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21-09-10吴佳周
吴佳周
摘要:地理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学生可以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程度的影响了教育领域,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引入了微课形式进行地理实验教学,既能使地理实验教学不受制于课堂时间等客观因素,还能使得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清晰、直观的观察实验步骤与过程,增长学生的地理知识,攻破地理教材中的重难点,拓宽学生的眼界,从而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由此可见,微课在实验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借助微课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提升地理实验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效率。本文重点探索微课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希望对今后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微课;初中地理;实验教学
地理学科所涉及的综合信息较多,要求学生在掌握自然地理知识的同时,认识与了解相应的人文地理知识。在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时,实验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中,通过观察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但是传统实验教学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导致无法正常有效的开展实验教学,很大程度的增加了该学科的教学难度,而借助微课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的打破传统教学的约束,并且渗透到地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从而高效的提升地理学科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一、利用微课解析教学重难点,启发学生思维
针对地理实验教学中的重难知识点,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微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鉴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校并不是很重视地理教学,对地理实验教学投入的资源也是极少的,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初中地理教学重难点问题,严重制约地理教学的开展。
随着微课的广泛运用,在地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借助微课中色彩、形状、声音等功能,实现了抽象概念简单有趣化,为学生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的实验内容,从而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针对课文中较为抽象且实验花费时间较长却无法保证实验成功率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视频记录下实验的全过程,在剪辑视频的过程中结合动态画面制作微课,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观看到深厚形象生动的实验过程,在保证地理实验效果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微课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借助微课提升地理实验课堂的教学效率
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通常运用简单的图片或者视频进行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程度的制约了地理实验教学的课堂效率。在开展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借助微课,在使课堂教学变得形象有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大大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从而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由此可见,地理教师要充分发挥微课在地理实验教学中的优势,在实际微课制作中,围绕地理实验教学内容制作出简短精致的视频,大大节约微课的课堂时间,使得微课在有效的时间内发挥其实际的应用价值,促进地理实验教学内容丰富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微课形式,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的原因,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微课为学生展现形象直观的实验过程,促进学生对植被影响水土流失知识的学习。但是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实验教学器材,比如,不同植被覆盖的黄土、烧杯与洒壶等,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保持黄土坡度固定不变,水流速度均匀,引导学生观察烧杯中泥沙的含量,从而得出实验结果,这样的实验教学大大降低了学生实验学习的难度,能够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三、利用微课渗透情感,做到情感教育
情感教学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初中地理教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地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成语、谚语等融入到微课教学中,例如,人们常说的“山水相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都涉及到相关的地理知识,借助微课的谚语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漫画是初中生比较热爱的,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漫画设计微课内容,使得学生在有趣的课堂教学中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借助情感融入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深刻感受到自然地理其中蕴含的魅力,而微课生动有趣的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助于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
四、結语
综上所述,微课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微课的形式开展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既可以帮助实验教学不再受课堂时间与资源的限制,还能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使学生清晰、完整地观看实验全过程,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促进学生突破地理实验的重难点,学习到更多的地理知识,也为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微课的引入,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专业素养,从而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夏钦秀.微课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02):143.
[2]朱爱云.微课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11):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