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空间感培养的策略探究
2021-09-10袁淑蓉
袁淑蓉
摘要:学生空间感的建立與培养,是小学低段数学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也是小学生建立空间意识,日后学习几何知识的关键所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位置与方向(一)》对于培养小学低段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发展与培养学生空间感具有重要的启蒙和衔接作用。而低年级孩子们的空间思维能力薄弱,生活经验少,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建立有趣的学习情景,培养学习兴趣,注重实际的实践操作,感知图形与现实转换入手感知、建立空间观念。
关键词:小学低段;空间观念;位置与方向(一)
前言:
低段小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弱,加上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高低不一,所以在空间感表现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为教师开展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日常生活中一些小学生东南西北都有些分不清,在课堂学习上也存在较大的困惑。为了有效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教师可以结合课本教材位置与方向有关的教学内容,来有目的性的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基于此,本文将以《位置与方向(一)》教学为例,探究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感。
一、建立有趣的学习情景,培养学习兴趣
在日常教学工作开展过程当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在学习某一部分全新的知识之前,总是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对新知识进行学习观念上的转化。如果上一个单元学习的是计算题,那么学生的计算思维会比较明显,而当学习一下一单元几何方面的内容时,教师会发现很多学生的思维并没有转换过来。在此背景下教师要围绕位置与方向的内容开展教学也应当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和局限性,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完成思维转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正式开始教学《位置与方向(一)》这一部分知识之前,教师可以这一导入教学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首都在哪里吗?大多数学生都不假思索回答“北京”。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小国旗用来代表北京,再小国旗下边画一个小人代表学生所在城市的位置。接下来,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初步判断北京在我们所在城市的哪一个方位,由于此时的学生还没有开始学习《位置与方向(一)》的具体知识这个时候学生只能够用简单的上下左右来表示方位,当学生给出自己的错误回答之后,教师就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刚刚老师听到很多同学说北京在我们的上方,但是大家仔细看看我们生活的环境,难不成在我们头顶上方还有另外一个城市吗?这显然是不对的,接下来就跟着老师一起来学习一下本节课的相关知识吧!”通过在课堂上建立一个有趣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思考地理位置方面的逻辑,有利于快速帮助学生建立位置与方向的思维,从而形成朴素的空间感,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注重实际的实践操作,提高学习能力
空间感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重难点问题,无论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多少遍,很多学生还是会把平面思维带入到这部分知识当中。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思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
例如:当初步教学完《位置与方向(一)》的知识之后,教师发现很多学生习惯用平面的思维去思考位置与方向的相关题目,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会严重影响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适当转变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来培养自身的空间感。在本单元的教学进展到关键时期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开展一个小型的实践活动,比如准备一张大富翁地图平铺在桌面上,让学生判断某一个建筑物在大富翁行进路线上的哪一个方向。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感,教师可以在地图上摆放若干个小旗子,一面小旗就代表一处建筑物,让学生立体观察不同建筑物之间的位置关系,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将平面思维转化为立体思维,培养空间感。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地图上建筑物的位置进行课堂提问,让学生上台来摆上小旗子正确表示出建筑的位置。上台学生摆小旗子位置是正确的,教师带领其他学生鼓掌,若是摆放错了,其他同学可以举手示意来上台进行纠正。通过这样的趣味互动实践课堂,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思考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锻炼和提升空间感。
三、感知图形与现实转换,建立空间观念
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工作对于教师而言一直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在教学中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学习《位置与方向(一)》的时候教师尤其会发现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很难将平面思维与现实立体思维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学生看到一张平面图像,主观意识就会觉得那就是一张平面的图像而已,不会往更加深层次的方向去考虑。在此背景下,教师应当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感知图形与现实之间的转换,建立空间观念。
例如:在《位置与方向(一)》整个单元的教学任务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准备一张学校的平面示意图。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给每个小组发一张学校平面示意图,并且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属于教学活动。学生需要根据平面示意图上的位置找到教师提前在校园内部藏好的五个宝藏地点,最先收集全保障的小组,就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学生在参与这场学习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完全根据地图上的指示来寻找宝藏的埋藏地点,在判断地理方位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将二维平面上的地图来转化成三维空间中的方向。比如教师将其中一个礼物藏在了阅览室的门前,为了争取时间,学生就需要快速锁定阅览室所在的方位,并且根据地图上的指示来确定一条最短的路线。教师可以以五人为一个小组,如果学生要想最大程度上节省时间,必须要每个人都寻找到一个宝藏,才能够快速取得游戏的胜利。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变换方位,学习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转化为平面中的每一个小点,同时还要学会将平面中的标记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对于学生而言,这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
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学生的基本数学能力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在具体的实践测量等操作中,让学生建立空间与图形的表象,感知图形与现实的密切联系。进而加深对空间观念的理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方方.数学教学活动中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J].亚太教育,2020,(4):185-186.
[2]张全菊.培养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有效路径[J].文渊(小学版),2020,(7):865.
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城北小学 31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