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小说在德国新媒体上的接受
2021-09-10WEINDLDavidMaximilian
【摘要】 王朔,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被文学界和评论界称之为痞子文学的代表,在德国享誉盛名。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德国传统媒体开始关注并报道王朔。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平台上也争相开始报道王朔,在网友中反响空前。本文把研究焦点投向以书评网站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收集并研究传播力大的书评网站对王朔小说的评价。对这些报道进一步分析可得知,王朔在德国,依然很受欢迎,德国读者欣赏王朔小说的真实性,喜欢小说中缠绵的爱情关系、特有的少年反抗精神,以及它与德国流行文学的许多相似之处。
【关键词】 王朔;小说;德国;新媒体;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4-0020-02
王朔的创作生涯始于20世纪80年代,王朔这个名字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界、电影界俨然是里程碑一般的存在。国内的声名大噪使王朔很快便登上了国际舞台,他的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其中,共有四部小说被译成德文:1995年的《玩的就是心跳》、1997年的《顽主》和《一点正经没有》、2012年的《我是你爸爸》。
随着王朔名气的提高,德国媒体开始关注这位不同凡响的中国作家。2014年后,随着新旧媒体的交替,以报纸为首的传统媒体等平台关于王朔的报道日渐减少,但是以互联网为首的新媒体平台上,王朔小说依然活跃。本文研究了德国互联网中受众较广,传播力较大的书评网站,并试图找出王朔小说在德国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一、德国流行文学
王朔小说在中国被称之为“痞子文学”,其作品中的主人公多为一些符合“痞子”设定的底层民众,他们拒绝特定的社会思维模式,生活行为随心所欲,不顾后果。
从被翻译成德文的《顽主》和《玩的就是心跳》中可以看出,主人公“方言”及他的朋友们贯穿整个故事线的拒绝普世价值观态度。他们拒绝像普通人一般的正常生活方式,甚至会想出各种办法避免工作。
在《頑主》中,主人公方言甚至建立了一家专门欺骗顾客的公司。纵观中国的近代史,王朔的文学作品在80及90年代,尤其是在年轻人中,受到如此广泛的赞誉并非偶然。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条件的大幅提高,经济,社会,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改变。80年代的年轻人则正处于这样的多变之秋,面对这种瞬息万变的节奏,年轻人在积极适应的同时也夹杂着一丝迷惘。王朔非常成功地抓住这种迷惘,把它写进小说。
那时的年轻人带着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旧价值观,试图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在德国可以观察到很相似的现象。二战后的60及70年代,嬉皮和朋克运动在德国蔚然成风,“反对旧时价值观”成为了他们的口号。彼时的德国就犹如1980年的中国,旧时的社会价值观受到质疑并不被年轻人所接受。这种新思维对艺术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了德国流行文学的基石。
在德国,流行文学由莱斯利·菲德勒于1968年在《克里斯德·威尔特》杂志上发表的《跨界-缩小差距》的一篇文章拉开帷幕。在其中,他主张以日常生活在内的文学代替精英主义的高级文学。到了90年代,德国作家斯塔克拉德巴里和克拉图带领文学界经历了一场德国流行文学的复兴。在内容上,德国流行文学与王朔的“痞子”文学颇有相似之处,属于底层人的主人公以吃喝玩为主,藐视旧时价值观,并试图在市场经济驱动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的最终目标也是脱离贫穷生活,成为一个有地位、有钱人。为了达到这目标,主人公会想各种办法,即使是通过欺骗或其他不文明的行为。
德国网络上有不少书籍评论平台可赏析王朔的文学作品,“Belletristik Couch”是其中之一。在此,专业评论家向网友介绍王朔的《顽主》和《一点正经没有》,评论家认为王朔是中国八九十年代最具争议性的当代作家,因涉及某些敏感话题,他的作品有时也被禁止出版。在此书籍评论平台上,普通读者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和读后感,有网友认为:“这故事的主人公是骗子和流氓,他们言语像生活一样简单和干脆,明天的事儿明天想,谁能知道明天会怎么样?这小说值得看。”
德国流行文学和王朔小说中的主人公一般没有正式工作,对自己未来也没有计划,以吃喝玩为主,以幽默和讽刺的方式提出社会中的问题。这样的行为和价值观能引起两国读者的共鸣,也奠定了小说在德国读者中大受欢迎的基础。
二、王朔小说的真实性
改革开放之前,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了解非常少,国家、社会价值观、人的生活方式,这些都是西方人希望了解的地方。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知识与信息唾手可得。但在网络尚无踪影的年代,读书是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文学是了解一个国家的好渠道之一。一部好的小说可以在某个时间点上捕捉社会情况,并将其映射在作品中。
王朔的作品中有着大量对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少年生活描写。那时,西方对中国及其人民的生活了解还很少。西方读者希望能以当地民众的视角更加贴切地了解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社会的看法、对未来的希望。
通过研究德国新媒体平台上对王朔小说的评论可得知,普通读者也对王朔小说的真实性颇为赞赏。国外有一家名为“Bookcrossing”的大型互联网书籍共享评论网站。该网站也有王朔作品的德译本《顽主》《玩的就是心跳》。在此平台上,有网友评价:“故事中不愿意工作的少年,在困难时期想方设法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让读者能通过小说来了解中国的另一面。”此外,另一个网友还指出:“虽然《顽主》中也有女性主人公,但是地位很低,且被男性小看,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小说是以男性的视角来描写的80年代的少年生活。”
王朔小说真实性很强是因为小说中,众多部分基于他的个人经验,比如他和父亲之间发生的矛盾和冲突、加入了海军的生活、与警方的接触等等。他美好与糟糕的的经历都反映了真实的生活,对西方读者而言,这就是王朔小说有吸引力的原因之一。
三、王朔小说的共通性
在众多方面上,中德之间有天壤之别。对中国人而言,德国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模式,梦想追求等都十分陌生,反之,德国人对中国人的生活也是一头雾水。虽然,中德两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目标不同,但两者之间依然存在共同之处。小说中主人公反对父母、老师、教育和其他所谓的知识的态度还是能让德国读者们感同身受。
在德语区另一个比较大的书籍评论平台“Literaturwelt”中,评论家对《顽主》的评论如下:“自从高行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西方人意识到,中国也有众多不随大流,特立独行的文学家及其优秀作品。轻视文学标准的青年作家王朔站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立场描写世界。针砭时事,不顾及所谓的‘面子’问题,王朔很直接地叙述‘三T公司’的故事。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的青年生活中面对的问题与西方大城市的少年有众多共同点。”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无论来自中国还是德国,都在为同样的梦想而努力。他们在生活的许多方面为自决而奋斗,例如事业与爱情。
此外,另一个不得不提的点则是年轻人与其家长的关系。中式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孩子的联系十分紧密。但过犹不及,太过親密的亲子关系也使得年轻人倍感负担。德国在线报纸《世界报》中,记者认为在王朔小说中可以看出的是年轻人和老人之间无法弥合的鸿沟。王硕认为父母过分地照顾孩子,导致孩子变得自恋或选择辍学。随后,他还认为:“我们始终相信,我们知道哪种生活方式是正确的,我们的孩子也会因此遭受痛苦。”在《我是你爸爸》中,父亲对儿子说:“你怎么就不明白我这是为你好!”儿子回答说:“你怎么就不明白我根本不需要你为我好!”[1]父母对孩子的过于监督和上述的那些核心的主题有着不受限于时间、地点、时代的共通性,无论是来自中国21世纪的年轻人,还是德国80、90年代的城市少年,为事业而努力,为理想而奋斗,为爱情奋不顾身的目标与决心都是相同的。
四、结语
收集并分析德国网友对王朔的评论可得知,德国读者喜欢王朔的最主要原因有三个:
首先,王朔叙事方式和主人公言语和行为,都跟在德国读者中非常受欢迎的流行文学有相似之处。内容主要是以底层人的眼光描写如何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困境。他们要脱离贫穷生活,成为有地位、有权有钱的人,为了达到这目标,主人公会想各种办法,即使是通过欺骗或其他不文明的行为。
其二,对德国读者而言,书籍是了解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一扇窗户。王朔的小说部分基于他的个人经验,他经历过的美好与糟糕都反映真实生活。德国读者认为,即使小说并不是完全写实,但是也不乏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当地面貌的新视角。
最后,故事中也不置可否的会提到一些跨文化跨国家的问题。来自大城市的年轻人,无论来自中国还是德国,都在为同样的梦想而努力,在生活中挣扎,追求事业,爱情,就让西方读者们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更加记忆犹新。
参考文献
[1]王朔.我是你爸爸[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5:177.
作者简介:
WEINDL David Maximilian (中文名为闻达),男,奥地利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