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三把尺提升历史复习课的效率
2021-09-10陈建英
陈建英
为了提高历史与社会在中考第一轮考点复习效率,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在复习课中尝试采用三把“年代尺”来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等历史与社会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脉络尺——再现历史事实,梳理历史脉络
复习时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运用“年代尺”,以时间为主线,以历史阶段为依托,增强学生对时间信息、历史事件的时序性、历史阶段特征的认识。课程标准2-2-1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见图1)
该考点涉及的时间跨度大、朝代多、内容多,考试要求为B级。学生对这块内容的了解往往杂乱无章。配合着这把脉络尺,首先请学生在这把脉络尺上填写空白处缺失的朝代,观察年代尺之后,设计具有“特殊意义”的朝代的问题:
1.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的王朝有哪些?
2.统一的王朝有哪些?
3.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及其建立的少数民族是什么?
4.处于分裂、多个政权并存的时期有几个?
通过年代尺的梳理并以设问的方式对整个考点所涉及的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和众多朝代的更替的时间顺序就有了新的认识。采用年代尺来梳理朝代更替时序,培养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
二、比较尺——挖掘内在联系,探寻历史规律
运用“比较尺”,顾名思义通过年代尺的呈现方式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年代尺上要标出重要的历史事件,把每个事件的重要知识梳理清楚;然后:上求原因、背景,下寻结果、影响;最后:分析比较异同点。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巩固、提高,以便形成知识网络,从而将分散历史知识系统化,已达到历史复习的真正目的。
马克思说过:“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如果把这些事件放在同一平面加以研究、比较,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找到理解这种现象的钥匙。”例如:(见图2)
同样发生在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面临的处境何其的相似,都遭受殖民侵略,都被迫打开了国门。通过对比年代尺一目了然,这时我们可以有选择的加入一些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化解难点、突出重点。比如设问:(1)、面对困境,中日都选择了向西方学习,两者在学习西方上,又有什么不同?(2)、日本的崛起,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从中日的发展上,可以对现在中国给予怎样的启示?比较能出“真知”、能出“新知”,只有比较才能明是非,辨真伪,知美丑,识善恶,放在年代尺上比较更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认识、理解历史现象,掌握历史知识,发现和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会学习。
三、主题尺——进行主题探究,实现板块整合
主题尺的教学方式是以年代尺为依据,以学生的兴趣为引导,以探究性学习为形式,把历史内容设计成多元化的“主题”。将时序与主题完美的结合,通过探究相应的“主题”,掌握历史知识、发展历史思维、强化历史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培育创新精神的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
以《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为例:该课由 “屈辱的岁月”、“悲壮的抗争”、“师夷长技以制夷”、“从维新到革命” 四个部分组成。采用了“遭受欺负—奋起反抗—寻求救国之路”的设计思路。(见图3)
这种设计,强调了历史教学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曾经经历过的屈辱和苦难,了解中国人不屈不饶的抗争精神,激发学生民族的自尊心和爱国感。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立意是高的,但是忽略了相关历史事件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容易造成了学生时序上的混乱。在中考历史复习时,为了尽量避免这种混乱,并加以整合,所以采用了“主题尺”的教学方式,即每一把年代尺上确定一个主题并加以探究。
四、使用年代尺应注意的问题
简简单单的一把年代尺,可以把古今中外历史,尽在“尺寸”中,小尺可以发挥大作用,但是在使用时应注意:
第一、以课标为灵魂,以考试说明为主题。小小的线段不可能包罗万象,毫无主次轻重只会适得其反,使原本不够清晰的思维更加混乱。因此年代尺的设置要求与考点对号入座,才能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第二、历史阶段的划分要科学、清晰。或以标志性的事件为准或以朝代更替为标,关键在于弄清楚年代尺上历史事件的递进关系或前因后果,才能真正达到理解和消化。
第三、中外历史知识串联时,要注意归纳。年代尺呈现的是纵向的历史,复习時需要在此基础上认真的分析、比较、联系和归纳,从而加强视角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复习的质量。
通过“主题尺”进行历史探究,把握某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实现板块的整合。从而达到培养历史学科复习中的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丽水市实验学校 浙江 丽水 3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