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忽然古明月,照见天怀朗

2021-09-10冯欢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1年32期
关键词:丛书课文文章

冯欢

中国语言之美是传统之美,从字体结构到书法艺术,从韵律到朗诵,从散文到诗歌,作为社会中一名普通的小学教育语文教师,我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中,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领略汉语言之美。可是又常常感到诚惶诚恐,每每观摩学习王崧舟、窦桂梅等名师大家的课堂神韵,更是羞愧难当,没有名师大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信手拈来的教育机智,作为一名普通小学的普通语文教师,我常常需要思考:该怎样让我的语文课更有高度和深度,同时知识面更广呢?

那是一个春天的上午,李春梅校长带回来一套《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并对我们教师展开了语文主题学习的相关教育培训。倡导教师通过不断优化课堂结构,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利用课堂时间进行阅读主题丛书和名著经典。阅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近年来我国的语文课程实验和改革不断,比如:特级教师霍懋征的一篇带多篇的教育模式,窦桂梅的主题单元教学,李怀源的单元整组教学等,目标都非常明确,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阅读水平。但是把课外阅读内容安排在语文课内完成,实现课内的大量阅读,这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脑子里充满了疑问,课堂上完成这么多内容时间够吗?课时该怎样进行安排呢?学生能接受吗?但是我们作为对语文教育教学充满热情的教师,我开始大量查找相关资料、研究具有示范性学校的实验实施方案及成果、认真观看名师课例,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实践,经过这样一个学年摸爬滚打地尝试,我有了一点小小的感悟及思考。我也清醒地认识到,每一次语文教师面对的课程实验和改革,都不是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唯一的救命稻草,但是冥冥之中我感受到,在“语文主题学习”的影响下,我的课堂和学生有了一点可喜的改变。

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语文主题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加课堂阅读量,著名的崔峦先生依据教材的各单元的主题编写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比如部编版教材三年级第二册第六单元以“童真童趣”为单元主题,《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即以“难忘的童年”为专题,选择了十七篇相关相近的名家名篇,有冰心的《往事》、季羡林的《我的童年》、顾城的《沙滩》、金波的《热乎乎的鸡蛋》等,这些文章扩大了单元主题的外延,学生能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去感受古今中外、不同时代人们的童真童趣。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这么多经典的名家名篇?我把这些丛书中的文章分成了三类,一类是我在课堂上搭配精读课文进行讲解的;一类是学生在阅读课上自己读的,我们学校每周五开设一节阅读课,让学生阅读丛书;还有一类古诗、文言文是需要学生早读时诵读的,每节语文课前预备十分钟,我会安排小老师带读丛书里的《幼学琼林》和《增广贤文》。周末是整本书阅读时间,我会提前布置读书学习计划,完成后需要学生填写读书交流卡,在下周的交流活动课上分享。一个学期的时间,我班学生共读共赏了12本课外书,在阅读中我不要求学生进行全部的掌握和精通,温儒敏主编也说过可以“连滚带爬”地读,“不求甚解”地读,只要每个人在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上有所收获即可。关键是培养并提高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兴趣,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接受真善美、鞭笞假丑恶、净化心灵的过程,大量阅读教学可以更加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世界,使感悟丰厚,学生就能够从读书中得到享受,得到乐趣,才能做到如苏轼所说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二、删繁就简三秋树,拨云见日开春花

在语文主题学习中,既然增加了学生课内阅读的时间,那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加快课本知识学习步伐,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里,一堂课的教学工作无须面面俱到,而应当通过抓住文章重点进行教学。把一篇课文挖地三尺,逐字逐句逐段分析,效果也未必是好的,荀子说过:“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正是这种不足才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简洁、精彩。所以我每篇文章只研究思考一两个关键问题,力求形成一个精简的课堂模式。

在我看过的课例中,我最喜欢的是毕英春运用的“1+x”的单元主题教育教学,“1”指的是每个单元中一篇典型课文,就像数学课上的一个例子,“x”指的是丛书中一系列略读课文的教学。这些略读文章,可以让孩子自己运用前面学到的方法自学,单元主题教育教学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全面吃透教材,整合研究教材,找出每个单元课文的相通点,找出单元学习方法的共性。如统编教材三年级第二册第七单元的重难点:了解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以《我们奇妙的世界》这篇精读课文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步骤: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2.品读课文,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段意;3.再读课文,弄清文章结构层次。学生通过这三个步骤,可以概括出文章是从天空的珍藏和大地的珍藏这两个方面来写的。然后我让学生从较为简单的篇目入手,运用这三个步骤自学丛书中叶圣陶先生所写的《细菌》,概括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细菌,接着,再让学生用这一方法自学稍难一点的篇目萧红所写的《大地裂口了》,概括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严冬的寒冷。学生熟悉了方法步骤以后再进行三篇组文阅读,并完成阅读实践练习。最后有余力的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运用思维导图从不同的方面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事物。本课教学目标相对集中,只解决了文章从哪几方面把事物写清楚这一个问题,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不仅丰富了知识,而且突破了本单元的难点。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小学语文学习关于听、说、读、写有很多规律,我简单总结为三点:積累、模仿、练习。不管是口语学习水平还是书面表达能力,其前期基础都是积累。语文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高的学生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他们喜欢看书,学生能够通过大量地阅读,有所感悟,然后再进行模仿,最后在学习中练习、实践,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在语文学习中也同样适用“反三归一”的这种方式方法。

统编教材三年级第二册第一单元提出“阅读时想象画面”的阅读方法,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图像,它的最终指向是“学习语言”,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我选择了主题从书中的《春燕归来》《夹竹桃》《三棵银杏树》《秋日芙蓉》这四篇文章,首先对于写景状物类文章描写的想象,引导学生关注体现作者观察顺序的词语,比如《秋日芙蓉》中,作者先是“远远望去”,芙蓉花就像婉约娴静的少女,接着“走到近前”,仔细端详眼前的芙蓉,突然“一阵风过”,芙蓉花翩翩起舞;也可以根据文章中出现的景物词语,并联想这些景物特点进行画面组合,比如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三棵银杏树》,在选段中提取秋风、黄叶、老树、鹰、这些词语,联想它们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画面组合:一阵阵凉爽的秋风吹来,金黄的银杏叶铺满地,三棵老树赤裸裸地站着,光秃秃的枝干上一只老鹰一动不动地站着,就像一幅古老的画;而对于文章中比较富有动态感的描写,可以关注动作描写、提取动词,比如《春燕归来》中有一段小燕子学飞翔的描写,小燕子从“咧着嘴惊叫”“上下翻飞”“扑棱翅膀”,到后来“歪歪扭扭地飞”“兴高采烈地唱着、跳着”,学生能够通过抓住文段中一系列的动词边读边在脑海中进行想象画面;最后还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眼耳口鼻等所有的感官去想象画面,比如季羡林先生的《夹竹桃》一文,既有传统视觉上的颜色“火上有雪、雪上有火”,也有一些听觉上的“静悄悄地一声不响”,又有嗅觉上的香气“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最后作者全身心地投入去感受去想象,幻想夹竹桃是地图、是水中的荇藻、是一幅活的墨竹。通过这组文章的铺承,学生对“阅读时想象画面”有了一定的感知,我再带领学生进入精读课文《荷花》的学习,这篇文章的作者同样是叶圣陶先生,文章中也用到了很多表现顺序的词语,如“清早”“一阵风吹来”“风过了”“好一会儿”,学生就能遵循作者写作的顺序一边读文章一边想象这幅动态的画面。满池清香扑鼻的荷花满眼明丽的色彩让作者如痴如醉、沉醉其中,在读到这里,引导学生想象不仅要用眼睛仔细看,还要用耳朵仔细听,甚至可以用鼻子闻,用手去触摸,一边读一边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想象画面。

四、我的一点困惑和思考

思考一:语文主题学习,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这样的形式更受欢迎,对于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是非常有效的,但对于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较弱,上课很可能就是走马观花跟不上大部分同学的步伐,语文主题学习有没有更适用于学困生的方法呢?

思考二:语文主题学习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哪一种更适合我们一线教师常规教学?部编版教材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都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怎样发展才能兼顾课标要求与课内课外阅读呢?如何设计我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

思考三:“语文主题学习”对学生家长也提出了要求,很多课例中学生要在课外查阅书籍搜集资料做大量预习工作,但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实践中,学生能做到吗?虽然有些书在课堂上已经阅读过,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家长在家庭中营造一种阅读氛围,需要家长的监督和合作,这些做法会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吗?我认为这些问题是小学语文开展语文主题学习的关键,也是我们日常教学中的困惑,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和提高。

“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条渐苍莽。”读书就像种植树木,不能要求它突然之间就由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日来月往,它的叶片在露水的滋润下会旺盛而繁茂,青翠的枝条也会渐渐葱茏。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日积月累、力戒浮躁、持之以恒,才能达到“忽然古明月,照见天怀朗”的新境界,希望爱读书的我能带着一群爱读书的孩子,在阅读中精神饱满而丰盈,灵魂自由而欢畅。

猜你喜欢

丛书课文文章
古代丛书与《丛书集成》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北京大学物理学丛书》书目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