库“FrameNet”的翻译教学研究[J].上海翻译,2016,(04):33-36.

[5]陈君,吕和发.文博类公示语中传统文化概念的译写——以大英博物馆等机构的解说词为例[J].中国科技翻译,2020,33(01):33-36.

作者简介:

刘敏,女,山西人,助教,翻译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英译框架
PISA财经素养评估框架比较
情景体验式外宣纪录片《四季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探微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框架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CDIO框架下欧盟应用技术院校QAEMP配对互评项目的实践与启示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基于Jmeter对Node框架性能的测试研究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