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问学”课堂如何设计问题

2021-09-10邓传凤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问学设置思维

邓传凤

我校正打造五一“问学”课堂。而在“问学”课堂中,我认为“一个贯穿的主要问题”的设计相当重要。在教学时如何设计问题?设置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只有设计一个有效的问题时,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为一线教师如何设计有效问题,这应该是教师备课的重点。在课堂上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在教学中设置一题多解的问题,重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时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留足够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例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在出示如下问题时,教师应该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你有几种方法、你是如何解决的?

如图1,AB∥CD,试问∠A、∠C、∠APC有什么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在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学生就在已有水平的基础上,通过作不同的辅助线的方法共探讨出五种方法,这五种方法利用了平行线的性质、三角行的内角和、五边行的内角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本题的设置使问题解决的方法多样性,思维新颖,有创造性,使没有生机的课堂变的鲜活生动起来,孩子们踊跃上台展示他们的方法,这种鼓励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使他们更加热爱学习。

2.设置一题多变的问题,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设置一题多变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这种问题的设置,教会了孩子如何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孩子的思维也灵活起来。例如,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已知:如图,∠EAC是△ABC的外角,AD平分∠EAC,AD∥BC.求证:AB=AC.

思考:(1)上图中,如果AB=AC,AD∥BC,那么AD平分∠EAC吗?试证明你的结论.

(2)上图中,如果AB=AC,AD平分∠EAC,那么AD∥BC吗?

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很容易发现这几个问题中AD平分∠EAC,AD∥BC,AB=AC從中任意取两个作为条件,余下的作为结论都可以成立。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明白了在做题时条件和结论互换从而创造出一个新题,既教会了孩子如何创造性思考问题,也锻炼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找到创设问题的方式方法,同时提高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3.设置开放性问题,能整合知识结构。

在教学时,适时地创设开放性问题,不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知识更系统,掌握起来更简单。例如已知A、B两地相距180km,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A,B两地而行,已知汽车甲行驶的速度为100km/h,乙行驶的速度为80km/h.

请你根据以上信息,提出一个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的问题,并写出解答过程.

由于问题的开放性,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水平能提出各种问题并解决。

学生:1.如果相向而行,用多长时间两车相遇?

2.如果相向而行,用多长时间两车相距200km.

3.如果同向而行乙在甲的前面,用多长时间两车相距20km/h.

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学生对行程类问题有了系统的认识,通过画图直观地找到数量关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此行程类问题包含了两车相遇和两车追及问题,而追及问题又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又属于追及类问题,第二种情况属于超越问题。一个行程类开放问题的设置既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使知识得到了整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4.问题的设置应灵活机动,这样设计不但能提高学生兴趣也能调动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设置问题应灵活机动,而不应该机械没有温度。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本节课我们有三份套餐供大家选用,营养餐,特色餐,今天你选择的什么套餐?现在我把套餐展示给大家,看看大家是吃的饱,还是吃的好。在同学选择好要解决的问题后,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这样课堂往往会收到意外的惊喜,例如如图Rt△ABC,∠ACB=90°如果∠A=30°,那么BC与AB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证明你的结论.

大部分孩子会把这个三角形分割成一个等腰三角形和一个等边三角形来解决,而要求高的同学,会想出更好的方法。如图在原三角形的右边构造一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把一个直角三角形构造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孩子突破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的方法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样使问题的解决更简单,孩子的创新思维也得到充分发挥。

在当今世界对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的问题,设计的问题应该有一定宽度和高度。设计的问题更应该灵活多变,设计的问题也应该以开放性问题为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问学设置思维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浮窗手势让手机操控更轻松
问学模式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让学生在课堂自然生长
从“问学”走向“学问”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课堂教学中“导问”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