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花鼓的文化构成与价值内涵
2021-09-10孙云海韩阳
孙云海 韩阳
【摘要】 天皇花鼓是我国浙江温岭地方流传的传统民间文化,历史悠久,为当地人喜闻乐见。天皇花鼓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起源于安徽凤阳花鼓,在温岭一带形成自身的传承体系。在漫长的发展中天皇花鼓与温岭地方文化相融合,在文化构成方面体现出地方特色,而在价值内涵方面更是历史文化、地理人文、社会文化和思想教育方面的价值凝聚,成为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 天皇花鼓;文化构成;价值内涵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8-0102-02
花鼓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形式,在江浙一带流行多时,其最早起源于安徽的凤阳花鼓,但与江浙本地文化相结合,逐渐演变出具有当地特色的花鼓文化,以温岭天皇村命名的天皇花鼓就是其中之一。天皇花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保护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的时代背景下,探究其历史渊源,研究其文化构成,挖掘其价值内涵就富有时代意义。
一、天皇花鼓的历史探寻
温岭的天皇花鼓有史可考的创立时间是清末民初,它的产生与天皇村村民唐维能、唐正顺父子密切相关,《泽国镇志》记载,“天皇花鼓系唐正顺父亲首创”,据天皇花鼓第四代传人许子利所讲,唐正顺的父亲唐维能是在宣统年间先学会凤阳花鼓,在此基础上结合金华婺剧以及台州本地的黄岩乱弹和江南小调,首创出天皇花鼓,唐正顺继承了父亲的花鼓技艺并发扬光大。对天皇花鼓老戏骨林素琴的采访也验证了这一点,据她所讲,花鼓虽然在温岭流行很早,但形成天皇花鼓口碑的是在清末民初时期,当时天皇村人唐维能和唐正顺父子二人是名气最大、影响最广的艺人,因他们是天皇村人,所表演的花鼓又独具一格,因此称之为“天皇花鼓”。
二、天皇花鼓的文化构成
从文化构成的角度可以把天皇花鼓这种文化形式解构为舞蹈动作、曲谱和唱词以及花鼓伴同物三类,每一类都展现了天皇花鼓独具特色的地方。
(一)舞蹈动作
天皇花鼓主要反映民间日常生活,因此它的舞蹈动作主要為生活习俗类舞蹈为主,据浙江台州学院的林月娴考证得知,天皇花鼓的舞蹈动作受生活以及温岭地方戏曲的影响非常大,表演者必须有较深厚的戏曲功底,动作结合唱词表演,表达意思简练、起始有度、表演质朴、细腻并兼具幽默诙谐之趣。花鼓公主要的舞蹈动作有圆场、龟步、翻身、云手等,花鼓婆则以圆场、足尖急步、卧鱼等为主。
除此之外,还有锣鼓动作。天皇花鼓的舞蹈动作和温岭当地流传的传统戏曲动作结合紧密,比如在传统曲目《闹五更》的表演中,开场前奏为锣鼓,花鼓公以“龟步”出场,戏曲中龟步的特点是:挺胸直腰,双膝略蜷,走外八字蹲步,同时伸头缩颈,四肢舞动,趑趄不前,天皇花鼓取其步伐,但手在腋下做里腕花动作,表演比戏曲动作更显得风趣幽默。
(二)曲谱与唱词
天皇花鼓表演是二人边唱边舞,伴以胡琴,唱曲皆本地小曲,有花鼓调和京戏调,花鼓调的唱词更体现天皇花鼓特点,常用“喂喂哟”“依喂哟”等衬词连接,重点唱词使用叠唱重复,使之主题更加突出。比如节选《卖花线》词:
男唱:一担担子挑上肩棱噔喂喂哟,去到街坊卖花线棱噔哟,(我)高叫一声大姐大嫂卖花线棱噔依喂哟吱 喂哟喂喂哟。
女唱:奴奴坐在门庭边棱噔喂喂哟,只听外面叫卖线棱噔依喂哟,(奴)十指尖尖打开松花门两扇棱噔依喂哟吱喂哟喂喂哟。
男唱:只见大姐笑盈盈棱喂喂哟,随手打开笼箱门棱噔依喂哟,(我)问大姐要 买什么花儿线棱噔依喂哟吱喂哟喂哟喂哟。
女唱:第一要买鸳鸯镜棱噔喂哟,第二要买绣花针棱噔依喂哟,第三要买大红绣花缎鞋面棱噔依喂哟吱喂哟喂喂哟。第四要买绣荷包棱噔喂喂哟,第五要买杭州剪棱噔依喂哟,第六要买绿色香袋挂胸前棱噔依喂哟吱喂哟喂喂哟。第七要买丈量尺棱噔 喂喂哟,第八买画粉饼棱噔依喂哟,第九要买七色花线绣花边棱噔依喂哟吱喂哟喂喂哟。十样东西都买全棱噔 喂喂哟,样样件件摆出来棱噔依喂哟,小客算算一共需要多少钱棱噔依喂哟吱喂哟喂喂哟。
(三)花鼓伴同物
铜锣和腰鼓是天皇花鼓最重要的道具。花鼓公手持铜锣,一般为铜质,左手持锣,右手持杄,边敲边唱边舞;花鼓婆腰间斜挎腰鼓,单手持鼓槌。天皇花鼓最早的鼓槌是两支,类似凤阳花鼓的双条鼓鼓条,但发展到后来,则由单根木制鼓槌敲击腰鼓进行表演,探其变化缘由,主要因为花鼓是流浪卖艺要饭的营生,一只手敲鼓,一只手接过路人的施舍更为方便,这是天皇花鼓道具和凤阳花鼓不同的地方。服饰方面,天皇花鼓和其他戏曲在服饰上有明显的不同,花鼓公的服饰基本固定,蓝色长袍打底,白色套袖,头上缠着白毛巾或白色锥形帽子。花鼓婆的服饰基本是粉红色长衫,头戴着金银首饰装饰的长假发,头饰随演出曲目不同而变化。伴奏音乐方面,与过去只有演员用鼓和锣伴奏不同的是,现在的花鼓有二胡、笛子、三弦木鱼、碰钟、鼓板等乐器,音乐伴奏更加丰富化。
三、天皇花鼓的价值内涵
天皇花鼓历史悠久,作为温岭地方特有的文化载体,它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在今天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塑造地方人文精神的时代,值得更好地传承与保护。
(一)天皇花鼓的历史文化价值
天皇花鼓是天皇人在不同时期生活的真实写照,它如同一面明镜,反映了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新阶段这三个时期人们不同的生活状态,成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天皇花鼓诞生于清末民初那个混乱时代,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随着安徽的凤阳花鼓传入这里,天皇村人纷纷效仿,结合当地的小曲,形成自己的花鼓唱曲,奔走他乡,沿街行乞,天皇花鼓此时是乞讨的工具。新中国成立后,百姓的生活质量不断上升,人民不再流转乞讨,天皇花鼓的唱词也随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内容不再是诉苦博得他人同情,而是更贴近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活,成为茶余饭后人民消遣娱乐的方式。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兴起,天皇花鼓的发展也进入新阶段,温岭各个村庄响应政府号召,大兴当地的传统文化,纷纷建立文化礼堂,农村大舞台,在这样的背景下,天皇花鼓的唱词更多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风貌新时尚的内容,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文化载体。
(二)天皇花鼓的地理人文价值
天皇花鼓的形成借鉴了安徽的凤阳花鼓形式,但它成长于浙江台州温岭一带,地方文化成为天皇花鼓成长的土壤,当地的人文精神构成了天皇花鼓的内在灵魂。历史上温岭人勤劳勇敢,上山下海讨生活,改革开放后敢为人先,争当市场经济排头兵,因此温岭人形成了敢冒险、有硬气、善创造、不张扬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自然而然就凝聚在天皇花鼓这种温岭人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之中。第四代传人许子利说:“天皇花鼓虽是‘讨饭戏’,却也是靠本事吃饭的活计,花鼓人凭劳动赚钱并向大众传达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卖冬菜》为例,八位花鼓公肩挑“菜缸子”神采奕奕,花鼓婆着一身红装,夫唱妇随,描绘了农村老夫妻卖菜谋生的故事,虽然卖菜营生辛苦,但是老夫妻脸上仍然是神采奕奕,唱词也映射出温岭人们对劳动改变生活充满着信心与热爱。而在新编的天皇花鼓《婚事新办》中描绘了一家人就小儿的婚礼到底是要按照旧习俗来盛办还是按照新习俗来简办的场景,在对旧俗的批判中体现了勇于革新、善于创造的温岭人精神。
(三)天皇花鼓的社会文化价值
长久以来,天皇花鼓的唱词没有固定的格式,多是演员自编自演,即兴创作的,其内容主要表现的是市井各色人等的生活琐事、趣事,以短小、戏谑、滑稽取胜。天皇花鼓中的角色只有两个,花鼓公和花鼓婆,两个角色相互配合,一唱一和,边唱边舞。天皇花鼓的曲是温岭民间流传下来的,常在嘴边哼唱的小曲或乱弹,而唱词也是天皇人根据流传下来的曲子以及身边发生的事情即兴编排而成,婚丧嫁娶,市井俗事,都会被做成唱词。因此天皇花鼓是研究了解温岭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对象之一。
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的文化需求在不断提高,天皇花鼓在温岭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依然很受欢迎,因此它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四)天皇花鼓的思想教育價值
传统戏剧向来就有高台教化的作用,天皇花鼓也不例外,其素材几乎都来自民间,充满了人民大众之间朴素的情感,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观众在娱乐消遣之余接受了价值观的传播。近几年来,温岭市泽国镇各级政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天皇花鼓就是其中一种重要文化载体,对宣传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以及传播优良文化都有着重大意义,天皇花鼓通过剧目的不断创新,以文化形式引导人民逐渐抛弃旧思想,接受新思想,在提高公民素质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天皇花鼓经过百余年的传承,已经成为温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传承中天皇花鼓这一文化形式有遗失也有继承,有守旧也有创新,在新时代条件下,深挖其文化构成与价值内涵,使之焕发新春,实现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林月娴.天皇花鼓的发展轨迹与艺术形态[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12(04):137-143.
[2]陈辉.凤阳花鼓在台州的传播与衍变[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11(01):39-43.
[3]周静,薛业浩,邓伟民.多元生态环境传承机制中的凤阳花鼓发展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2,14(06):9-10+28.
[4]姚蒲怀,张雁.地方戏曲与当地农村文化建设[J].大舞台,2014,(04):1-2.
[5] 《泽国镇志》编纂领导小组编.泽国镇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6]温岭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温岭县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