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 妙 ” 哲学范畴的三重内涵释义
2021-09-10贾静周琳
贾静 周琳
【摘要】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我国哲学史上极具哲学灵性和哲学气质的智者,其玄妙深奥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老子哲学中,“妙”作为老子首创的哲学范畴,与老子的核心哲学思想“道”有着密切的联系,且其所蕴含的美学思想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和理想人格追求提供了典型的范式。本文对老子“妙”进行释义,从“妙道”“妙理”“妙境”三个方面,以及后人对“妙”的发挥和实践着笔,探讨老子“妙”哲学范畴的三重内涵。
【关键词】 老子;妙;哲学内涵;价值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8-0049-04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老子哲学的研究颇多,老子在《老子》一书中所提出的哲学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等,对后世影响深远,诸多学者对此进剖析研究颇深。
在如今哲学研究愈加多元开放、包容谦虚的学术背景下,对“妙”的重视程度和研究分析却没有体现出老子“妙”的全部价值。人们应当重新审视老子“妙”的哲学思想,并深入地挖掘学习“妙”的价值。
从我国现存的古籍文献来看,“妙”虽然不是老子独创的,但却是老子打破了“妙”字的固有含义,将其上升到哲學范畴的高度。
“‘妙’这个范畴是老子第一次提出来的,[1]”老子最先开始提出“妙”,并将“妙”应运到他的哲学体系“道”中。老子率先赋予了“妙”宇宙本源或本体的哲学内涵,“妙”与“道”相联系,就有了不可言说的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和世界普遍永恒的总法则的含义,体现了道之体。又将“妙”与自然无为之“道”相结合,“妙”则是可以言说的具体的人生之“理”,即为人处世当遵循的自然无为的道理,体现了道之用。
在此基础上,老子又将“妙”从天道引入人道,使“妙”有了形容善为道者的品格和心境的含义,赋予了“妙”道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哲学内涵。此处的“妙”与“境”相联系,表明了善为道者体道、得道就在于其取法于道,继承了“道”“无”的特性,因而深藏不露不可轻易认识。“妙”的哲学范畴由此展开。
伴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妙”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不断地包容突破、传承创新,成为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极具哲学意蕴和审美内涵特色的哲学范畴,其闳大的美学价值和审美影响给予了后人诸多启迪。
二、妙道不可言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老子》书中的所有的哲学范畴基本都是围绕着“道”展开,“妙”也不例外。“妙”与“道”有着密切的联系,“妙”的本质在于合“道”[2],对“妙”的讨论离不开“道”。
《老子》第一章开篇即论述了“妙”与“道”的关系,揭示了“道”最根本的特性,“道之妙”就在其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3]”
老子说:能够言说的道,不是恒常之道;可以称谓的名,不是恒常之名。无,可以叫作天地之始;有,可以叫作万物之母。所以说“道”常无,是要人体察它的深奥;说“道”常有,是要人体察它的光耀。“有”和“无”同出于“道”,两者都很玄妙,只是称谓不同而已。玄妙又玄妙,它是万物所以产生的总根源。
第一章主要讲道的本源性问题,并指出道与有无的关系和道的可名与不可名问题。第一个“妙”字是形容词,用来形容老子的“道”,为“微妙”“奥妙”之意,正如王弼所注:“妙者,微之极也。”[4]而第二个“妙”则是名词,结合文本语境,此处“妙”与“众”合用,引申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道”。
因此,在第一章中,“妙”就单纯的字面意义来说,为“微妙”“奥妙”之意,但如果与文本语境和老子哲学思想相结合,则离不开“道”,当引申为“奥妙之道”或“微妙之道”。
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说,“道”是“无”,其无形无名,是天地之始,具有无限性;从生成论的角度来说,“道”是“有”,其生成万物,为万物之母,具有有限性。
在老子哲学体系中,通过体悟“道”,把握“道”的“无”,才可以观照“道之妙”,通过体悟“道”,把握“道”的“有”,才可以观照“道之徼”。“妙”是“微妙”“奥妙”,是无法言说的;“徼”是“边际”“端倪”之义,是可以言传的。“妙”和“徼”都是“道”的属性,而“道”又叫“玄”,所以“妙”和“徼”“同谓之玄”。但是,“道”的“无”的特性与“玄”更为接近,所以又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故老子的“道之妙”就是指“道”无形无名,宇宙本体,生成万物的“无”的特性,这是“道”在“无”的状态下所体现出的本质特性,也是“道”的根本特性,而这个特性是不可说的,也正是因为不可说,故称其为“妙”,此为“妙道”。
总之,“妙”与“道”相联系时,体现了“道”为宇宙本体的玄妙、微妙、奥妙的特性,而这个特性因为有了“妙”的加持,便被赋予了不可言说的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和世界普遍永恒的总法则的含义,体现了道之体。故,老子“妙”哲学范畴的第一层含义乃“妙道不可言”。
三、妙理不可为
老子之“道”有不可道之“道”和可道之“道”之分,不可道之“道”是“道”之体,即“妙道”;可道之“道”是“道”之用,即“妙理”。“妙”与老子之“道”联系密切,故“妙”与“理”也有着深厚的联系。
《老子》第二十七章论述了“妙”与“理”的关系,揭示了“理”的具体表现,“理之妙”就在其中。“善行无辙迹, 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 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 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5]”
老子说:善于行走就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言谈就不会留有瑕疵,善于用计就不必过分谋虑,善于关闭即便没有锁合住也不会被打开,善于捆绑即便没有绳子约束也不会被解开。所以圣人善于帮助救援他人,因此不会有人被遗弃;善于利用处理万物,因此不会有物被丢弃。这就是袭用大道的明智。所以善于为人处世之理人可以看作不善此理之人的老师,不善此理之人可以看作善人者的资借。不尊重老师,不珍惜资借,虽然看起来明智实则是身处大愚蠢中。这是重要且微妙的道理。
第二十七章主要在强调自然无为的意义和效用。对于此处的“要妙”,古之学者的解释颇多。如河上公注:“能通此意是谓知微妙要道也。[6]”高亨云和刘台拱将“微妙”释为“幽妙”之义。本章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无为,主要是强调自然无为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老子的思想,“要妙”指的是重要且微妙的道理,故引申为“微妙之理”。
老子在这里列举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五事,即在行为、言论、计数、关闭、捆缚上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让人和物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做到人尽其才和物尽其用,就能“无弃人”和“无弃物”。这就是因袭大道的明智之举。所以“不善人”因其不得“自然无为”之“理”,行为不得五事之道,不循自然无为的原则,故应向“善人”学习。“善人”也应该向“不善人”学习,“善人”从“不善人”处亦可获得借鉴。“善人”与“不善人”之间如果不懂得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双方只是似聪明,而实糊涂。这就是老子所说的“要妙”,旨在說明为人处世当循“自然无为”之理,“善为”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总之,“妙”与“理”相联系时,与具体行为表现上的“五善事”相得益彰,与自然无为原则相辅相成,被赋予了可以言说的具体的人生之“理”的含义,即为人处世当遵循的自然无为的道理,体现了道之用。故,老子“妙”哲学范畴的第二层含义乃“妙理不可为”。
四、妙境不可识
以上所述,老子之“妙”从哲学角度来看,有“微妙之道”和“微妙之理”的释义,有了“妙道”和“妙理”做理论支撑,就要探索具体可行的体道、得道方法,故引出“妙境”。
《老子》中第十五章论述了“妙”与“境”的关系,揭示了体道得道的方法,“境之妙”就在其中。“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泊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盈。夫唯不欲盈,故能蔽而不成。”[7]
老子说:自古以来能得道之人,精微神妙深奥通达,深藏不露不被轻易认识。正因为深不可测难以认识,所以只能勉强形容:其谨慎小心就像冬天要踏过冰面,犹豫多思就像畏惧周边邻人,严肃恭敬就像在做客,端庄融和像冰块即将消融,敦厚朴实像未经加工的朴木,心胸宽广像空旷的山谷,混沌自然像流动的浊水。怎么能像浑浊的水澄静下来逐渐变得清澈?如何在处于长久安静的状态之后又能徐徐生动起来?包有此自然之道者就不可盈满。正因为不盈满,所以能隐蔽保全而不被新事物取代。
第十五章讲体道者的性格和心境。此处的“妙”是对“古之善为道者”的一种称赞,“妙”体现的是得道者的心境性格和高尚品质,是老子关于人格美的理想。因此,“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是对得道者的人生境界的总括,是故结合老子的思想,“微妙”当引申为“微妙之境”。
这一章中老子描述了“善为道者”虽深不可识,但其体道的方法是可以学习借鉴的。从“善为道者”身上至少应该能看到:慎重、戒惕、威仪、融和、敦厚、空豁、浑朴、恬淡、飘逸等特质,能感受到他们做事情从不贪求圆满的魅力,也正因为他们不盲目贪求圆满,所以他们就能合理分析局面,恰当规范自己言行,故而不会有失“道”之隐患,故而可以在逆境中从容应对,可以在旧的局面中破旧迎新。“善为道者”的人格修养和精神面貌是微妙玄通的,因其具有“道”玄之又玄、恍惚难言、自然无为之特性,其境界在体道、悟道的过程中不断升华,随道而玄,同样微妙深奥,深不可识。故“善为道者”之境界,可称之为“妙境”。
此处“妙”与“境”相联系,指的是善为道者的性格和心境,表明了善为道者体道、得道的途径。善为道者之所以精微神妙深奥通达,就在于其取法于道,继承了“道”“无”的特性,因而深藏不露不可轻易认识。
在一定程度上,美学源于哲学,又脱胎于哲学。“妙”这一美学范畴也是如此。“妙”这一关于“神妙之境”的美学范畴的生成与其哲学内涵有着强烈的联系。
古人云:“神而不知其迹曰‘妙’”。老子“妙”体现的是“道”的无限性,认识到“道”之“无”,方能领略“道”之美妙,这就是老子说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在观照了“道”的“无”之“妙”后,再结合“道”的“有”之“徼”往上推及,到达“玄之又玄”的万物本体之源,从而进入到美不胜收的“众妙之 门”。“妙”道的“无”之根源,“出于自然,归于自然,所以‘妙’必然要超出有限的物象,更不能用‘名言’来把握。[8]”“妙”之美不可言说,故“不能执着于有限的物象来求‘妙’。[9]”
这里,“妙”与“境”相联系,指向的是一种无限之美,这种无限之美不可言说,却又藏在有限的形迹之中。“ 妙”是似有若无之美 。“妙”这个范畴所具有的贯通有无之境、神而不知其迹且不可言说的美学特征,开了以“妙”为审美范畴的先河。故,老子“妙”哲学范畴的第三层含义乃“妙境不可识”。
总结以上三层含义,老子“妙”范畴的哲学内涵包含“妙道不可言”“妙理不可为”和“妙境不可识”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讲不可言说的道体,此“妙”脱胎于“道”,故而继承了“道”渊博不可言说的特性;第二方面讲可以言说的道用,此“妙”凝练于“理”,当遵循老子“自然无为”原则,故不可刻意为之;第三个方面讲深不可识的道境,此“妙”显微于“境”,内敛于人格心境之中,深不可识。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妙”完整的哲学内涵,且每个方面都与老子哲学思想之核心范畴“道”密切相关。
五、妙的价值影响
通过对老子文本关于“妙”的论述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老子“妙”有着浓厚深郁的哲学意味。但是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后世对“妙”的发挥实践则侧重于美学方面。老子“妙”虽未曾具体涉及文学艺术之美,但“妙”作为一个哲学范畴所蕴含的美学精神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妙”字这个美学范畴在某种意义上其重要性远远超过“美”。
在艺术审美领域,文人墨客用“妙”来品评文章书画、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作品的艺术造诣,有所谓“妙篇”“妙诗”“妙句”“妙楷”“妙音”“妙舞”及“笔妙”“刀妙”等;在自然审美领域,用“妙”來形容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自然之美有所谓“妙风”“妙云”“妙花”“妙色”“妙香”等,孙绰《游天台山赋》里说到“运自然之妙有”,更将万有总归一“妙”;在人体审美领域,用“妙”来描述人的外貌五官、四肢躯干之美,有所谓“妙容”“妙相”“妙耳”“妙趾”“妙年”“妙士”“妙客”“妙人”“妙选”“妙兴”“妙绪”等;在人生境界和人格价值方面,用“妙”来观照人的品质性格;在审美心理和哲学方面,用“妙”来体贴人的心理思想,有“妙理”“妙义”“妙旨”“妙用”“妙境”“妙解”“妙觉”“妙悟”“妙心”等。可见,“妙”的价值对美学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
正如叶朗在《中国美学史大纲》中所讲“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老子提出的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等等,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10]“妙”作为老子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无疑在中国美学史上居于核心地位。“妙”丰富深邃的美学意蕴必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文学艺术、自然人生、哲学生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结语
本文基于老子书中与“妙”相关的论述,对老子的“妙”从哲学内涵和价值影响方两面进行阐述。
首先简要说明了老子“妙”在“道”“理”“境”下的文本含义,结合文本语境,以“妙道不可言”“妙理不可为”“妙境不可识”来对“妙”进行哲学释义。最后以后世对“妙”价值的发挥,来概括“妙”在美学史上的影响。“妙”在老子笔下,出入于宇宙人生之间,幻化于有无之境,践行于人格追求中,其哲学价值和美学影响在今天仍值得我们研究探讨。“妙”如一扇窗牖,推开其以洞察老子哲学之“道”“理”“境”的风景。“妙”是每个人心里的一把标尺,用来品评文学艺术、勾勒自然人生、定着哲学生活之美。
最后以林同华先生在《审美文化学》里对“妙”的概念式的总结来对本文做总结:“‘妙’是中国古典美学基本范畴之一,表示审美对象和审美过程的无穷意味,或超出物象的形式与情感,描写对象的技巧和规律,或审美主体的无意识和创造性。”“妙”在老子笔下,出入于宇宙人生之间,幻化于有无之境,践行于人格追求中,是“美”的表现却远高于美。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35.
[2]祁志祥.以妙为美——道家论美在有中通无[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75-81.
[3][5][7]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16.
[4]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河上公.老子河上公注[M].
[8]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36.
[9]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37.
[10]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