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情达理”的意蕴及实现

2021-09-10陈惠娟刘源源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31期
关键词:基础课教学

陈惠娟 刘源源

[摘 要]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吸引力、说服力仍有待提高。探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通情达理”教学模式的实践,对增强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有重要意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通情达理”即“情通理达”,既是教学目标,也是教学方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通情达理”教学模式的实现,要求教师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通情达理”做好榜样、掌握“共情”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关键词] 基础课;教学;情通;理达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北部湾大学本科教改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情·知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9JYB009)

[作者简介] 陈惠娟(1972—),女,广西灵山人,法学硕士,北部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刘源源(1985—),女,广西钦州人,法学硕士,北部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1-0140-04   [收稿日期] 2021-06-22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重“理论传授”轻“情感培养”的现象,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的原因之一。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的“通情达理”即“情通理达”,指激发、培养学生积极情感实现“情通”,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实现“理达”,既指使学生成为“通情达理”的人,又指以“情通”而实现“理达”的教学方法。探索“基础”课“通情达理”教学模式的实现旨在增强该课程的教学实效。

一、以培养学生“通情达理”为“基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所谓“通情达理”,即“情通理达”,指“情通”和“理达”的人说话做事合情合理,也指想要对方认同你所说的道理,首先必须在情感上相通,然后才可以进行某种事理、情理、哲理等的表达、交流和沟通,对方才乐于接受,也就是“情通而理达”。“基础”课是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是从“基础”课的性质看,还是从现代教育的目标看,“情通”和“理达”都是“基础”课的教学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题中应有之义。

“理达”指把“基础”课相关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理性的人。如针对学生成长中面临的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观和法治观等理论教学。帮助学生领悟人生真谛,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增进法治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在理论指导下能够对具体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进行分析和总结,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与个人的发展相结合,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完善自我。

“情通”指“基础”课要培养学生爱自己、爱他人、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等情感。“基础”课教学中引导大学生领会人生真谛与价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敬业创新精神和法治精神,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对自身、家庭、职业、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等。这些都必须以情感为基础,离不开情感的参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道德就會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情感直接影响着人的知、情、意、行等能力的开发。情感是支撑德智体美发展的基础性和内质性的因素。情感以其独有的心理意识和动力机制渗透于各种发展之中,发挥着黏合剂的作用。良好的情绪情感能调动身体的各种机能,增强人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还能给予个人战胜困难的自信心,使个人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使人性获得和谐、全面、自由发展。

“情”“理”是教育的两大主题。理性让人睿智,情感让人完整。情感是人性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现实性上代表了人性的需求倾向。情感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基础。这意味着外在的社会行为规范必须通过情感活动内化为道德意识,只有道德意识过渡到内在自觉的存在方式,道德才称之为道德。社会行为规范内化的完成,不能仅仅停留于“知”的层面,而要将“知”上升到“信仰、信念”的层面,把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变为人的情感需求,这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内化。因此说,“情”“理”是不可分离的,是共生共存的。

塑造完整的生命和健全的人格是现代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通情达理”是“基础”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但是长期以来,部分院校“基础”课的教学受“唯认知论”的影响,注重理论的传授,忽略人性需要情感的事实,导致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行为的背离。部分学生出现情感淡漠、性格孤僻、人际疏离、懒散无聊、缺乏责任感、行为失范等问题,“知”而不“行”的现象屡见不鲜。按照马克思的观点,道德活动不是单纯的道德实践行为,它受到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能否“知行合一”主要受制于对道德教育内容的情感体验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道德需要。因此,“基础”课中的道德和法治等教育不仅要注重理性层面(认知)的发展,更要重视情感层面的认同。“基础”课教学应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二、以“情通”实现“理达”,增强“基础”课教学实效

“基础”课的“通情达理”也指以“情通”实现“理达”的教学方法。即激发大学生情感、培养大学生情感,利用情感的导向功能、调整功能、动力功能等,使大学生认同“基础”课相关理论。“基础”课教学中要把握好“情”和“理”的地位与功能,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吸引力、说服力,提高教学实效。

猜你喜欢

基础课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基于云平台的计算机基础课混合教学模式探究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探讨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