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时代政校企三位一体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9-10曾之明刘蔚韩旭东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9期
关键词:产学研双创融合

曾之明 刘蔚 韩旭东

摘要:在数字经济时代如何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加快培养“双创”人才一直是热点关注话题。研究生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顶层部分理应成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文章揭示了当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误区,特别是创新创业课程安排重视不足,帮扶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认为只有通过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协同合作,打造“产学研”一体化融合培养模式,才能调动全社会的资源,为新经济发展培育出更多创新创业人才。

关键词:数字经济时代;三位一体模式;“产学研”融合

一、引言

高校学生投身创新创业的浪潮在我国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从世纪初的高校自我探索到提供一定的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创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多方面共同协调促进的局面。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在这股浪潮中,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部分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研究生群体既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国家创新创业体系的生力军。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做好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也就尤为关键。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修订实施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明确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2017年1月,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中提出:“大力支持研究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课程体系”、“推进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建设,强化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明确了未来高校研究生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无论是从国家规划还是当前经济和就业形势考虑,培养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尤其是研究生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促进毕业群体就业、服务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动能转换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高校将鼓励创业和支持研究生创业教育工作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对于已有的研究生“双创”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需要新的更高效的培养模式。

二、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与创新需求不匹配

以湖南省为例,2020年湖南省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19552人(其中博士计划1054人、硕士计划18498人),较去年增加4108人,增幅26.6%;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计划1668人,与去年基本持平,研究生教育欣欣向荣,但是在后疫情时代实体经济复苏阶段,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创新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长期以来偏向于学术研究,很多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在校期间基本上是为了发表学术论文而进行研究和学习,其发表的学术成果缺乏与社会、与市场的对接,要想为社会实际服务,想要真正转化为创业创新的成果有一定的距离。创新创业不是纸上谈兵,只有真正转化为产品流入市场才能达到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的。根據国家的“双创”战略,整个社会上创新创业氛围已经初步形成,地方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中的重要环节,更应该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鼓励研究生在进行研究时选择针对性较强的实际问题,并且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积累工作经验,学会从理论上分析问题、从实践上解决问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适应社会对“双创”人才的需求。

2. “双创”项目和人才含金量不足

创新创业作为近几年的新兴就业方向,需要学校配套教育措施来培养创业者的能力,但是目前的“双创”教育存在失去重点的情况,即缺少创新创业方面的具体培训和实践,没有教会学生应有的能力。就导致当前大学生创业者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比较狭窄,社会经验尤其是创业经验和市场经验缺乏,在进行创业的过程中容易缺乏思考,将创业问题简单化、理想化;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经不起坎坷和挫折,尤其缺乏对可能遭遇的风险和失败的准备,往往半途而废。

据《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统计的不同学历层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直接就业,选择创业或其他的学生总体只占2.8%,且学历层次越高,选择创业或其他的人数越少。从高校毕业的角度来看,创新创业人才极度缺乏。另据《2020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统计,2019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6%,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4%,毕业三年内自主创业比例为8.1%。在创业行业选择方面,“教育业”是2019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最主要领域(本科:24.5%,高职:10.5%),集中在教育及职业培训、中小学教育,以及文学艺术、设计、体育等方面。大学生到“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本科:15.8%,高职:6.9%)、“零售业”(本科:8.6%,高职:11%)创业的比例也较高,从主要从事工作岗位来看,大学生到文体娱乐领域创业主要是做摄影师、自由写作等,做零售主要是从事销售、电子商务等方面工作。总得来说项目集中在文创和教育行业,没有辐射到高新科技方面,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同时,从现有的研究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所涌现的创业项目来看,大多数项目缺少现实性和可持续性,项目经营内容广泛但特色优势不明显,经营定位不明确,没有创新科技含量,也很少涉及高新技术产业,吸引力不足,多为空中楼阁或昙花一现。即使有少数项目可以拿到投资顺利上线,也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各种可能的问题,很难长时间存续。总得来说,创业学生的能力不足,项目质量不佳,上线转化率较低。

3.政策支持力度与覆盖面不足

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大学生进行创业时普遍存在两个问题,首先,缺乏资金是高校学生进行创业时面临的最大困难。由于资金的约束,大学生创业经营的项目和规模都受到较大的限制。而政府和学校对“双创”相关支持政策不明确、资金投入跟不上,高校学生创业项目与地方政府、企业联系较少,缺少相应的扶持也会影响其创业项目的质量。其次,研究生在校期间创业很难同时兼顾学习,在创业和学业之间的选择较为困难。针对这部分进行创业的研究生,高校缺乏配套的支持措施,使得学生在进行创业时畏首畏尾,难以全情投入,这也使得一些学生从开始就将创新创业排除出了自己的选择之外。

4.部分企业对实习生岗位定位错误

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离不开实践经验的积累,长期以来, 毕业季和实习季都是校园中的热门词汇,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高校学生寻求高质量的实践机会困难,常常“一岗难求”。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的《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超七成毕业生有过实习经历,其中有一次实习经历的比例为40.3%;有两次及以上实习经历的比例为33.7%;还有约26.0%的毕业生目前没有实习经历,说明实践环节仍存在较大的欠缺。

企业对于未来并不一定会留在自己公司进行工作的在校实习生兴趣缺缺,所提供的岗位很多都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使学生并不能从中得到必要的实践经验。这就导致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理论基础雄厚,却缺乏实战经验,这部分学生毕业后入职企业,企业仍然需要花费人力资源成本进行培训,势必延长投资回报周期。企业不希望花成本储备人才,作为首要目标为追求利润的企业来说,他们对人才的渴求是能用尽量少的成本获取更高的利润,需要接纳能直接投入工作的具有实战经验的人,就是俗称的“熟手”,但熟手必然需要实习经历的培养。企业方面一味地想要接收“熟手”,不愿成为培养人才的土壤,就导致了高校和企业在人才输出与接收时存在一定的错位,不利于“双创”人才的培养。

三、数字经济时代的双创人才培养新模式——政校企三位一体联合培养

数字经济时代为大学生及研究生创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当前疫情影响之下,虽然传统就业岗位受到冲击,但与此同时,互联网所伴生的新型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大学生作为成长在新世纪的年轻一代有着先天的优势,可以利用高速发展的数字网络开拓视野,也可以从事相关行业的创新创业活动。但是大学生,或者说研究生作为学生,自身的“双创”素质不足,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传统的培养方式存在各方面协调不统一,效率较低且各自为战的问题,难以更好地为双创服务。只有政校企三方共同协调,才能发挥出整个社会最大的作用。

政校企三位一体联合培养模式是指对政府、高校、企业三者进行统筹,将双创人才培养的过程从校园中扩展到社会里,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学校课程培养、企业实践训练等环节,让研究生双创教育更加完善。再通过培养出的“双创”人才达到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学生就业、供给企业人才等目的,使参与培训的三方和学生本人都能从中获益。政府、高校、企业三者作为一个整体,需要避免人才的需求与供给割裂,并进一步提升双创人才质量,促使更多高质量有效的创新创业项目孵化落地。

1.“政府-高校”协同缓解就业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就业压力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面对这个挑战,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创新创业成为了解决问题的一道良方。政府与高校作为制定政策、提供教育的主体,可以利用协同效应,促进创新创业的同时,缓解社会就业问题。

雖然国务院办公厅早就公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弹性学制,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等支持在校学生进行创业的相关政策,但由于创新创业过程中变数较多且学校之间政策执行力度不同,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一定障碍。因此就需要政府层面进行督促,一方面加快学校在相关政策落地,另一方面也要加大财政投入,给地方高校和企业进行一定的补贴,减轻企业提供给在校学生实践岗位时的负担,同时也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基础。而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下所培养出的创新创业人才也可以为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减轻压力。2020年07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国办发〔2020〕27号)中提到个体经营、非全日制以及新就业形态等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是劳动者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对拓宽就业新渠道、培育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优化自主创业的环境,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并落实相关补助。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是这其中重要的一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可以对我国的创新环境注入新鲜血液。

2.“高校-企业”共赢创造实践环境

高校和企业作为人才输送到社会的两个环节,通过合作共赢,让企业参与到人才的实践教育中,同时高校也可以为企业输送优质人才,实现双赢的格局。教育应当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由于教育和就业存在一定的期限错配问题,容易出现热门专业扎堆招生,毕业后该专业人才过于饱和的情况。因此高校应当在学生进入学校之前从就业情况对招生进行预警,综合考虑后进行招生名额和专业的设置调整。研究生入学后,要加强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三位一体的”全面创新培养模式要求高校必须充分发挥自己本身具有的教育资源。双创理念教育的基础课程纳入研究生的必修课,例如清华大学深研院开创的创业英才班、创业特训营等教学模式,已经作为课程教学纳入学分体系。同时,学校还应当开展更多的特色讲座,对有意于从事创新创业活动的研究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和教育资源支持。最后,对于那些已经准备着手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应当对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学业上的便利,如允许其进行休学或对其进行创业活动的学分统计等措施,打消在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最后的后顾之忧。

长期以来,如何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践中的经验,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一直都是学校职业教育的难点。学校的理论教育必须结合专业实践活动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创新创业的经验。创新创业不是理论搭建的空中楼阁,必须扎根于实践才能开花结果。企业在这方面本来应该是学生最好的课堂,然而出于成本等因素的考虑,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往往有限,供需不对等的情况下,在校学生寻求实习与企业提供实习岗位之间就会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方面企业难以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实习生,另一方面学生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来锻炼自己处理实际事物的能力。而此时就需要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为专业对口的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消化知识,激发灵感,同时,经过充分实践学习的研究生们又能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了解企业的要求,毕业后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3.“企业-政府”紧密联系良性发展

创新创业对于企业和政府来说都是一剂发展的强心剂,因此要加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联系,通过适当的补贴增强企业助力双创的动力,让创新创业反过来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在这里的企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研究生在校期间进行创新创业准备时,为其提供实践实习机会的实习企业,另一种则是研究生离开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时自己所创办的新兴企业。对于前者,由于长期以来企业认为接纳实习生对自己的生產工作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以由政府对于与高校达成创新创业校企合作并接收在校实习生的企业进行补助或适当的税费减免,以提升企业接收实习生的积极性,增加研究生在进行创新创业前的实习机会,促进其素质学习和能力积累。对于后者,则可以对研究生离校后的创新创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例如政府给予大学生“双创”公司税费减免、租金优待、小额贷款和贴息等扶持政策,激励大学生开展“双创”活动。

“双创”人才的培养是我们国家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也是高校未来教育的重点之一。如何培养出高水平高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所依靠的不仅仅是高校教育,还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多方合作。政校企三位一体的协同合作培养模式可以将原本缺乏实践和支持的单薄的高校“双创”教育变为“产学研”融合创新,让有志于投身创新创业的学生能够从高校开设的课程中学到理论知识,再从企业的实习中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贯穿其中的是政府的政策保障和一定的成本帮助。通过这样的政府、高校、企业三者协同合作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给高校、企业和学生提供了实质上的便利条件和政策保障,从而让学校达到提升“双创”人才培养质量和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目的,同时也让已有的企业能够发挥实践土壤的功效,让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企业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进而实现构建“双创”社会、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06):99-103.

[2]侯士兵,冯霞,玄雪梅.双创视角下优化研究生创业教育的路径研究——基于上海交通大学创业教育的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02):27-31.

[3]龙雪梅,王栋杰.“双创”背景下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J].大学教育,2019(09):168-170.

[4]李祖超,梁春晓.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基于高校创新主体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2(07):81-84.

[5]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32(07):18-21.

[6]夏人青,罗志敏,严军.中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回顾与展望(1999-2011年)[J].高教探索,2012(01):123-127.

[7]杨路.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01):62-65.

[8]王伯庆,陈永红.2020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出版分社:,2020.

[9]中国就业研究院.2020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20.

基金项目:湖南省学位与教育改革研究项目《数字经济时代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湘教通[2020]216号)2020JGYB231;校级学位与教育改革研究项目《“互联网+”背景下研究生“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YJG2017ZD02)

湖南工商大学 地方金融研究所 湖南 长沙 410205

猜你喜欢

产学研双创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