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构主义视角下中国网络文学在越南的传播

2021-09-10米微微胡东平

今古文创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学翻译解构主义越南

米微微 胡东平

【摘要】 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的走红得到了多方关注,但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家的传播案例,对同样成功的越南则不够重视。中越文化一脉相承,越南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产品再次走红越南,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中国网络文学,原因主要是中国文化的强文化吸引力、越南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接近性和中国互联网文学产业的日渐繁荣。为了塑造中国形象,进一步推进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去,本文提出几点发展建议,包括国家专项支持、改良专用翻译软件和培养相关翻译人才。

【关键词】 中国网络文学;文学翻译;越南;解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4-0127-02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从‘违和’到‘维和’:翻译和谐伦理研究”(17ZDB1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日益增长,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随之增长,其中,中国民间文化对外传播最成功的是中国网络文学。大部分研究中国网络文学对外传播的学者都将目光放在了对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欧的传播上,而对离我国更近的、同样传播成功的邻国越南,研究却相对较少。

越南和中国一衣带水,往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已故越南前国家主席胡志明曾说,中越两国人民“同文同种,血统相通,有相同的文化根基”。因为相似的文化背景,中国经典文学如四大名著、传统诗词等文学作品对越南文化影响深远。21世纪以来,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学作品再次抓住了越南文化市场,在2009-2014年的5年间,越南翻译出版的中国图书数量超过日本和韩国,其中网络文学的翻译占所有文学类图书翻译的89%,所有类型图书翻译的73% [1]。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网络文学作品被越南出版机构翻译出版发行。

二、理论背景

解构主义诞生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法国,是一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全开放式批判力量,旨在颠覆二元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消除逻各斯中心主义,打破传统结构的封闭性,以多元化的视角看待问题。解构主义引入翻译研究后,启发了各种“后现代”翻译理论,例如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等的转化和发展。[2]

解构主义诞生的目的是推翻和颠覆传统西方哲学,反抗西方话语的霸权。西方中心主义认为西方文化具有无可辩驳的优越性,全人类都应该学习和遵循西方的规则和价值观,西方国家因为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进步带来了经济和军事优势,进而使用军事霸权获得文化势能和话语权力,近代以来非西方国家政治经济的落后并不能证明其文化劣于西方文化。解构主义来自西方,却提出了颠覆西方霸权的思想,并给边缘化文明提供了理论上的利器用以反抗西方话语。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所关注的不只是微观层面的词句文本之内的问题,而是更多的、将视角转向宏观的文化和历史,超越语言局限,对历史文化追根溯源。当今世界,主流文化依然被西方世界主导,哪怕在本土歷史文化最悠久的国家也无法避免,更何况那些被西方统治时代完全破坏本土民族和历史的国家,诸如非洲和美洲国家。翻译是西方世界塑造话语权的工具,同样可以作为第三世界国家取得思想独立的重要助力。

三、中国网络文学在越南兴起的原因

中国网络文学在越南的流行可归结为以下三个原因:

(一)强文化引力。文化间的交流往来既不平等也不均衡,而是有着规律的方向,即从“强文化”/“中心文化”向“弱文化”/“边缘文化”流动,这个过程既包含了强文化主动传播,也包括弱文化自发被强文化所吸引。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强国,但近代的落后造成了中国文化影响力衰退,中国文化相对西方文化成为弱势文化,当代中国文化向西方世界的输出是艰难的逆流过程[3]。中国作为当前最成功的发展中国家,文化相对包括越南在内的其他东方国家文化存在强文化引力。西方国家读者在接收中国文化作品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心态,很难扭转过去的刻板印象 [4]。逆势能的文化传播是解构西方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在不放弃逆向文化传输的同时,中国应该大力开辟新战场,发展其他第三世界国家。

(二)文化接近性。文化接近性(cultural proximity)是约瑟夫·斯特劳哈尔(Joseph Straubhaar)于1991年提出的理论,他认为人们更倾向于接受与本国文化相似的内容 [5]。文化接近性是中国网络文学在亚洲成功传播的重要原因,在文化接近的国家做文学推广更节约国家资源。此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邻国基本都是新兴经济体,在政治、文化上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老牌西方国家发展的疲软现状形成鲜明对比。当前,中国正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通过文化传播带来的国家认同感,是经济利益和军事压迫所不能带来的,与经济、政治、外交联结互相促进。

(三) 中国发达的互联网文学产业。中国网络文学的基础优势是无限的创造力,以中国强大而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为地基,容纳了无数创作者。网络文学写作的门槛极低,而网文读者几乎是没有门槛的,大量来自不同年龄段、生活背景和爱好的读者带来极为多样化的创作和评价。根据2020年8月21日召开的第六届中国网络文学论坛公布的最新数据,全国网络作家数量已经达到1750万人,网络小说作品总量达到约2500万部,网络文学网站约550家,网络文学用户突破4.6亿人。

四、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去的发展建议

中国对第三世界国家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是“一带一路”倡议成功实施的保障,日益频繁的人员、经贸往来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这些国家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也会带动国与国之间更多的往来,彼此相互作用。理想的“一带一路”不只是政治和经济的互联互通,更是文化的传播交流,中国网络文学在越南的翻译与推广,给文化“一带一路”提供了成功案例,通过文化传播解构西方话语,展示和塑造真实、全面的中国形象。

为进一步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根据越南推广中国网络文学的成功案例,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国家专项支持。国家设立相关专项,扶持中国网文等通俗文化产品在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翻译和推广,引导和带动更多边缘文化国家走向文化独立,解构西方话语权。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大力支持经典文学走出去,开展了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译介工程”“大中华文库出版项目”等国家项目[4]。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中国文学在国际文坛的影响力有一定提升,但显然并没有达到文化走出去的预期成果[6]。诚然经典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根基,但其对于非本土专业人士说不够亲民。网络文学阅读门槛低,趣味性更强,可以作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敲门砖,培养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化作品的兴趣和欣赏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曾说,农业要丰收,需良种、良法、良田,中国优秀文化是良种,正确的推广策略是良法,有欣赏能力的优秀读者是良田。欲开垦,先松土,只有读者欣赏能力提升,经典的传统文学作品才有扎根的土壤。

(二)改良专用翻译软件。由于翻译成本、出版规定等限制,能够正式在越南翻译出版的中国网络文学只占实际传播到越南的作品中的很小一部分,尤其是一些小众类别比如耽美文学、同人文学,大部分仅在网络进行线上翻译传播的作品通常无法出版,译者没有收入,工作全凭兴趣爱好,很难吸引专业的译者加入,不懂中文的业余译者们只能借助翻译软件。在搜集到的非专业译者对中越翻译软件的诟病中,提出的最大问题是翻译软件的词库和句法更新速度远远赶不上中文网络新词汇和语言习惯的变更,导致大量的内容无法识读。中越翻译相对简单,相关软件制作者可以考虑开发专用于中越小说翻译的软件,这将大大提高中国网络文学传播的效率。

(三)培养专业翻译人才。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译者通过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向世界诠释中国新形象,为中国话语权的构建添砖加瓦,承担着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国家使命和责任。文学翻译是一种创作行为,除了语言转换功能,译者还需要考虑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差”、翻译的对外传播目的、不同语言的外国读者有不同的接受心态等[6]。当前中国文学对外翻译的平均质量,没有达到能够忠实传递原作精神意义的高度[7],提升空间还很大。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相对成熟,版本多,质量高,但网络文学的翻译却基本不受专业译者的重视,翻译质量参差不齐,优者寡,劣者眾。中国在培养外宣翻译人才时,过分重视对经典文学的钻研,导致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印象大多停留在过去的中国。在鼓励和培养文学翻译人才,增加中国文学外译数量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增加对现代文学和流行文学的翻译[4]。

五、结语

当今世界占据主流的西方文化一直以来都在发展单一文化,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并同化其他非主流文化。在新中国建立七十一周年的今天,中国文学仍处于世界文学的边缘地位,从只有描写符合西方人期望的旧中国落后苦难的莫言小说能获得西方世界文学最高奖项之一的诺贝尔文学奖便可见一斑。中国致力于构建全球多元文化,正在积极努力推广本国文化,解构西方文化霸权。在对西方推广前途艰难的现实下,另辟蹊径加大在同样处于文化弱势地位国家的推广力度,将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何明星,王丹妮.文化接近性下的传播典型——中国网络文学在越南的翻译与出版[J].中国出版,2015,(12):56-60.

[2]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455-457.

[3]廖七一.文化典籍的外译与接受语境[J].东方翻译,2012,(4):4-8.

[4]汪海燕.后殖民主义视角下中国经典文学走出去的战略路径[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4):92-96+100.

[5]殷俊.跨媒介经营[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206-207.

[6]谢天振.中国文学走出去:问题与实质[J].中国比较文学,2014,(1):1-10.

[7]高方,许钧.现状、问题与建议—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6):5-9.

作者简介:

米微微,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湖南农业大学,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胡东平,男,湖南益阳人,博士,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文学翻译解构主义越南
解构主义对现代园林与景观设计的影响
读图
基于解构主义的非常规结构服装设计探究
越南·河静省
重塑与解构
越南百里“银滩”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疯癫亦梦幻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