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依托群文活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
2021-09-10魏亚争
魏亚争
【摘要】 群众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一部分,是群众接触有益文化、接触正能量文化、提升文化心理向心力的重要途径。鉴于此,群文工作者更要担起使命,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使其深深地融入群文工作之中,从而为营造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做贡献。
【关键词】 群文活动;传统文化;文化向心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4-0110-03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重要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要传承传统文化,首先要明确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首先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次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曲、书法、国画、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音乐、武术、曲艺、棋类、传统节日、民俗等。除此之外,中华传统文化还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用发展和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首先,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和成果,是东方文明的代表,也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现在学习传统文化,一方面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是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其次,从建设精神文明的层面看,继承积极的传统文化对于教化人民、发展文化艺术、丰富和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极其关键和重要;同时,中华文明延绵了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最重要的是,在当今形势下,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还在于,可以在浮躁的社会里,让国人找到自己的心灵坐标,树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民众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群众文化工作的内涵与重要意义
群众文化是一项群众自主参与、自我开发、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而开展的文化娱乐活动,具有培养、教化人的功能与作用。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作为群文工作者,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尤其是在群众文化工作中,更应该开拓思路、不断创新,通过政府搭建平台,通过各部门相互协作,转变思维,把工作方式从“送”文化到“种”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多地融入到社会生产生活中,从而形成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只有基于以上的文化自觉,才能通过群文工作在人民群众中埋下建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种子。
如今传统文化正在受到冲击,道德品行、民风民俗、传统手艺等都在逐渐被国外文化所冲击。尤其是当代年轻人,正在被欧美、日韩文化吸引眼球、抢夺精神。基于这种堪忧的现状,传统文化需要被弘扬与传承的任务就更加艰巨和迫在眉睫,群文工作者也就更需要在常态化工作中为传统文化保留一席之地,并及时更新在群众文化工作中融入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与方法,吸引新时代的炎黄子孙成为华夏文明的传承者。
三、群众文化工作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群众文化工作作为一种面向大众的、受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广泛性、易于参与的一种文化形式,越来越受到人民的重视。它集娱乐性、知識性、思想性为一体、寓教于乐,使人民群众能够通过文化娱乐活动,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获得社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从而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单纯运用宣传教育的方法来进行往往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在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就能够极大地增加宣传的吸引力,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使人们在得到高尚趣味的精神享受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潜移默化地理解、接受传统文化的内涵。所以广泛深入地借力弘扬传承传统文化来开展群文工作是利国利民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如何在群文工作实践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要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群众文化工作,发挥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就要广开思路,多轮驱动,针对不同受众,不断丰富群众文化工作的内涵和形式,为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贡献力量。
(一)汲取民族文化精髓,宣传丰富的民俗文化
1.传统节日是复兴、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文明国家的基本框架,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她所蕴含的注重血缘、敬天爱人、仁义忠孝、崇尚团圆、以和为贵和礼尚往来等特质,与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质一脉相承。传统节日,既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更是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鉴于此,在日常的群文活动中,融入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节日元素,倾力打好节日“王炸”这张牌,既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继承传统。
(1)元宵节
元宵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围绕元宵节吃元宵、猜灯谜、赏花灯等风俗,组织居民以社区为单位举办包汤圆比赛,聘请非遗传承人花灯艺人在手工作坊对馆办团队进行扎花灯培训,让他们实践传统花灯的制作技艺,并评选出优秀作品作为猜灯谜比赛中的奖品予以发放。活动期间,会在现场挂满花花绿绿的谜语,以及五颜六色、形态逼真、造型各异的自制花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路人,或驻足观看,或踊跃参与。不少人称赞活动办得既接地气,又很有必要,让大家欢乐吉祥过大年的同时,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一特色项目年年举办,常办常新,深受百姓喜爱。
(2)端午节
每年端午前夕,我们都会在社区和团队之间举办包粽子、猜谜语比赛。同时,还举办香囊手工培训班,并邀请专家举办“端午节的渊源与屈原爱国主义事迹讲座”,让市民了解“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等纪念屈原的诗句,使参与人员充分感受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并受到精神洗礼。
(3)七夕节
因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使“七夕”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在当代更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把传统节日的美好寓意和现代手段巧妙结合,针对金领和白领举办“诗友结对子”活动,组织“七夕缘缘圆”的话剧培训班,专门招收喜爱话剧的单身青年,在对他们进行艺术培训和辅导的同时,还专门为他们创造排练爱情剧的机会。这些青年本就有着共同的业余爱好,又在培训和排练中增进了了解,因此很容易产生共鸣。四年来, 活动共举办了45期,成功为青年男女牵线搭桥10多对,深受年轻人及其家长的好评。
(4)中秋节
中秋节自古便有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等习俗,尤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的美好寓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中秋之夜,策划者围绕“月”字做好文章,每年联系一个社区,共同举办中秋赏月活动。并提前让居民做好功课,搜集、背诵有关“秋、月”二字的诗词,用于参加“秋、月”诗词飞花令接龙比赛,同时规定“吟诵”者适当加分。于是在活动现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吟诵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的传诵,使节日活动不仅充盈着浓浓的文化氛围,更增添了精彩浪漫的情怀;同时,活动还安排参与的馆办团队讲述“中秋节的传说”,以增加节日的文化品位和趣味性。许多社区居民在活动结束后感慨道:“若不是活动督促、比赛需要,还真想不到去回味这些优美的诗句。想想也真是惭愧,老祖宗这么好的东西都被我们忽略了!以后只要有时间,不仅自己要温故知新,更要带着孙子辈诵读!”每当这个时候,群文工作者的成就感就油然而生,这不正是处心积虑举办这些活动的使命和意义所在吗?
(5)重阳节
每年阴历的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使“九九重阳”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早在三年前,经过精心策划,让馆办少儿团队的孩子们和两家敬老院的部分老人结为“祖孙恋”,让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就经常保持微信和电话联系。每到九九重阳节, 就让这些孩子带上精心准备的节目和重阳糕及其它美食,到这些老人所在的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并让孩子们给老人洗脚、讲学校的逸闻趣事,在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的同时,也让孩子们在心中刻下孝敬老人的中华传统美德的烙印。
(二)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1.古诗词的故事化呈现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最优美的汉语,最生动的国学。但因为理解上的难度,让很多孩子对古诗词望而生畏。所以就要采取种种新颖的形式,让孩子们对于诗词的接受,不再是被迫的任务,而是心甘情愿的享受。
首先,要把这些诗歌用生动的故事去呈现。通过精挑细选,选出《咏雪》《咏鹅》等短小精悍、朗朗上口且易于小孩子理解的诗词,一方面把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编成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另一方面把诗歌译成现代汉语,让孩子们读懂的同时增加兴趣,并带着这些故事进学校为小学生演出,还结合居委,在社区组织亲子场,利用双休日和晚上的时间到孩子们中间去普及弘扬传统文化。
另外,每年还主推一场《中华美诗(词)文朗诵赏析会》,让孩子们充分享受阅读和朗诵的乐趣,进而提高文学素养和人生品位。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加清晰的年代感,会让他们在活动中统一着汉服,并将这些诗歌按内容分门别类,设有《国学篇》:包括《三字经》和《弟子规》,教育孩子们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童稚篇》:诗词有《游子吟》《悯农》等,让孩子们从小尊重劳动,爱惜粮食,并懂得母爱的伟大;《谐趣篇》:内容有《声律启蒙之二冬》、故事《解缙敏对》等;少年强,内容有毛泽东的《咏蛙》《呈父亲》、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岳飞的《满江红》等等。这些千古绝唱,明白晓畅,情调激昂,感情炽烈,气势豪迈,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甘屈辱,奋发图强,雪耻若渴的神威,让孩子们在诵读的同时,感情和精神都得到了升华和洗礼。
更令人欣慰的是,活动的溢出效应大大超出了预期,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家长,他们为了让孩子尽快熟练掌握古诗词,或督促、或陪练,甚至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会背的父母先背给孩子听,出现了母子、父女共同诵读的温馨场面。
2.传承内容,创新形式,尝试用儿童成语剧进行宣传普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易记易用,而且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这些浅显易懂的故事让孩子们感觉到有趣的同时,更能从中明白许多深刻的道理。于是,我们决定迎合孩子们的喜好,把成语短剧作为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举措。
经过创编团队分头编写剧本,再经过少儿团队的认真排练,一台台短小精悍、形式活泼的少儿成语舞台剧就开始到学校、进村居巡演了。演出现场气氛熱烈,小演员在台上妙趣横生,小观众在台下笑声不断。这种宣传形式,直观、生动、形象,孩子们喜欢看,肯定就会入脑入心,记忆深刻。
(三)多措并举,在继承传统美德与弘扬时代精神上做足文章
备受传统文化滋养的中国人,骨子里充满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传统文化精髓,也涌现出了许多孝老爱亲、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的典范。他们虽然是用现代的观念和道德规范来做人、做事,但与中国传统伦理的孝道、重义是异曲同工、一脉相承的。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在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 “母慈子孝敬,家和万事兴”的专场演出,一边用小品、小戏等形式热情讴歌“孝老爱亲”“最美家庭”的感人事迹,一边演绎现实生活中不孝顺父母的反面案例,一边为观众讲述《黄香温席》《卧冰求鲤》等中华美德故事,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对比,孰是孰非,弘扬什么,抨击什么,旗帜鲜明,让人们在接受传统文化洗礼的同时,荣辱、是非观更加明晰,从而更愿意去做讲文明、守道德的好人。
同时,还借助《道德讲堂》的影响力,下社区、进街镇进行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事迹演讲会,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更助推了市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对传统道德文化回归的强烈期盼。
这些活动实践和受众的热烈反馈充分地证明了,在群文活动中大力弘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智慧之举。群文工作者一定要把“华夏礼仪要代代相传,不能断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当成应尽的历史使命,并让它跨越时空,永放光芒,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李树才.浅谈民族传统文化在群文工作中的重要性[J].群文天地,2013,(12).
[2]乔娜.浅议优秀传统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J].明日,2018,(46).
[3]吴吉煌.弘扬民间传统文化促进群众文化发展[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02).
[4]姚刚.新时期如何做好群众文化工作[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