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故事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1-09-10黄彪
黄彪
【摘 要】故事是学生喜爱的学习形式,是儿童生活和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事与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文化息息相关。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机地将数学故事融入教學,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境”的支撑、“镜”的观照、“劲”的延续和“径”的指引,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快速形成和发展,继而从学故事逐步走向有故事。
【关键词】数学故事 故事应用 数学素养 故事创造
数学故事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数学课本为基础,以普及数学知识与技能、感悟数学思想和文化、培养数学学科情感和学习热情为目的,并与数学史、数学家、数学学习者实际相关的事件创编而成的故事。广义地说,所有与数学相关联的,有益于数学学习的故事都属于数学故事。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有机地将数学故事融入教学,能帮助学生轻松地走进数学、理解数学、领会数学,并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和持久的学习动力,有益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快速形成和发展,进而从学故事走向有故事。
一、用故事导入,让学习有“境”的支撑
学生以什么样的状态开启学习之旅,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能。怀特海的教育节奏思想启示我们,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应当浪漫一些,教学时应当儿童化地循序渐进,教师应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态度,自然消除学生“我不能、我不会”的心理暗示,让每一次数学探究成为学生与数学的美好“约会”,使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然而,数学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终究是矛盾的,用故事开启学习历程能有效地调节这个矛盾。将数学任务蕴藏于故事之中,学生的学便有了情境的依托、经验的支撑,境能生情,亦能导行。如此,学习的正式感被淡化,亲切感和内驱力油然而生,数学学习之旅便轻松开启。需要注意的是,故事里有情境,但不等同于情境。用故事启学的目的除了激发学习兴趣、引出数学问题外,还能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辨。
例如,在“认识几分之一”一课的教学导入时,教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边讲边电脑出示):上周六外出游玩,妈妈给姐弟俩准备了2袋饼干、3个橘子、2桶薯片和1块巧克力,分东西的时候可有意思了,饼干一人分了1袋,姐姐知道弟弟喜欢吃橘子,给了弟弟2个,自己留了1个,弟弟知道姐姐喜欢吃薯片,把2桶薯片都给了姐姐,可是分巧克力的时候谁都没主动谦让,猜一猜为什么?你觉得该怎么分呢?这个故事凸显了三个特点:一是姐弟俩分东西的情节起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之趣;二是并非每样东西都是平均分,展现了生活情境之真;三是分巧克力时互不谦让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探究之需,学生悄无声息地从生活世界迈进了数学世界,数学学习也正式开启。
二、用故事新授,让学习有“镜”的观照
从建构主义角度来说,数学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教学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方式生硬地向学生灌输。要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或现实背景,让其鲜活展现、生动呈现,使学习内容变得可亲、可见、可探;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中“学生不懂,多讲几遍就能懂”的固有习惯,换位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鼓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对新知识进行比照、分析、批判,实现自我理解和自主建构。数学故事作为学习内容,它有着丰富的外表,也有着深刻的内涵。数学故事也是一种学习形式,它具有穿透力,能激活个体固化的认知,促进理解;也能引发生命群体的共鸣,传递情感。它就像一面镜子,学生困顿时它能照亮前行之路,学生的理解正确与否、深度如何也能用它自我观照、自我调整,在往复循环中实现学生的正确理解和深度理解。
例如,在教学“473-98”此类的简便计算时,学生经常会出现“473-100-2”的错误,教师反复强调“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再减”,不少学生仍然不得要领,一错再错。面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时先讲了一个故事:“小明带了473元上街买东西,一双鞋要98元,小明付了100元,卖鞋的阿姨找给了他2元。”接着让学生结合这个故事再思考“473-98”的算法时,原来做对的学生理解得更深刻了,原来不会的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样一个简短的故事,自然链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看似在讲故事,实际是帮助学生建模。有了这个模型,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便能主动地与其对照、用其判断,很多学生还能基于不同的问题积极地对模型进行调整,灵活地检验自己的分析和思考。
三、用故事拓展,让学习有“劲”的延续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不长,低年级相对更短。为保持学习效率,教师通常会在一节课的中后期,特别是巩固练习和拓展延伸环节,变换学习形式,调整学习节奏,通过言语刺激、比赛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低年级时甚至会安排短暂的放松活动来帮助学生重新投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用故事拓展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嵌入式应用中,它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进程的需要灵活地融入,如教师在教学因数和倍数的内容后,相机介绍“完美数”的故事,学生既能拓宽知识面,也能感悟到数学的奇妙。教师在教学认识分数的内容后,适时讲述分数的由来,能让学生在分数的演变与发展中深化认识,同时传播数学文化。教师在教学圆的面积内容后有机引入刘徽发现“割圆术”的故事,可以强化数学转化思想和极限思想的渗透,让学生体会数学家研究经历的艰辛和数学成果的来之不易,传递精神品性,培育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态度。
二是在全程式应用中,可以通过故事情节的变化让学生保持学习劲头,无痕地向学习的更深处迈进。如在上述“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中,笔者用“姐弟俩分巧克力”的故事统领全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几分之一、掌握了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后,教师随即扭转了故事情节:姐弟俩每人分得了一块巧克力的二分之一,就在他们正要开吃的时候,弟弟的同学小宁来了,弟弟把自己分得的巧克力又平均分成了2份,给了一份给小宁,你知道小宁分了多少吗?他们怎样分才能分得一样多?故事情节的突然变化又一次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对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三种答案的交流与争辩中,学生深刻感悟到“平均分”在分数中的重要性,抽象的“单位1”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生关注的重点。因为故事,教学直击知识内核,直抵学生内心。任务虽具挑战,然学生乐此不疲,努力攻破,获得了春风化雨般的提升。
四、用故事总结,让学习有“径”的指引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的学生在学习后经常容易遗忘所学知识,反复死记硬背也不得其效;有的学生学有余力,但主观能动性不强,自我前行缺失方向。教师教学时除了追求教学过程的有意思、有意义、有意境外,课堂总结也要力求形式新颖、脉络分明、意蕴悠长。用故事进行总结能系统化地呈现知识发生与发展的逻辑,情境化地展现学生学习探究的轨迹,还能多样化地推介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美丽,使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清晰明了、印象深刻,还能思考不断、遐想不止,且方向明晰、充满内驱。用故事总结具体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1.用故事总结课堂
依托引入的故事情境回顾课堂流程,有条理地梳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明晰课堂路径,由于故事包含起因、经过和结尾等,这样的总结可温故、易追溯。
2.用故事总结自己
让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回顾自己的学程,如“关于百分数你原来是怎么理解的?现在有什么新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怎么获得的?” “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后来又是怎样解决的?”“对百分数你还有什么疑问?还想在哪些方面深入研究?”等均可包含在内,让学生在故事中反思自我、深化体验、延续思考。
3.用故事总结他人
好的数学课堂要让每个学生在看清自己的同时,也能看到他人。别人做得不好的要汲取经验、引以为戒,做得好的要虚心接纳、积极借鉴。让学生通过讲故事对他人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一是为了推介学生课堂上的精彩展现,让“美丽的错误”“独特的见解”“难得的生成”都能生动地走进学生心间,激发灵性、张扬个性;二是能营造互学互赏、共学共享的学习氛围,用他人故事优化学习路径,丰富学习经验,指引深度学习,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故事。